曾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後來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在許多人的記憶當中,“寶塔糖”是伴隨著童年走過的,80年代左右,當時的中國經濟條件有限,糖果是一種奢侈品,孩子們就把打蛔蟲“寶塔糖”當作糖來吃,味道很甜,因此廣受好評。


曾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後來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不過,這種寶塔糖,慢慢的就消失了,要具體推算消失的時間,大概是在1985年,那麼寶塔糖又是因為什麼原因絕跡了呢?是真的因為時代需要而被淘汰了嗎,雖然有一定的因素,但並非主要因素。

寶塔糖主要原料是蛔蒿,蛔蒿是一種多年生草本,花果期在8月—10月,根據《中華本草》記載,在8月—9月花蕾含苞欲放時採收,以外觀由綠色變為黃綠色,具有極強的耐寒性,主要採用冬播和春播。


曾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後來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寶塔糖主要是對付人類當中的古老寄生蟲,蛔蟲病是一種非常普遍的一種疾病,為了對付這種疾病就開始研製蛔蟲藥,不過我國境內是沒有蛔蒿的,這是一種生長在北極圈內特有藥用植物。

我國一開始生產“寶塔糖”的蛔蒿都是從蘇聯進口的,在60年代之前,我國跟蘇聯建交友好,醫藥也是援助的項目之一,而為了能夠自己生產蛔蒿,我國就引進了蛔蒿的種子,當時蘇聯只給了我國20克種子。


曾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後來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可見蛔蒿的珍貴程度,這20克種子分成了4分,分別送到了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濰坊四個農場分別試種,在這三個生產基地,唯獨只有濰坊的蛔蒿成功了,當時為了保密,蛔蒿對外宣稱是“一號除蟲菊”。

隨著蛔蒿的大力推廣耕種,寶塔糖也開始發展了起來,全民都開始服用寶塔糖,但是60年代以後,中蘇之間關係僵化,蘇聯單方面撕壞了援助協議,撤走了全部的實驗機器,當時我國提取蛔蒿的原料一直都是依靠蘇聯。


曾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後來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雖然蘇聯撤走了機器,我國也研製出了自己的提取器,但這臺大機器提取的原料十分少,一些大藥廠都願意收購蛔蒿,大片的蛔蒿爛在了地裡面,1964年,濰坊農場遇遇上了連續40天的陰雨天氣。

成片的蛔蒿因為水澇絕產,顆粒無收,而保存在地下的3瓶種子有一瓶壞掉了,雖然這次過後大面積的推廣,但由於一時間又生產了大規模的蛔蒿,庫存積壓,就終止了種植生產。


曾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後來銷聲匿跡了,蘇聯的教訓不能忘

1982年,衛生部又研究出了更加好的一種驅蟲藥,寶塔糖開始逐步淘汰,1985年,蛔蒿從全國絕種,蛔蒿的消失雖然可惜,但在另外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的醫療事業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