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范仲淹什麼關係?有何依據?

放羊家族


雲中答題,相互學習。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故世人稱之為蘇東坡。老家四川眉山,是北宋時期的文學家。

范仲淹,字希文,江蘇蘇州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這兩人之間沒什麼關係,更稱不上所謂的好朋友。

首先,從年齡上分析,范仲淹出生在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蘇軾出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范仲淹比蘇軾大了四十八歲,接近半個世紀了。時間上的巨大的差距,決定了二人之間不可能存在交集。

其次,兩個人的領域不同,范仲淹雖說也是北宋的思想家、文學家,但主要成就還是傾向於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心繫國家百姓之安危,寫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這也是是道範仲淹一生的真實寫照,在泰州任西溪鹽倉監時,主張重修了捍海堰。為當地人民的生活、種植和產鹽提供了保障,在防禦水患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後被當地人命名為范公堤,至今還遺址留存。

慶曆三年(1034年),面對臃腫龐大的官僚機構體系,范仲淹上書提出改革吏治,涉及從政治到科舉的多個當面與領域。後短短几個月,局面煥然一新。

不僅在政治上,軍事方面也成績突出。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命調往西北前線擔任邊防主帥。針對當地的地理形勢,提出主動防禦的守邊策略,在要害之地加強防禦工事,並訓練邊塞軍隊以守為攻。

在軍隊制度上,取締官職帶兵的舊制,改為視敵情而選擇的靈活應變戰術。建立營田制解決軍需問題,使軍隊面貌一新,提高了軍隊的應變和作戰能力。後西北軍中湧現出狄青、種世衡等名將,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強軍。

也正因為范仲淹一生都傾注與政治,所以在文學上詩詞僅留下五首,但每一首也都是膾炙人口。像《漁家傲·秋思》: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文學上無論散文還是詩詞,他的立足點也是在政治上。與范仲淹有關係的人是同時期的晏殊與歐陽修。

而蘇軾的主要成就是文學上,尤其是詩詞與繪畫。所以說,兩個人無論從年齡還是領域上分析,都不可能產生關聯。好朋友或許有可能,可惜是君生我已老,因此也存在一起共事的經歷。

蘇軾是樂天豪放派的代表人,與同派的辛棄疾並稱為“蘇辛”。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歐陽修又並稱為“歐蘇”。柳宗元、韓愈、歐陽修、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王安石以及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而這個“唐宋八大家”著重的是立足於文學角度,因此,在政治上突出的范仲淹沒有上榜。

與這兩個有關係的人與事,太多太多了,尤其是蘇軾,僅他們一家人也說不完。所以篇幅有限,你所要求的詳細介紹,恐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在此也只能簡單說一下,敬請諒解。

與范仲淹同期的晏殊,也是個政治家、文學家。以詞著於文壇尤其擅長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像我們熟悉的詩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像《醉翁亭記》、《賣油翁》以及名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黃庭堅與蘇軾亦師亦友,並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又是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

還有個人與蘇軾也頗多交往,那就是佛印和尚。一個大才子一個高僧,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相互調侃。

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麼啊?

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

蘇軾聽後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麼?就活像一攤牛糞。

蘇軾回家在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蘇小妹冷笑的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麼?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說佛印像牛糞,那可想而知你,你心中只有牛糞。

大家好,我是雲中之筆。歡迎朋友們留言點評,一起交流學習。我在頭條裡等你,不見不散!


雲中之筆


蘇軾和范仲淹都是北宋的文學大咖,范仲淹是蘇軾精神上的榜樣,對蘇軾的一生影響極大。遺憾的是,他雖然十分崇拜范仲淹,卻終生無緣和范仲淹交遊。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位大咖的基本資料: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

蘇軾有一篇文章叫《蘇軾私識范仲淹》,裡面詳細記錄了他“認識”范仲淹的經過,以及和范仲淹後代的往來經歷。

蘇軾小時候在私塾唸書時,從《慶曆聖德詩》這本書中,知道了被世人讚頌的十一個人,其中一位便是范仲淹。當時,老師對蘇軾說,范仲淹和韓琦、富弼、歐陽修這四人,都是人中豪傑。

對於“四大豪傑”的事蹟,蘇軾是懵懵懂懂的,但是已經記在了腦海裡。

嘉祐二年(1057年),意氣風發的蘇軾中了進士,到了京城時,卻得知他從小就敬仰的范仲淹大人逝世了。懷著悲痛的心情,蘇軾一邊誦讀范仲淹的碑文,一邊忍不住淚流滿面。因為,他崇拜了范仲淹十五年,沒想到這就天人永隔了。

後來,蘇軾受到歐陽修的賞識,又把他引薦給了韓琦、富弼等人。他們都十分愛惜人才,對蘇軾很重視。只不過,他們也為蘇軾沒能認識范仲淹而感到遺憾。

這份遺憾,一直讓蘇軾難以釋懷。此後第三年,他終於認識了范仲淹的二兒子範純仁。彼時,範純仁在朝中擔任著丞相;又過了六年,蘇軾和范仲淹的三兒子範純禮相遇;再十一年後,蘇軾與正在徐州為官的范仲淹的小兒子範德孺相識,隨後成了推心置腹的至交摯友。

不久,範德孺將范仲淹的遺稿給了蘇軾,並囑託他為范仲淹的遺稿作序。

蘇軾有些惶恐,他覺得,范仲淹大人的功德,不需要靠什麼文章去宣揚;範大人的文章,也不需要誰的序言而流傳。但他不敢推辭,因為他是在年少時期就“認識”了範大人,到如今已近五十年。當年老師口中的“四大豪傑”中的三位,蘇軾都有幸和他們來往,唯獨無緣結識範大人。這份遺憾,或許在能為範大人作序這件事上釋然。而自己的名字能和範大人的作品中掛名,也是一種“圓滿”吧。

於是,蘇軾懷著複雜的情感,慎重地花了十三年的時間,才把範大人的序完成了。

范仲淹之所以讓蘇軾如此崇敬,是因為在天聖年間,范仲淹大人在為母親守孝時,就已經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願,所以寫萬言書來送給宰相。仁義禮樂,忠信孝悌對於范仲淹來說,已經深入骨髓了,他時刻都銘記於心。所以蘇軾感動於他的真誠,感動於他的善良與赤誠。縱然一生無緣相見,也一如既往地尊崇他,將他視為人生路上的標杆,時時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名人史海觀心閣


怎麼說呢,用現在的話說,蘇軾和范仲淹應該是粉絲和偶像的關係。

我們現來看看這兩位的生卒年

范仲淹(989-1052)

蘇軾(1037~1101)

從生卒年可以看出范仲淹與蘇軾相差了48歲。

而在蘇軾20多歲考中進士的時候范仲淹卻去世了。從這些史料上可以看出一點,范仲淹跟蘇軾是沒有交集的。為何說蘇軾是范仲淹的粉絲呢。

蘇軾寫過一篇散文《蘇軾私識范仲淹》也許正是這散文名讓大家誤以為蘇軾私下和范仲淹是好朋友。

然而實際卻不是,蘇軾在文章提到在他十二三歲的年齡便聽說了“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這四個人,是人中豪傑。心中甚是仰慕。

直到他20多歲中進士的時候終於有機會見到范仲淹了,而這時候范仲淹卻去世了。

後來通過歐陽公認識了韓琦、富弼。他們都用對待國家精英的禮節對待我,說:“遺憾你沒有結識范文正公。

從以上的種種可以看出蘇軾跟范仲淹最多就是偶像跟未曾謀面的粉絲的關係。



柿子殿下


蘇軾和范仲淹的關承,讓我們從蘇軾的作品中瞭解一下。慶曆三年,軾始總角,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作《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範、富、歐陽,此四人者,人傑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嘉祜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範公歿。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

(選自宋?蘇軾《范文正公文集敘》),所以蘇軾和范仲淹應該老師和學生的關係。


戰鬥大黃蜂


范仲淹可以說是蘇軾的師長,范仲淹是北宋除了歐陽修以外最早封宰相的文壇泰斗,不久就被貶了。他和蘇軾亦師亦友,他們在集團利益的區分下都是屬於保守派的,與王安石的改革派對立。另一方面他們在官職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文人任武職!


鴻漸於磐4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蘇軾和范仲淹不是好朋友,因為他們沒有過交集,范仲淹逝世時蘇軾才15歲,還在四川的眉山老家讀書,直到19歲才離開故鄉去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所以他們是沒有見過面,自然就談不上朋友,只能說蘇軾很欣賞范仲淹,一直把他當成學習的楷模,用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把范仲淹當成自己的偶像。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生於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這是北宋朝初期,病逝於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地點是在徐州,享年64歲。作為當時最著名的才子,范仲淹的一生也是轟轟烈烈,早年間奮發圖強,最終考試了進士,而且為官清廉,還帶兵上過戰場鎮守邊塞,稱得上是文武全才。後來又是大力改革,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慶曆新政”,這一時期他大刀闊斧改革,重用了很多有作為的青年,例如歐陽修就獲得過他的提攜,所以他無論是文采,還是他高尚的品格,那都是為後人所敬仰。

蘇軾就不用做過多的介紹,他的名氣比范仲淹還大,成為了歐陽修之後,北宋中後期的文壇領袖,不過他一生最遺憾的就是沒有見過范文正公,這使得他很失落。兩人人儘管沒有見過面,可是在蘇軾的心目中范仲淹是一個完美的人,無論是品格,還是文采,那都是前無古人,後來來者。

蘇軾生於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所以當時范仲淹逝世時,他只有15歲,而且當時他沒有離開過四川,自然是沒有見過范仲淹,他是讀過了很多他的文章,以及詩歌,對於范仲淹很是欣賞,所以他們沒有見過面,自然也就不存在共事的經歷。如果兩個人能夠見面的話,相信范仲淹也是會很欣賞蘇軾,只不過兩人無緣相見,蘇軾在他的文章中就多次提及,可見在蘇軾的心目中范仲淹是他的精神偶像。

北宋時期的文人其實是很有意思,他們大多惺惺相惜,沒有文人相輕的惡習,范仲淹提攜歐陽修,日後他又是不遺餘力地提攜蘇軾和王安石等人。當蘇軾成名之後,他又提攜黃庭堅,正是這些文人獨特的才情,還有高尚的品格,使得北宋時期人才濟濟,文學創作也是百花齊放。而這種傳統正是來自於范仲淹,作為當時最著名的政治家,他重用了很多的有為青年,例如范仲淹主政杭州期間,推薦了很多的青年,不過有一個人卻被遺忘了,那就是當時的才子蘇麟,由於沒有獲得提攜,他有些不甘心,壯著膽子把自己的詩呈給他,也就是那首大名鼎鼎的《斷句》,在這首詩中他告訴范仲淹自己是人才,可惜沒有機會。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讀到這樣的詩作,自然是會氣憤,要知道這兩句看似很普通,但是充滿了諷刺,意思是那些整天跟在你身邊的人,每一個都獲得了提拔,可是我沒有在你身邊,卻是被你給忽略了,這本身就是一種諷刺。可是范仲淹不一樣,他讀了之後,只是微微一笑,見識到了蘇麟過人的才華,於是很快就提拔了他。

我們從這麼一個小故事就可以知道範仲淹高風亮節,懂得提拔手下,知道什麼人應該用,什麼人不應該用,這就是范仲淹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正是他這種高尚的品格,也是蘇軾最為佩服,所以他一直把范仲淹當成自己的偶像,希望自己可以像范仲淹一樣,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可以實現人生理想。

最後總結:蘇軾與范仲淹沒有見過面,他們也就不是好朋友,也沒有一起共過事,只有說范仲淹是蘇軾最敬重的文人,兩個人都是北宋偉大的文學家,他們的作品,還有品格,也都是值得我們現在每一個人學習。


品詩讀詞


朗舅關係!


用戶5419773512277


宋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