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史新說:楊堅稱帝,究竟是“謀朝篡位”還是“眾望所歸”?

翻開歷史的篇章,拂去歲月的風塵,我們可以發現不論哪個朝代,君主可以昏庸無能,可卻臣子不能篡位奪權,在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影響下,篡位的臣子必會遭受萬民唾棄,留下千古罵名,可是有一位篡位奪權的代表人物,楊堅,他的成功奪權竟被古人們稱為“明君”。

作為隋朝的開朝皇帝,楊堅的歷史上的地位煊赫無比,他是“三百年亂世的終結者。“開皇之治”的奠基者。

那麼楊堅的一生是否真的如歷史所著呢?他到底是怎樣的人?

楊堅其人


舊史新說:楊堅稱帝,究竟是“謀朝篡位”還是“眾望所歸”?


楊堅出生於公元541年。據說呂氏(楊堅之母)於(陝西省華陰)馮翊般若寺生下楊堅,當時“紫氣充庭”。在《隋書》中有記載,當時一個尼姑對呂氏說,這嬰兒不可與平常人一般撫養,所以尼姑將楊堅帶到別館,親自撫養。

而受尼姑撫養長大的楊堅被尼姑取名鮮卑小字為那羅延,意為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譯為金剛力士。他的性格深沉文靜,在進入太學的時候,即使是熟悉的朋友人也不敢戲弄他。之後年僅十四歲的楊堅,就被京兆尹薛善徵辟他為功曹。

楊堅之父楊忠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關西,官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翌年因為父親的在北周的地位,楊堅15歲就當了車騎將軍、儀同三司,並封成紀縣公。等到明帝即位後,楊堅因成熟穩重、身形雄偉的更北周武帝的器重,先後進任右小宮伯,並封大興郡公在當時的朝廷上名望很重。

公元560年北周文帝因中毒去世,周武帝宇文邕即位。楊堅被任命為隨州刺史(今湖北隨州市),19歲便進位大將軍。而當時的權臣宇文護執掌朝政,非常忌憚楊堅。幸而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人的保護才得以倖免。後來因母親生疾被調任京城。楊堅在母親身邊侍奉三年,不離左右,人們稱其純孝。

公元前568年,父親死後,楊堅便承襲隨國公的爵位。齊王宇文憲多次在周武帝面前誹謗說其面有反象,不會久居人下,楊堅知道這事後十分畏懼,變的行事謹慎,韜光養晦起來。幸得周武帝信任,降旨封楊堅的長女楊麗華為皇太子妃。

沒過多久周武帝宇文邕便去世後,兒子宇文贇繼了位,稱周宣帝。楊堅之女升為皇后,楊堅也就順理成章成了國丈,翌年晉升為大將軍、大司馬。可這時候楊堅人生中最大的危機來了。

皇帝猜忌


舊史新說:楊堅稱帝,究竟是“謀朝篡位”還是“眾望所歸”?


周宣帝人品實在很差,到現在來說就是個“混球”。由於還是太子時,他爹北周武帝對他非常嚴厲,凡是一有錯,棍棒是少不了,一打他就裝個老實孩子。等周武帝一死,宇文贇的本性就露出來了,天天沉湎酒色,荒淫無度,一口氣打破記錄地娶了五個皇后。而且凡是他看不順眼的就濫施刑罰,殘殺功臣,把北周政權弄得一塌糊塗。

周宣帝平日裡對楊堅這老丈人也看不順眼,他曾警告皇后楊麗華說:“我一定屠滅你們楊家!”因為經常懷疑楊堅要篡他的位。所以每次一召見楊堅,就吩咐身旁侍衛:“如果見楊堅有異常,就立地斬殺!”好在楊堅深知宇文贇之陰謀,所以每次見周宣帝的時候都神色坦然,說話平平常常,讓周宣帝找不到一點藉口,由此才逃過了數次劫難。

奪位的背景


舊史新說:楊堅稱帝,究竟是“謀朝篡位”還是“眾望所歸”?


公元580年五月,21歲的周宣帝因為荒淫無度,得了重病。臨死的時候,想把楊堅賜死,所以把大臣鄭譯和劉昉招入皇宮準備書寫遺詔。誰知這時的宇文贇已經病重的說不出話,遺詔沒法寫。恰好兩位大臣是楊堅的鐵哥們,兩人一琢磨,太子才8歲,主不了事,說要不就弄個假詔書,對外宣稱先皇駕崩前讓國丈楊堅做輔政大臣。

而此時的楊堅正在家中養病,一聽皇帝病重被召到宮裡,心裡七上八下。到了殿外,一聽兩位大臣要寫假詔書讓自己輔政,楊堅不清楚底細以為是宇文贇要試探自己,死活不幹。最後鐵哥們劉昉急了,當眾又是發誓又是保證楊堅這才相信,就順口答應下來。

當晚,周宣帝便去世,楊堅和兩個鐵哥們秘不發喪,又以先皇的名義下達詔書,任命楊堅為輔政大臣。過了幾天,才向外宣佈了宇文贇去世的消息。

功奪位


舊史新說:楊堅稱帝,究竟是“謀朝篡位”還是“眾望所歸”?


周靜帝即位才8歲,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孩,所以楊堅以輔政大臣的權利牢牢抓住了北周的朝政。

楊堅雖然心裡爽,可面臨的局勢非常不利。因為宇文贇光皇后就立了五位,外戚眾多,所以一個個外戚都虎視眈眈。北周的的各位宗室王公更是不甘心大權落在楊堅手裡,所以王公與外戚相互勾結,在全國各地發動了叛亂。

而楊堅不愧是個梟雄,利用輔政的絕對權力,成立了大丞相府,統管了全國軍事,把文武百官逼迫入府聽命,然後重用韋孝寬、柳機、李穆、蘇威等賢臣名將,組建了自己的班底。

舉北周之兵,平定了以司馬消難、尉遲炯、王謙為首的“三方之亂”,短短九個月便牢牢掌控了朝政大權。並由隋國公自封為隋王,北周皇室怒不敢言。

公元581年,楊堅讓人替周靜帝寫好禪讓詔書,便送到他的府中。楊堅假裝辭,最後裝得很勉強地接受了大家的詔書,受眾臣擁戴登基為帝,建立隋朝,自號隋文帝,,那年楊堅才四十歲。

楊堅當上皇帝不久,就斬草除根,把北周皇朝開創者宇文泰後代,孝閔帝后代及明帝宇文後代武帝宇文邕後代統統殺絕,從此威名赫赫的宇文家族就此絕後。

改革


舊史新說:楊堅稱帝,究竟是“謀朝篡位”還是“眾望所歸”?


隨後楊堅一路走向巔峰,幾戰下來就滅了西梁和南方的陳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亂世,自秦漢一統之後,分崩離析幾百年的又一次統一,使得民族融合,各地方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大一統的皇朝。

在政治上,楊堅恢復了漢姓,並創立五省六部制,是唐初三省六部制所借鑑的藍圖。

軍事上,楊堅變革了以前舊的府兵制,兵農分離情況。改變為和平年代府兵耕地種田的屯田,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農合一”的制度。

經濟上,輕徭薄賦以解民困。推行均田制,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行政上,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簡化地方行政機構,節省大量行政經費。教育上,開創科舉制度之先河,廢除了以前選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問門第。


結語


為什麼古代其他類似王莽之類的篡位者受到萬人唾棄的罵名,而隋文帝卻被稱為明君呢?

我認為是其他篡位的都是想奪取百姓心中地位崇高的大一統皇朝,看三國就知道了漢室一統已經深入人心,所以環境不一樣。

而楊堅篡取的是北周政權,首先首先當時的天下已經大亂了三百餘年,而北周是又割據政權,其次北周政權本身就不是特別乾淨,先是文帝宇文秦下手殺死了魏孝武帝元修奪得北魏政權,而後宇文覺試圖殺死宇文護後被反殺,宇文邕又誅殺了宇文護。

所以在當時北周的環境下,就是看誰手腕強誰就厲害,和漢朝一統時的環境背景完全不同。

何況在能力上,楊堅硬是靠自己的能力把各方勢力打服後,然後奪位的,重要的是當時的天下大亂已久百姓最看重統一,楊堅接手的是一個分裂的勢力。更重要的是隋文帝建立了各種開創性的制度並開啟了隔唐數百年的大一統盛世, 雖然晚年有些昏庸,但也算是天下百姓“眾望所歸”。

好了今天就先到這裡了,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的話就幫忙關注一下,點個贊吧!讓我們一起探究歷史上不為人知的故事吧。

謝謝您,陌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