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神”給工控工程師快速成長的6點建議,看完你會少走彎路

此前,我們發佈了兩篇關於技術工程師職場相關的文章【搞自動化也需要全棧工程師麼?】【工程師如何遠離“技術性失業”?我的建議是……】均深受大家的關注,前後臺也收到了許多的留言,比如:


工控鵬仔說:

本人91,邁進路程:ST的M和STC51系單片機->日系PLC->國產控制卡->機器視覺,工作中項目主要用PLC+視覺方案,目前邁到控制卡這一步了,總結工作這5年:學中用,用中學,不急不躁哦耶,往本文言之的全棧大佬之路邁進


兵因敵而致勝粉絲說:

作者這個寫的挺好,這就是我白天上班,晚上學習plc,觸摸屏,變頻器,機器人的原因。活到老,學到老,不能做時代的棄子。


手機用戶23721312456

用戶需求多樣性,使人工智能成本變高,目前學習對於樣本多樣性和典型性依賴很大,所以人工智能對於批量生產的產業工人影響巨大。

……

看來,咱們同行都還挺上進好學的。在這個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時代,危機意識也是前行動力。進入新的一年,今天再為廣大工程師奉上一篇業內“大神”的《工控工程師快速成長的六點建議》,希望對大家準備新的一年計劃有幫助。


“大神”給工控工程師快速成長的6點建議,看完你會少走彎路


全棧工程師是IT的熱詞,是指掌握多種技能,並能利用多種技能獨立完成產品的人。延伸到工控自動化行業中也是一樣,有的工程師知識面廣但是不深;有的工程師知識面深但是不廣。就像田徑場的的全能選手和專項選手,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賽場。

全能工程師適合一些小的OEM設備的開發,例如定位控制,包括PLC、驅動和HMI;

專項工程師更適合一些多人合作,專業性強的大項目的開發,例如鋼廠項目,有強電、弱電,有簡單的HMI和複雜的數據庫以及控制對象的建模等。

在我看來,一個自動化的小白成為什麼樣的工程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樣快速、顯著的成長!因為前期都是一樣的,都需要痛苦的磨練,後期只是工作的需求才會劃分專業和全能,就跟大學的學習是一樣的,前兩年是基礎課,後兩年根據愛好選擇不同的專業課。有時全能與專項的界限又比較模糊,因為全能工程師可能有一兩項是主項,而專項工程師又會以該項為中心擴展與之相關的知識體系。

好了,在成長之前先要了解一下自動化行業大概的知識體系(按產品劃分):

1)PLC;

2)HMI;

3)驅動;

4)儀表以及通用的EMC。

PLC部分包括:系統架構、編程、通信、定位控制等。

HMI部分包括:操作面板、上位機、高級語言腳本開發等,再往上可以進入到MES以及IT層面了。

驅動部分包括:電機、交直流驅動(含伺服)等,通常又可以按照高低壓進行劃分。

儀表部分包括:故障安全、DCS、現場儀表等。

我認為工程師的快速成長需要注意下面幾點:

01 初始知識的積累和擴張

以某一知識點為起點,然後以這個點為中心進行積累和擴張。如果你第一個項目是PLC的一部分,那麼就以PLC為中心點進行擴張,例如與PLC相關的製圖,包括控制原理圖(有機會對比一下繼電器控制的原理圖)、電氣元件的選型和參數的整定(電壓電工知識)、I/O設備的選型、CPU的參數設置以及與外設的通信,例如MODBUSRTU、串口的輪詢等。

02 留意潛在的知識點

有了起點後還需要用心和用腦,凡事多一份留心。前面所說的磨練和痛苦就在這個階段。剛開始的時候不但需要完成任務,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琢磨一些遇到的事情。

例如模擬量模塊的選擇,在與儀表匹配時,需要了解兩線制和四線制的區別,如果不會可以在百度上查找。如果多一份留心,考慮一下在模塊參數設置時為什麼兩線制不能設置量程範圍是0~20毫安,而四線制模塊可以這樣設置?只需要大概瞭解,這樣自己的知識體系就會積累。

同樣為什麼有的現場建議使用兩線制的儀表?有的現場建議使用電流信號而不使用電壓信號?同樣在編程時需要搞清楚程序的架構和元素,例如多種定時器,我們需要選擇哪一個?有沒有背景的東西?如果這些東西不留意,成長的時間就會變長。

03 制定學習計劃

在成長的這段時間還需要為自己制定一個計劃,可以是一個短期的規劃,例如每天需要學習多長時間?學習哪些東西?

我的建議是一定以開始的起點為中心進行擴展,例如PLC不同的通信、PLC高級功能的使用以及與高級應用相關的IT高級編程。

其實最簡單的計劃就是PLC的編程手冊,按頁數進行劃分,如果搞明白這些也相當不容易了。

要學就必須學會,一知半解的,過不了多少時間就會忘了,不會的東西可以先記錄,可能全看完了就迎刃而解了。最好不要學習與項目無關的東西(不建議),學而不用很容易忘記。

04 做好學習筆記

除了學習之外還需要隨時記錄,好腦子不如爛筆頭,第一,忘了的時候可以回看,第二,也可以作為以後發表期刊或者論文的重要材料。

05 融會貫通

知識都是相通的,有時學了幾門知識後,不能說大徹大悟,也可以說是融會貫通。例如天線效應,在EMC中大多數需要禁止,在無線通信中又需要增強。

06 交流

最後一點是需要多交流,吸取別人的經驗,驗證自己學習的成果,糾正學習過程中形成的錯誤理念(這點非常重要,可能會被帶偏)。

好了,這麼努力怎能沒有好的結果?無論成為專項工程師還是全能工程師又如何?專項工程師也不是孤零零的某一點很深,其它點就弱,也可能在別人眼裡已經是全能工程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