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消失的將領(十一):諸葛庸才魏雍州刺史諸葛緒

在三國鼎立時代,要論哪個家族揚名於魏蜀吳那就不得不提諸葛家族。自漢末諸葛兄弟離開琅琊郡以來,老大諸葛瑾東渡江東,為孫吳效力四十餘年,不僅與吳大帝孫權為神交(不亞於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還努力維持孫劉聯盟,官至大將軍。老二諸葛亮則因三顧茅廬傳為一段後世佳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堪為“千古一相”。而遠在魏國的堂弟諸葛誕雖未取得兩位堂哥那般成就,但也對曹魏王朝忠心耿耿。《世說新語》將這三位稱為

“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三甲遠去,其後諸葛一族者稍遜三甲。公元263年,魏滅蜀的戰場上除了諸葛瞻父子之外,還出現一位諸葛將軍卻吹響三國時代結束的哨音。

三國消失的將領(十一):諸葛庸才魏雍州刺史諸葛緒

頗為傳奇的諸葛家族,在魏蜀吳之間都享有盛譽

諸葛庸才

諸葛緒,琅邪陽都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較與諸葛誕從尚書郎(鄧艾,鍾會都擔任過此官職)起仕不同,諸葛緒則顯得比較平庸(九品中正制主要從三個步驟:第一為家世即是家庭背景,第二為行狀就是個人能力以及品行道德,第三才是定品也就是確認是哪個等級。諸葛緒與諸葛誕為同個宗室,所以可以推斷諸葛緒在才能方面較為平庸)。正始元年(公元254年)因不滿司馬師專權,魏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國丈張緝等人密謀廢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後事情敗露曹芳被廢,三人滅族,同年改立曹髦為帝。這個消息不僅讓曹魏宗室震驚,也讓遠在壽春鎮東將軍毌丘儉感到害怕。一來毌丘儉與李豐,夏侯玄關係密切怕受到牽連(這點是淮南三叛共通點)。二來在毌丘儉眼裡司馬懿討伐曹爽是難得的大魏忠臣(詳見《罪狀司馬師表》),作為忠臣之子的司馬師卻幹出廢立這種大逆不道的事(廢立的前提是君王不賢,曹芳未有不賢行為,因此司馬師這次廢立頗有董太師的味道)作為魏臣的毌丘儉自然看不下去。終於在次年,毌丘儉、文欽淮南起兵,併發布檄文昭告天下討伐逆賊。但此時的大魏早已非魏明帝、曹爽時代的大魏,自高平陵之變以來,司馬氏門吏遍佈魏國,各地將軍、刺史都處於觀望狀態,甚至鎮南將軍諸葛誕,兗州刺史鄧艾斬使表明立場,這讓毌、文兩人陷入被動之中。聽聞壽春之亂,在王肅,鍾會等人的勸說下司馬師率軍出征,泰山太守諸葛緒以兗州刺史鄧艾的部將身份前往戰場。據《晉書》記載

:“帝屯汝陽,遣兗州刺史鄧艾督泰山諸軍進屯樂嘉,示弱以誘之。欽進軍將攻艾,帝潛軍銜枚,輕造樂嘉,與欽相遇。”作為泰山諸軍諸葛緒成功引誘出文欽的部隊,協助鄧艾擊破文欽順帶還解決前來增援的吳軍。《三國志 鄧艾傳》記載:“吳大將軍孫峻等號十萬眾,將渡江,鎮東將軍諸葛誕遣艾據肥陽,艾以與賊勢相遠,非要害之地,輒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諸葛緒等於黎漿拒戰,遂走之。”這不僅是諸葛緒一生之中難得的大勝,也是孫峻這輩子唯一一次正兒八經的北伐(孫峻成為權臣之後只有兩次對曹魏的軍事行動,一次就是壽春二叛,二次就是在文欽等人慫恿下準備北伐,結果因病去世。)壽春二叛之後,老上司鄧艾因此功勞任命為長水校尉,進封為方城鄉侯,代行安西將軍,遠赴隴西邊陲,諸葛緒則留在江東前線。不久之後,一場戰役讓相隔千里的老戰友同聚在隴西戰場。

三國消失的將領(十一):諸葛庸才魏雍州刺史諸葛緒

比起龍虎犬來說,諸葛緒顯得太平庸了

自東隨西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鋪下晉代魏重要基礎的司馬師病逝,因無子其弟司馬昭繼位。這消息也傳到雍涼邊境,蜀漢衛將軍姜維得知此消息率軍出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經,雍涼邊境岌岌可危。若非鄧艾、陳泰援軍及時趕到,想必諸葛武侯興復漢室的第一步將會在姜維手上實現。洮西慘敗讓司馬昭開始重視隴西防線,明白其中重要性,於是讓自己的堂弟司馬望接替陳泰(當然此舉符合司馬望想遠離京師的意願)鄧艾的老搭檔諸葛緒升任為雍州刺史接替王經來共同防禦蜀漢。諸葛緒到任之後就開始積極配合鄧艾的行動,修正鄧艾所提出的五點不足之處(《三國志 鄧艾傳》記載:“今以策言之,彼有乘勝之勢,我有虛弱之實,一也。彼上下相習,五兵犀利,我將易兵新,器杖未復,二也。彼以船行,吾以陸軍,勞逸不同,三也。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各當有守,彼專為一,我分為四,四也。從南安、隴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麥千頃,為之縣餌,五也。”)以防退守鍾提的姜維再次來襲。次年,果不出鄧艾所料定,姜維趁著魏國雍涼邊境人事變動之際,與鎮西將軍胡濟相約與上邽。七月,姜維就效仿諸葛武侯出祁山,攻取上邽。但聽聞鄧艾有所防備,無奈改出董亭進取安南,出乎姜維意料的是鄧艾竟搶先一步佔據要地,這讓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場面,最後只得夜渡渭水東進,沿山取上邽。此舉頗有武侯當年搶奪北原之策雙方決戰段谷。正是依靠鄧艾料敵先機,掌握戰爭主動權一舉大破蜀軍。《三國志 鄧艾傳》記載

:“逆賊姜維連年狡黠,民夷騷動,西土不寧。艾籌畫有方,忠勇奮發,斬將十數,馘首千計;國威震於巴、蜀,武聲揚於江、岷。今以艾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從馘(guó)這個字可以看得出來鄧艾取得史詩大捷,《說文解字》中就這樣解釋的:“馘,軍戰斷耳也。”古時因大規模戰役中,殺敵數量太多,梟首顯然是不太可能,於是就改為割敵人的左耳計入戰功當中。在武俠小說《神鵰俠侶》就有這樣一幕:楊過為赴郭襄生日,就備下三份賀禮。其中有一件就是蒙古進攻南宋先鋒的二千隻耳朵。從中可以清楚楊過破敵數量大概是大於二千人,且比較匆忙。而段谷大捷可以看出鄧艾是梟首上報戰功的(加了個首字則清楚證明鄧艾此舉),可見當時姜維是十分的狼狽不堪,以至於事後被貶為後將軍才了事。鄧艾這次取勝除了自己運籌帷幄的指揮,更離不開諸葛緒等搭檔的鼎力配合。這一仗不僅讓鄧艾一躍成為隴右前線的一把手,也鼓舞這支新隴右團隊的士氣。就這樣這支隴右團隊與蜀軍拉鋸八年之久,直到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這種平衡才被打破。

三國消失的將領(十一):諸葛庸才魏雍州刺史諸葛緒

在與姜維的智鬥中諸葛緒也為鄧艾積極配合

因禍得福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昭為突破弒主後不利的局面。一改之前先吳後蜀的策略,認為姜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做出先滅蜀漢,三年之後以蜀地順流而下以並東吳達到三國一統的方針,起兵十八萬兵分三路進行浩浩蕩蕩的滅蜀之戰。這其中東路軍為鍾會,西路軍為鄧艾,另人出乎意料的是中路軍並不是在關中治理多年的堂弟司馬望(雖說司馬望於滅蜀之戰前夕被徵召入朝,但從當時來看司馬望是不二人選,參考後來晉滅吳司馬伷配二王)。而是鄧艾的部下諸葛緒為中路軍統帥,這其中深藏司馬昭的智慧所在。眾所周知在伐蜀這問題上鄧艾與司馬昭意見是相左。《晉書 太祖文帝傳》記載:“徵西將軍鄧艾以為未有釁,屢陳異議。帝患之,使主簿師纂為艾司馬以喻之,艾乃奉命。”也就是在師纂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才動身的,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伐蜀反對者。鍾會就不一樣《三國志 鍾會傳》記載:“惟會亦以為蜀可取,豫共籌度地形,考論事勢。”認為伐蜀國必成,且鍾會早已是司馬兄弟心腹大臣,被司馬師稱為王佐奇才,是一個狂熱的伐蜀支持者。如果雙方因意見不合就有可能導致功敗垂成。所以在中路軍的統帥選擇問題上至關重要,其作用是充當兩路軍的協調者,

諸葛緒作為多年鄧艾的部下配合行動不在話下。諸葛家族是琅琊大族的身份與鍾會這位士族子弟也有共同話題可與之協調,且諸葛緒在隴西擔任雍州刺史多年可以獨當一面。這就形成了鄧艾出狄道進軍姜維部隊,諸葛緒出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斷姜維後路,鍾會則從斜谷、駱谷、子午谷三路進軍漢中。然而作為統帥諸葛緒的確比不上三賢,就在鄧艾兵分三路窮追猛打進攻沓中的姜維之時,姜維得知鍾會攻入漢中的消息,擔心安陽關有失,劍閣有危。選擇退兵前往回合,不過退路被諸葛緒所率的中路軍所斷。姜維虛晃一槍率軍從孔函谷繞道諸葛緒後方,佯攻諸葛緒,諸葛緒怕退路切斷,慌忙退後保退路。(從這裡看出諸葛緒能力雖然不如鄧姜鍾三人,但也算是謹慎保守之人)當得知上當之後,追趕姜維卻得知姜維撤退成功,悔恨不已。只待與鄧艾的西路軍回合,這時鄧艾提出了偷渡陰平這條驚世駭俗的千古奇策。鄧艾原本設想在中、西兩路中挑選精兵與諸葛緒聯合立下這曠世奇功。但遭到諸葛緒的拒絕,理由很簡單在當時所有人眼中包括鄧艾自己對這條計策成功希望度不大(以至於最後鄧艾抱著必死的決心去實施,且後來馬邈不戰而降可以說運氣佔了大部分)。諸葛緒謹小慎微的性格就已經決定只能選擇與鍾會穩紮穩打的進軍,於是選擇與鍾會匯合,結果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鄧艾偷渡陰平立下滅蜀這不世之功,諸葛緒則因懦弱不堪被鍾會派人押解回洛陽,其部眾也歸鍾會指揮。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當諸葛緒押回洛陽途中,鄧艾和鍾會正好印證:“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次年鍾會叛亂,鄧艾,鍾會,姜維三位老對手皆喪命於此。諸葛緒因此緣故躲過一劫。其後關於諸葛緒的記載就少之又少。《三國志 鍾會傳》
引注:“緒入晉為太常崇禮衛尉。”也因孫女諸葛婉選入後宮之後獲此殊譽,因此預估諸葛緒大概是在吳滅之前去世。但那場伐蜀戰役,早已是過往雲煙。

三國消失的將領(十一):諸葛庸才魏雍州刺史諸葛緒

回頭來看,諸葛緒無疑是幸運的鄧、鍾、姜三人因亂而故,諸葛緒則因亂而生

作為諸葛一族的傳人諸葛緒無非是幸運的,當老上司鄧艾仰天長嘆:“白起之酷,復見於今日矣。”鍾、姜二人被亂軍所害之時,諸葛緒早已遠離是非之地。也因此故作為平庸的諸葛緒見證了蜀漢滅亡,另一位諸葛靚則見證吳國滅亡。或許這就是諸葛家族與三國的不解之緣吧,

三足鼎立是臥龍先生在隆中草廬中由那千古絕策的隆中對開啟,又是在同族後人的見證下結束亂世,正如“盛者轉衰如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