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極寒的《間諜之橋》:冷戰背後的兩大陣營對抗

引言

由好萊塢大師級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兩大影帝湯姆·漢克斯和馬克·裡朗斯聯袂出演的歷史電影《間諜之橋》於2015年在北美上映。

該片改編自著名的1960年蘇聯擊落美國U-2偵察飛機事件。電影為我們講述了,該事件後美蘇兩國圍繞被蘇聯俘虜的美國飛行員,所引起的外交問題和雙方被俘間諜的交換展開的一系列明爭暗鬥。反映了冷戰時"鐵幕"背後錯綜複雜的政治局勢和社會局面。

斯皮爾伯格在導演歷史題材故事上表現出的爐火純青,近乎完美的手法,改編,虛構,現實,歷史檔案的結合非常純熟,流暢,引人入勝。

湯姆·漢克斯和馬克·裡朗斯兩位影帝的出演也是老道,活靈活現的表現出兩名主要人物,美國律師多諾萬和蘇聯間諜阿貝爾的複雜性格。

電影雖然精彩紛呈,也完美的表現出了美國國家主旋律的宣傳意向。然而在細節和故事上還是與現實歷史還是有有一定出入。

跨越極寒的《間諜之橋》:冷戰背後的兩大陣營對抗

鮑爾斯與1960年U-2偵察機事件

《間諜之橋》的故事起因就是這次事件,如果說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的高峰,那麼U-2偵察機事件絕對是冷戰的重要拐點。

  • 盤旋於蘇聯上空的U-2偵察機

自1946年3月,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政治、軍事對抗,史稱"冷戰"。

冷戰開始後,兩大陣營在外交,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方面展開了激烈交鋒,間諜和情報活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活動。

除了在對方陣營埋下錯綜複雜的諜報網絡,各自陣營還利用技術工具進行直接的情報刺探。美國在冷戰早期,經常派遣諜報飛行器飛臨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上空,進行偵查拍照。

U-2是50-60年代美國以及其部分盟友使用的高空偵察機,其飛行高度可達到27000米,偵查高度也在一萬米以上。

同時期蘇聯的戰鬥機很難達到U-2偵察機高度。因此,美國經常毫無顧忌的派遣U-2飛臨蘇聯上空,進行偵查活動——儘管原則上這種行為違背國際法

然而,蘇聯方面根本抓不到直接證據,這就使得美國使用U-2進行偵查變得堂而皇之。1957年初,艾森豪威爾總統並沒有批准U-2進入蘇聯的敏感地區,但對蘇聯邊境地區的偵察往往會在無意中成為越境偵察。

1957年3月18日,一架在蘇聯南部邊境地區,蒐集地面雷達部署情況的U-2,由於飛行羅盤的故障進入了蘇聯領空。

由於當時雲層很厚,飛行員沒有意識到已經進入了蘇聯空域——直到看到飛機下方出現了試圖攔截他的蘇聯戰鬥機。

1957年5月6日的一次會議上,艾森豪威爾總統的態度終於開始鬆動。U-2偵察機從此可以對蘇聯的邊疆地區進行偵察,如蘇聯東北部的堪察加半島、貝加爾湖和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

1957年7月8日,一架從阿拉斯加埃爾森空軍基地起飛的U-2對蘇聯遠東地區進行了偵察,這是U-2首次從美國本土起飛執行對蘇聯地區的偵察任務。

跨越極寒的《間諜之橋》:冷戰背後的兩大陣營對抗

  • 蘇聯對U-2偵察機做出反擊

1959年6月9日,U-2飛越蘇聯烏拉爾地區,對蘇聯的導彈試驗基地進行了偵察。偵察結果顯示,蘇聯正在擴大它們的導彈發射基地。

這年的下半年,U-2偵察機又多次對蘇聯地區進行了飛越行動。但行動進行得越來越艱辛,蘇聯的防空系統對U-2偵察行動的預警時間越來越短,跟蹤時間也越來越長。

然而這一情況在1960年5月1日發生完全改變。當日,一架自巴基斯坦白沙瓦基地起飛的美國U-2偵察機在飛臨蘇聯領空進行偵查活動時,被部署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新型S-75防空導彈擊落,

飛行員加里·鮑爾斯跳傘逃生後,被蘇聯方面俘獲,同時其飛機的殘骸也相對完好的被蘇聯回收。隨後,蘇聯政府向全世界公開了擊落U-2飛機的各方面細節,以及飛行員鮑爾斯的情況,旋即指出這是美國方面赤裸裸的違反國際法的行為。

美國頓時在國際輿論上陷於不利境地,甚至連美國自己的盟友和國內反對派都在指責美國政府的"恥辱行為"。艾森豪威爾總統不得不採取各種手段,試圖補救由此次事件造成的不利影響。


跨越極寒的《間諜之橋》:冷戰背後的兩大陣營對抗

美、蘇雙方的間諜交換

美方的"挽救措施"之一,就是從蘇聯方面收回被扣押的飛行員鮑爾斯。因此美國政府打算用之前扣押的蘇聯間諜人員與蘇聯政府進行交換。

  • “民間律師”多諾萬出場

美國聯邦調查局曾於1957年在紐約逮捕了蘇聯間諜魯道夫·阿貝爾(原名威廉·奧古斯特·費舍爾,曾在二戰對納粹諜報戰中屢建奇功)。經過聯邦調查局和美國中央情報局運作,美國政府向蘇聯方面提出以阿貝爾交換鮑爾斯

不過美國政府不想把此事搞到高度官方化的層面上去。因為那樣,會讓美方顯得"似乎是向蘇聯方面服軟"一樣,在面子上"非常難堪"。

因而,美國政府和中情局派出一名民間律師去"鐵幕"背後,負責同蘇聯方面進行交涉。這名交涉人就是詹姆斯·多諾萬。

多諾萬是一名資深的美國律師,有趣的是,他在二戰期間曾為中情局的前身戰略情報局提供過情報服務,戰後也為美國政府的情報和執法機構擔任法律顧問工作。

阿貝爾被美方逮捕後,美國政府還指派多諾萬擔任他的辯護律師——雖然在審判期間多諾萬一直努力試圖說服阿貝爾向美國政府屈服認罪以換取輕判。

但是阿貝爾堅定不移的態度讓多諾萬的說服並無效果,還獲得了多諾萬尊敬。

此次交換,多諾萬飛往冷戰的尖峰前沿,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邊界之都"柏林,與蘇聯駐德國外交機構以及民主德國政府進行交涉事宜。

跨越極寒的《間諜之橋》:冷戰背後的兩大陣營對抗

  • 各懷鬼胎,一場國際政治交鋒

眾所周知,德國在二戰結束後被美蘇分區佔領,因而誕生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同時被美蘇分割的還有原德國首都柏林,而橫亙柏林的柏林牆則是冷戰的政治標誌。

交換選在冷戰的邊境地區,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值得一提的是,現實歷史中,去柏林交涉交換事宜的多諾萬律師,並沒有像電影中那樣親眼目睹東德哨兵射殺試圖翻過柏林牆的民眾。也沒有像電影裡那樣在東德受到流氓的襲擊)。

雖然有多諾萬的牽線,然而交換事宜還是一拖再拖。蘇聯,美國和民主德國(東德)在這一外交事件上有著各自的微妙立場。

對於美國政府來說,他們急於將鮑爾斯換回,來挽救自己在國際和國內輿論上的不利態勢,然而美國官方並不喜歡鮑爾斯。

他們一方面認為鮑爾斯在被擊落時,未能及時銷燬飛機的核心部分和所攜帶資料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在此之後,也未能以自殺的方式來選擇“閉口”,這是一種"背叛行為",給美國政府帶來了大麻煩。另一方面也在擔心鮑爾斯是否將更加重要的情報洩露給蘇聯方面。

蘇聯方面對於此事則不緊不慢,他們已經以鮑爾斯隨身攜帶的物品,以及U-2飛機的殘骸獲得了足夠的資料。

並以此為證據,在國際社會上讓美國政府大失顏面,這已經是莫大的外交勝利。他們只是希望能通過拖延讓美方更加難堪。

東德官方則希望在交換事宜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便促進美國政府承認民主德國的合法地位。因為在此之前,蘇聯在50年代初就承認了聯邦德國即西德。

跨越極寒的《間諜之橋》:冷戰背後的兩大陣營對抗

  • 漫長交涉,交換計劃最終完成

事情拖到了1962年2月,蘇聯方面最終同意了美國政府的交換計劃。

5日,美蘇雙方的軍情人員在東西柏林的邊境之地——連接波茨坦與柏林的格列尼克鐵橋,進行交換事宜。

飛行員鮑爾斯和間諜阿貝爾最終安全的被各自官方收回。在電影中,交涉的背後,還多了一這樣幕。多諾萬努力讓東德官方釋放了一名被扣押的美國學生派瑞爾。

而現實歷史中派瑞爾獲釋實際上和多諾萬以及此次交換沒有直接關係。這一事件也算是畫上一個不太圓滿的句號。

鮑爾斯回到美國後受到中情局嚴格審查,然後就被軍方辭退,他後來在1971年因直升機失事去世。

阿貝爾回到莫斯科與家人團聚,他獲得了蘇聯官方授予的列寧勳章和"蘇聯英雄"稱號,於1975年因肺癌去世。

多諾萬律師一直保持著同阿貝爾的聯繫,直到1970年他因心臟病去世。

跨越極寒的《間諜之橋》:冷戰背後的兩大陣營對抗

U-2偵察機被擊落,和之後的間諜交換事件,是冷戰期間兩大陣營在軍事和外交方面角力的一個縮影。在將近50年的冷戰歷史當中,還有無數相似的諜報戰鬥的故事。

這些事件,都在證明著這樣一個事實,意識形態的交鋒,必然伴隨著科技工業與社會哲學的較量。

此次事件,也大大影響了美蘇雙方在冷戰上的態度,美國方面從此變得更加小心翼翼,專注以高科技與工業對抗。

而蘇聯方面對美國的警惕心理也更為敏感,進一步釀成了之後的古巴導彈危機,從而改變了冷戰的世界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