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今天跟幾位同事一道去肖莊小學送書,看到孩子們渴望的眼神,我心裡有忽然有了一些感動。回來的路上我有了一點關於讀書的感悟。

讀書可以減緩衰老的速度,是效果不錯的“駐顏”之術,“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女人”,其實讀書對於所有人都很重要,“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

關於讀書的意義, 楊絳說:“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瞭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培根說:讀史可以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哲學家開列的書單很豐富,挑選我們急需的先讀,做一個讀書計劃很有必要。個人認為,人生要先讀三類書:讀政治方面的書,以養正氣。正氣足,陽氣盛的人才能夠身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重任,才能夠具有更好的思想境界,當家長和老師的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幫他們“繫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完成好“三維”教學目標中的第一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讀專業方面的書,以增才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尚且如此感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每個人都應該努力讀書學習,也只有這樣,才能超越知識的“跑、冒、滴、漏”,緊跟時代的步伐,及時汲取“源頭活水”,靈魂才不至於空虛枯萎。讀文學方面的書,以增靈氣。舉例來說吧,當看到湖面上一群鳥飛過,能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鳥”;當我們到戈壁旅遊,騎駿馬飛奔於無垠沙漠,心中默唸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在那喊“哎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如何讀書?

清代文學家王國維先生把讀書分為三個層次:“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為登高望遠,做好讀書計劃,設定讀書的路徑,增強讀書效果;“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讀書的過程,寒窗苦讀,縱然帶寬人消瘦也絲毫不後悔;“夢裡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讀書的結果,“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槧傭”,讀書的過程是讀者與作者心靈溝通,靈魂觸碰的過程,有智慧的啟迪和情感的交流才有進步,有所悟才有所得,正確的觀點我們吸收,錯誤的觀點我們引以為戒,如果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讀書的過程如同複印機一樣,只進行簡單的“複製”與“粘貼”,有什麼意思呢?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要擺正讀書與實踐的關係。“未曾觀世界,何來世界觀。”學以致用很關鍵。“講學不尚躬行如口頭禪”,當老師的更應該為人師表、率先垂範,“盡信書不如無書”,將書中的觀念和理論見之於實踐,這種獨立思考,敢於質疑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有一句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其實不是讓我們真的要走一萬里路,而是提醒讀書人不能讀死書,也不能死讀書,要把讀書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這樣讀書效果才更好,反過來,如果只知道讀書不知道實踐,難免會留下“讀得懂風花雪月,卻走不出滄海桑田”的遺憾。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世界上猶太人喜歡讀書,為了讓孩子們從小喜歡上書,母親們會在書上滴幾滴蜂蜜讓嬰兒舔食。我國的人均年讀書量還不高,“願有歲月可回首,不負韶光不負卿”。好讀書,讀書好,讀好書,讓我們讀書吧!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