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眾望所歸,皆大歡喜之事

高唐縣被賊寇攻陷之後,身無立錐之地,投奔別人已成常態的高唐令劉備,不得不投奔老鄉兼同門師兄(一同師從於盧植)公孫瓚。到幽州之後拜為別部司馬,公孫瓚派遣劉備到青州協助青州刺史田楷共抗袁譚,之後,因戰功而升遷為平原相。

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眾望所歸,皆大歡喜之事

興平元年(194)二月,受到曹操攻擊的徐州牧陶謙招架不住,派使者向田楷、劉備告急,於是兩人各自率領人馬前往徐州救援。劉備原本手上有數千人馬,陶謙又增派四千丹陽兵,天上掉下餡餅,劉備順勢歸附陶謙,還被陶謙上表推薦為豫州刺史,駐紮在小沛。

四月,曹操後院起火(張邈、陳宮叛亂),無奈撤回兗州撲滅火。十二月,陶謙病死,受陶謙囑託的別駕從事糜竺,率領州眾迎請劉備接管徐州。劉備再三謙讓,在陳登、孔融等人的大力支持下,才"勉強"領徐州。

那麼,為何眾人獨獨推舉劉備接管徐州,非他人呢?世上事情都有其因,那今天與大家一起聊一聊其原因吧。

徐州外部狀況


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眾望所歸,皆大歡喜之事

至興平元年(194),原董卓部屬李傕、郭汜為首的涼州兵團佔據關中地區,挾持漢獻帝掌控朝政,擾亂天下。地方上公孫瓚、袁紹、曹操、呂布、陶謙、袁術、劉繇、劉表、劉璋、張魯、孔融等人,割據一方,各自形成"獨立王國"。

其中有兩大陣營,袁紹、曹操、劉表等人為一夥,與之對應的另一陣營為袁術、公孫瓚、陶謙等人為一夥,兩大陣營互相牽制,相互間不斷有戰爭;偏安一偶的劉璋、張魯等人保持中立;韓遂、馬騰等人割據相對偏遠的涼州地區;白波軍、黑山軍、泰山賊臧霸、山越嚴白虎、黃巾餘黨劉闢等人形成獨立勢力割據一方;劉繇、孔融等人傾向於朝廷。

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眾望所歸,皆大歡喜之事

此時,返回兗州的曹操為了收復兗州與呂布、張邈等人打得不可開交;袁紹為了鞏固其地盤與白波軍、黑山軍打得熱火;袁術和劉繇在揚州你死我活地爭鬥地盤;張魯、孔融兩人沒有太大野心,只顧自己一畝三分地;起初,韓遂和馬騰結拜兄弟關係好得不得了,不久鬧矛盾,成為仇家相互廝殺,無暇顧及其他事情;劉表趁劉璋剛上位之際,蠱惑甘寧等人造反,心想攻佔益州。

荊州別駕劉闔,璋將沈彌、婁發、甘寧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璋使趙韙進攻荊州,屯朐忍。>>>《英雄記》


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眾望所歸,皆大歡喜之事

由此可知,各路軍閥各忙各的,無暇顧及徐州之事;名存實亡的朝廷哪裡管得住山高路遠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們,對於徐州之事有心無力,鞭長莫及。於是選擇徐州之主,成為徐州人民內部自主事情,那麼徐州人民是如何選擇其大佬的呢?或許先了解其原大佬陶謙和劉備,有助於理解。

陶謙並非明主

陶謙原先為車騎將軍張溫屬下司馬,中平五年(188),徐州黃巾軍起事,朝廷任命陶謙為徐州刺史,鎮壓黃巾軍。陶謙藉助泰山賊臧霸、孫觀等人的力量,平定黃巾起義,之後上表拜臧霸、孫觀為騎都尉,駐守徐州北面。

李傕、郭汜掌控朝政之後,陶謙向朝廷進貢以表對漢室的忠心,由此升遷為徐州牧、加安東將軍,封溧陽侯。

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眾望所歸,皆大歡喜之事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陶謙為大公無私地讓徐州於劉備的明主,其實並非如此。當時,徐州百姓殷實,糧食充足,很多流民跑到徐州,但是身為大佬的陶謙,疏遠賢人,如"嫉惡如仇,正直有義。"的趙昱;親近曹宏等奸佞小人,撒手不管政務,亂殺好人,從此徐州政局逐漸混亂。

以致於避難到徐州的許邵("月旦評"主持者),雖然受到陶謙的深厚禮遇,然而對其門徒們說:"陶謙外表上追求尊重賢才的名聲,但實際並非正人君子。現在雖厚待我,將來必然會改變。"於是離開徐州,後來,果然陶謙大肆逮捕流亡到徐州的名士。

還有,曹操征討徐州表面上為"為父親報仇",內心裡早已有攻佔徐州的野心,正好找到合情合理的藉口而藉機行事罷了。其實挑起事端始作俑者為陶謙,初平四年(193)夏天,陶謙先侵略曹操地盤泰山郡、任城國,從而遭到曹操的反擊,陶謙退至郯城堅守不出,曹操缺糧而撤軍。

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秋,太祖徵陶謙,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 《三國志·武帝紀》


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眾望所歸,皆大歡喜之事

陶謙挑起事端結果為遭到曹操二次征討,導致"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從而無辜的徐州老百姓遭遇血腥大屠殺,搞得徐州滿目瘡痍,既得利益者即本地豪族家族也受到巨大損失,至此,這些人能真心擁戴陶謙嗎?

劉備贏得名聲

《三國演義》緣故,很多人認為"劉皇叔"一出道就被世人熟知、積極擁戴,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劉備出道之時,其"帝室之胄"身份並非像世人想象中一樣起到特大作用,相反初期劉備相當"默默無聞"。

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眾望所歸,皆大歡喜之事

出道後,劉備當過劉備當過安喜尉、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等相對低級官員,以致於多年以後,袁術寫信給呂布之時,聲稱"術生年已來,不聞天下有劉備。"

劉備開始積累名氣是當了平原相之後起。當時,劉備在外抵抗賊寇,在內樂善好施,還相當親民,常與老百姓"坐在同一個席子,用同一個食器共餐。"從而深得人心。

曾發生過不知情的劉備照常十分禮遇來訪者,其實此人為受委託來殺劉備的刺客,深受感動的刺客告訴實情而離去的匪夷所思事情。

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眾望所歸,皆大歡喜之事

還幫助素不相識的孔融打退黃巾軍餘黨管亥的侵犯,當時情況為被圍困的孔融情急之下,派遣太史慈向劉備求救,劉備二話沒有說,派遣三千精兵救援。

大家熟知網紅的力量,當時北海相孔融為孔子二十孫、"建安七子"之首,名頭夠響亮吧,他可是大名鼎鼎的"網紅",與東吳"二張"張昭、張紘,當時道德典範"三君"之一陳紀等人關係密切,其影響力毋庸置疑,是海內皆知的大名士。

曹操迎奉天子之後,為了贏得重用人才名聲才違心徵召孔融為將作大匠,目的在於向世人展示。孔融的當時影響力絕對不亞於目前任何超一流網紅,故此,救援受困孔融的劉備不想出名也由不得己,從此劉備信義之名逐漸傳開。

徐州內部狀況

當時,地方官吏及地方豪族勢力相互勾結、相互利用,組成統治地方的割據勢力。俗話說得好,"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故此,若關係到切身利益之時,兩種勢力撕開臉面,大打出手甚至相互殘殺是家常便飯。

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眾望所歸,皆大歡喜之事

張邈、陳宮為首的兗州地方豪族勢力的反叛曹操就是好例子,因為曹操殺死幽州名士邊章,河內太守、兗州豪族人士王匡等事件,引起兗州當地豪族們顧忌,為了保護其切身利益,兗州各地一哄而起背叛曹操。

大同小異,徐州也有兩大利益集團。其一為以丹陽人陶謙為首,下邳相曹豹、中郎將丹楊人許耽、司馬章誑等人為骨幹的丹陽集團;其二為別駕糜竺、糜芳兄弟為代表的世家商人糜氏家族,典農校尉陳登及其父陳珪為代表的官宦世家陳氏家族等"地頭蛇"本地豪族集團。

地方豪族集團人士為"老徐州"即"舊徐州人",則丹陽集團人士為"新徐州人"。新人相比舊人對於徐州的鄉情淺一些,相反舊人家產、人脈等等有形無形資產,幾乎都在徐州,所以他們除非不得已情況之外,不會輕易離開徐州,對徐州之情更濃無疑。

以古代人特別重視家族利益的傾向,徐州豪族們也難免把家族利益放第一位,進而首先考慮的是徐州安危及繁榮。

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眾望所歸,皆大歡喜之事

相反新人就沒有太多顧慮,心想"此地不留人,老子就回老家。"身為徐州大佬陶謙本身就有此種想法,當時被曹操打得不知所措之時,陶謙就有過會老家丹陽念頭,幸好,張邈等人反叛而間接幫助陶謙暫時保住徐州。

興平元年,復東征,略定琅邪、東海諸縣。謙恐,欲走歸丹楊。會張邈叛迎呂布,太祖還擊布。>>> 《三國志·武帝紀》

糜氏、陳氏等地方豪族家族在徐州經營多年,人際關係盤根錯節,已形成 "一榮則榮,一損俱損。" 牢固的共同利益鏈,人多勢眾,相比新人集團實力更強,持續性也更長。

相比之下,丹陽集團擁有一張戰亂時代特管用的武器。丹陽素以"山險,民多果勁;俗好武習戰,高尚氣力。"而聞名於世,被當時人稱之為"精兵之地"。近水樓臺先得月,於是丹陽人陶謙,手上就有一支強悍的丹陽兵。

兩個集團之間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差異,朝廷任命的徐州大佬陶謙在世之時,地方豪族們或者顧忌陶謙臉面或者畏懼丹陽兵,或者陶謙從中調解,可以暫時緩和矛盾,使兩方表面上客客氣氣,融洽相處。

但是,陶謙去世之後,情況將會發生變化。徐州經過陶謙幾年經營,每況日下,已經觸動了地方豪族的根本利益,他們肯定不願意看到丹陽集團中一員,再次領導治理徐州。

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眾望所歸,皆大歡喜之事

或許老謀深算的陶謙已經察覺到此種狀況,於是病危之時向別駕從事糜竺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按常理像陶謙一樣大佬臨終之時,身旁至少會有親戚、親信、大臣等等,故此,此話不僅僅是隻說給糜竺聽,還讓兩個兒子陶商、陶應,加上親信曹豹、許耽等人聽。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陶謙是真心不希望發生內訌,之所以推舉剛加盟陶謙陣營不久的"中立派"人士劉備。

借陶謙臨終之言,糜竺、陳登等地方豪族順勢勸導劉備接管徐州,然而劉備猶豫不決不敢接,還推薦袁術。然而陳登極力反對,他認為袁術為"非治亂之主",其實陳登心中早已有合適人選,是誰呢?

以家族利益為第一的陳登等地方豪族們希望有能力的明主接管徐州,經營好徐州而保障其家族利益。就如陳登所言,"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即認為劉備為"有霸王之略的傑出英雄",由此可知,加上劉備的"帝室之胄"身份及信義之名,完全達到地方豪族們的所期待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故此,徐州豪族心目中最佳新徐州之主人選為非劉備莫屬。

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眾望所歸,皆大歡喜之事

受過劉備幫助的孔融,甚至貶低袁術為"冢中枯骨",勸導劉備領徐州,劉備還是不肯。於是陳登向當時天下霸主袁紹派遣使者並說服他,使者捎回袁紹的話,"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得到極具分量的袁紹的支持,劉備才點頭答應接管徐州。

此時,袁紹征戰黑山軍、白波軍,還派遣部分軍隊,支援其盟友曹操攻打呂布等人,想插手徐州之事也有心無力,之所以順水推舟送人情罷了。

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於,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無所。幕府惟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席捲起徵,響振,布眾;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位。>>> 《為檄文》


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眾望所歸,皆大歡喜之事

結語

劉備第一次入主徐州,並無《三國演義》中膾炙人口的"陶恭祖(陶謙)三讓徐州"情景,而是在徐州外部各割據勢力無暇顧及徐州事務之際,徐州內部陶謙為首的丹陽集團和陳登為首的地方豪族集團相互妥協的產物。

不屬於任何徐州派系且有名望、能力的劉備,機緣巧合之下領徐州牧,不僅在外可以統領徐州之兵抵抗外部勢力入侵而保衛徐州,還在內可以維持各派系之間利益平衡而保障徐州內部穩定,真可謂眾望所歸,皆大歡喜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