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在經過開水浸泡後,為什麼感覺位置不一樣了?

濤哥的生活驛站


我是信陽茶鄉小張,很高興為你解答“茶葉在經過開水浸泡後,為什麼感覺位置不一樣了?”,其實這就是沉浮問題,下面就說關於茶葉各種茶沉浮快慢問題。

信陽毛尖幹茶

一、茶葉沉浮跟製作技藝有關

大家一定在市面見到一些浮起的茶葉,首先這類是跟製作工藝有很大關係,就以信陽毛尖為例,信陽毛尖一般以細圓緊直為標準,這也導致茶葉重揉捻使茶葉條形細,而直這一到工序要經歷排條、手工抓條來完成,至於茶葉口感好壞還是和殺青與提香有很大關係,所以細圓緊直的信陽毛尖茶沖泡後都會很快落底,而信陽又有著雀舌製作技藝,我們看到有一些商家拿雀舌工藝茶說信陽毛尖。

2020信陽毛尖嫩芽

二、單芽茶和芽葉又不同

由於單芽細嫩,在製作工程中比芽葉要輕鬆一些,隨著越來越多茶客開始追求茶葉的完整度,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一些芽葉茶在沖泡之後會在杯子中浮一會才落下,這就是其中的原因,因為揉捻過重,茶葉易碎。為了避免廉價,茶農必須要外觀、口感、價格多方面取勝。

一芽一葉鮮葉

三、手工茶與機械茶不同

手工茶與機械茶相比,浮起的時間會比機械茶要久,因為手工茶全程的工藝就是把鮮葉水份炒幹並保證茶的條形良好,所以手工茶與機械茶在沖泡沉浮上是有差別。


茶鄉小張


泡茶中有一個很大的爭議就是:到底是應該用沸水泡茶還是溫水泡茶?專業的茶學書籍上沒提到這一點,但是很多茶友都聽說過泡烏龍茶或者是紅茶要用八九十度的水。賣茶葉的一些商家也會跟顧客說應該用什麼樣的水,但這個根據從何而來就不得而知了。

人們相信的用溫水泡茶據說是因為怕沸水把茶葉泡壞了。可是我國的茶葉種類中,絕大多數都是烘焙茶。製茶的工藝中就包括了反覆的揉搓和烘烤,更不要說那種反覆烘焙的足火茶了。已經經過這樣“鍛鍊”的茶葉,真的會怕沸水這樣的溫度嗎?

其實用溫水泡茶是一個誤區。茶葉在製作過程中經受的溫度早就超過了100攝氏度,而沸水的溫度絕對不會超過100度。茶葉根本不會被燙壞。只有用沸水沖泡,才能將經過脫水的茶葉裡面的茶香和內質散發出來。

但是溫水泡茶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如果是喜歡清淡口感的人,在喝烏龍青茶的時候,不需要過多的茶多酚這類苦澀的物質,追求茶葉綠茶氣清,溫水泡就能做到這些。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沸水才能使茶葉的香氣和茶味最大程度發揮出來。

在茶文化這個領域還有很多常識性的誤區,大家在接受一些看似約定俗成的做法的時候,要自己思考一下背後的緣由。



我的家在延邊


這是個不正經的物理問題吧😂 先答了這題,再順便普及一下泡茶的投茶方法吧

物體在水中的浮沉原理

物體在水中的浮沉情況,取決於物體的密度與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是1 g/cm³,物體投於水中,密度大於水則下沉,小於水則上浮,與水相同則浮於水中。

茶葉為何處於不同位置?

茶葉入水後,由於體積、葉片形狀厚度、重量等彼此差異,吸收水分的速度不同,密度大的大顆粒茶葉先落於杯底,吸收水後逐漸張開,受到水的浮力逐漸加大,浮力大於茶葉重力時茶葉漸漸上浮,直到浮力與重力相同就停止了浮動。

綜上,茶葉在杯中的沉浮主要是茶葉吸收水分,導致體積變化與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導致的~

泡茶時3種投茶方式

  • 上投法

如圖所示,就是先往杯中注入開水,八分滿即可,後投入茶葉,可輕搖杯身,茶葉吸收水分後滿滿下沉。該法適用於茶葉細嫩芽頭肥壯的茶,如都勻毛尖、碧螺春等;

  • 中投法

先往杯中注入1/3的水量,後投入適量茶葉,讓茶葉吸收部分水分,後繼續注水。中投法適用於一些葉大毫多容易上浮的茶葉,如湄潭翠芽、西湖龍井等;

  • 下投法

溫杯後,先投茶葉於茶底,再進一步加水潤茶、沖泡。該法適用於嫩度不高、葉芽肥大的茶葉。


禹治茶肆


[笑][笑][笑]每片茶葉的飽和度和吸水性不一樣,重的自然落下了,輕的就會漂起來。

這個是根據茶葉的不同,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水中是否下沉上浮,不能作為判斷茶葉好壞的標準,只是不同茶的個性。有些茶製作得比較緊密結實,身子骨重,比水密度大,投入水中就會自然下沉[笑]











茶羽兒


什麼叫位置不一樣了?[大笑]不同的茶要用不同的水溫去沖泡。普洱鐵觀音由於是發酵茶,建議開水高溫沖泡。優質龍井信陽毛尖兒由於是早期芽頭製成,茶葉比較鮮嫩,要八十度左右的水沖泡


泉茗先生815


茶葉經開水浸泡後在茶杯中掙扎[靈光一閃]


中心825911


對不起。我只抽菸?不喝茶。謝謝。


振明72


漂浮在上面了


肥姐的生活日記


開水倒下去,衝出來肯定不在一個位置


火焰焰3


看看哪裡還有鍵盤沒敲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