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力行地为百姓谋福祉的“他”

“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修身》)

身体力行地为百姓谋福祉的“他”

善不从本心生出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审辨就不能树立,名望不会由苟简而成,声誉不会因诈伪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图利为重,忽视立名,这样做可以成为天下贤士的人,还不曾有过。

在先秦诸子中,墨子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更是一个实干家,很多人对墨家的学说持批判的态度,但对于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一生为扶危济困的正义事业奔走的实干精神,都一致的认同赞扬。

班固《答宾戏》中说: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就是说墨子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而终日奔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灶的烟囱染黑的功夫都没有。班固生活的时代已经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他还给予了墨子如此高的评价。世人对墨子实干精神的赞赏由此可见一斑。

身体力行地为百姓谋福祉的“他”

墨家认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君子首先是一个力行之士,修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助于行动,努力为天下办实事才是墨者的本色。

庄子曾对墨者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形劳天下,以自苦为极,把力行务实看作是墨者的主要特色。

墨家的这种务实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还和他们所处的阶级有一定的关联。墨子与墨家的子弟们大数从事社会上低级的工作,中国古代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墨者大多属于“工”这个阶层。他们有着丰富的生产和工艺按能,也因此为儒家所轻视。

然而墨者们也鄙视那些自视清高,但不会劳动的过着寄生生活的儒家子弟。儒墨两家相轻,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生活阶层的不同。

身体力行地为百姓谋福祉的“他”

墨子把这种务实的精神,运用在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上,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兼爱、非攻的主张。

相传,他曾经止楚攻宋、南游使卫,曾宣讲“蓄士”以备守御的重要,曾拒绝越王五百里封地的奖赏,这些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墨子把这种务实精神,运用在教导弟子上,要求他们贯彻兼爱、勤、俭的墨者品质,并身体力行的去实践,墨家的弟子就常常帮助弱小国家守城,以抵御外侵,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正是墨家兼爱非攻精神的最好诠释。

墨家的这种力行实干精神,对于施政者来说,也是必须具备的一种修养。力行实干在为政者身上,体现为不尚空谈,不务虚名,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身体力行地为百姓谋福祉,为百姓做实事。

古代史官周任曾说: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身体力行地为百姓谋福祉的“他”

就是对为政者提出要求: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施展自己的才智为百姓做实事,如果不能做到,就应该离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