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力行地為百姓謀福祉的“他”

“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於天下者,未嘗有也。”(《修身》)

身體力行地為百姓謀福祉的“他”

善不從本心生出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審辨就不能樹立,名望不會由苟簡而成,聲譽不會因詐偽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圖利為重,忽視立名,這樣做可以成為天下賢士的人,還不曾有過。

在先秦諸子中,墨子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理論家,更是一個實幹家,很多人對墨家的學說持批判的態度,但對於墨子“摩頂放踵,以利天下”,一生為扶危濟困的正義事業奔走的實幹精神,都一致的認同讚揚。

班固《答賓戲》中說: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就是說墨子像孔子一樣,為天下事而終日奔勞,連將席子坐暖和將爐灶的煙囪染黑的功夫都沒有。班固生活的時代已經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他還給予了墨子如此高的評價。世人對墨子實幹精神的讚賞由此可見一斑。

身體力行地為百姓謀福祉的“他”

墨家認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君子首先是一個力行之士,修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有助於行動,努力為天下辦實事才是墨者的本色。

莊子曾對墨者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形勞天下,以自苦為極,把力行務實看作是墨者的主要特色。

墨家的這種務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還和他們所處的階級有一定的關聯。墨子與墨家的子弟們大數從事社會上低級的工作,中國古代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墨者大多屬於“工”這個階層。他們有著豐富的生產和工藝按能,也因此為儒家所輕視。

然而墨者們也鄙視那些自視清高,但不會勞動的過著寄生生活的儒家子弟。儒墨兩家相輕,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生活階層的不同。

身體力行地為百姓謀福祉的“他”

墨子把這種務實的精神,運用在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上,長期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兼愛、非攻的主張。

相傳,他曾經止楚攻宋、南遊使衛,曾宣講“蓄士”以備守禦的重要,曾拒絕越王五百里封地的獎賞,這些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主張。

墨子把這種務實精神,運用在教導弟子上,要求他們貫徹兼愛、勤、儉的墨者品質,並身體力行的去實踐,墨家的弟子就常常幫助弱小國家守城,以抵禦外侵,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正是墨家兼愛非攻精神的最好詮釋。

墨家的這種力行實幹精神,對於施政者來說,也是必須具備的一種修養。力行實幹在為政者身上,體現為不尚空談,不務虛名,兢兢業業,埋頭苦幹,身體力行地為百姓謀福祉,為百姓做實事。

古代史官周任曾說: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身體力行地為百姓謀福祉的“他”

就是對為政者提出要求:在其位就要謀其政,施展自己的才智為百姓做實事,如果不能做到,就應該離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