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點肉補充蛋白質?NO

代謝綜合徵(MetS)這個詞咱們平日裡很少聽,但它表現出來的症狀可不少見。大腹便便,油光滿面,體檢化驗單上血脂、血壓、血糖總有幾項標著上升箭頭。通俗點說,就是“肥胖、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中的幾位同時找上門,這些指標通常逼近高血壓或是糖尿病的診斷數值,以此向人體發出“警報信號”。研究表明,代謝綜合徵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和Ⅱ型糖尿病的風險比常人高出2倍和5倍。

多吃點肉補充蛋白質?NO

在先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要理性對待蛋白質,除了攝入量,蛋白質的來源也很重要。膳食氨基酸的組成會影響氨基酸的代謝效率,植物和動物蛋白有著不同的氨基酸組成,而蛋白質的來源不同,對機體的代謝影響差異很大。

來自墨爾本大學的研究者對當地5324名受試者展開了長達11.2年的隨訪研究,這些受試者的年齡多集中在40-69歲,並且在研究開始時沒有異常的代謝狀況。在此期間,利用食物頻率問卷對參與者的膳食攝入量進行評估。食物被歸類為植物或動物來源,並進一步細分為穀物、蔬菜、豆類和堅果等;奶製品、雞蛋、紅肉、雞肉和魚等。

對年齡、性別等混雜因素進行調整後,研究結果表明:

受試者整體日均攝入能量在2200大卡左右,與動物蛋白攝入量佔總能量8%的人相比,動物蛋白攝入量佔比14%的受試者患代謝綜合徵的風險提高了67%;其中,紅肉和雞肉在其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紅肉攝入量佔總能量的比例提高5%,患代謝綜合徵的風險提高了47%;而雞肉供能比增加2%,患病風險提高了37%。

與植物蛋白攝入量佔總能量5%的人相比,佔比8%的受試者患代謝綜合徵的風險下降了40%。其中大豆蛋白、堅果和穀物可能是產生這種健康效應的主力軍,大豆和堅果供能比提高不及1%,患病風險下降近30%。

整個隨訪期間,研究人員在受試者中觀察到,從動物蛋白中攝入的能量每增加5%,腰圍增加0.97cm,血壓(收縮壓)提高1mmHg,增重1kg;而從植物蛋白獲得的能量每增加5%,腰圍縮小1.38公分,體重下降1.97公斤。

植物蛋白的優勢很大程度上源自大豆蛋白,更直接的證據來自人群干預試驗。將腹型肥胖的絕經後女性隨機分成Ⅰ、Ⅱ兩組,先後攝入A、B兩種飲食方案。A飲食含有混合來源的蛋白質(主要是肉類、奶製品和麵包),而B飲食用30克大豆蛋白取代A飲食中的部分肉類,A、B兩組飲食中蛋白質提供的熱量比均在21%左右。Ⅰ組先A後B,Ⅱ組先B後A,每種飲食方案進行四周。試驗結束後,B飲食在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多吃點肉補充蛋白質?NO

作為蛋白質主要來源之一的肉類食物(含畜禽肉、水產品),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推薦食用量為80克-150克/日。但,蛋白質來源的廣泛性和多樣性十分重要,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不可偏廢。過分依賴肉類食物以滿足身體對蛋白質的需求,則對健康不利,有可能成為慢性病的“幫兇”。

【克拉營養研究院】國家註冊營養師團隊打造的科普平臺。因為愛,我們在乎您的健康;因為專業,我們與您分享知識。點擊關注,在您有任何需要的時候,我們就在這裡!

參考文獻:

1、 Grundy SM, Cleeman JI, Daniels SR, Donato KA, Eckel RH, Franklin BA, 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scientific statement: executive Summary. Crit Pathw Cardiol 2005;4:198e203.

2、 Shang X , Scott D , Hodge A , et al. Dietary protein from different food sources, incident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hanges in its components: An 11-year longitudinal study in healthy community-dwelling adults[J]. Clinical Nutrition, 2016:S026156141631264X.

3、 Van Nielen M , Feskens E J M , Rietman A , et al. Partly Replacing Meat Protein with Soy Protein Alter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Blood Lipid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Abdominal Obesity[J].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4, 144(9):1423-14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