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的石骨症

石骨症又名 Albers-Scho nberg 病,大理石骨 、泛發性脆性骨硬化症 、硬化性增生性骨病 、粉筆樣骨等,是一種比較少見的骨質硬化性,且具有遺傳性的骨骼代謝障礙疾病。


病因


(1)該病是由於正常的破骨吸收活動減弱,使鈣化的軟骨和骨樣組織不能被正常組織所替代而發生蓄積,致骨質明顯硬化且變脆。


(2)石骨症具有遺傳傾向,有文獻顯示經過三代調查發現 ,發病從親代直接向子代相傳 ,或者出現隔代相傳 ,傳代中機率男女均等。研究表明石骨症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

臨床表現及分型


石骨症骨骼病變主要表現在:頭顱、脊柱、骨盆、胸部及四肢關節。患有石骨症的患者還伴有貧血、眼球震顫、陳舊性骨折史 、方形顱、雞胸、肋骨串珠症等。

石骨症分為幼兒型(惡性)和成人型(良性)二型 。前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近親家族史發病率會大大增加,且發病早、進展快,且死亡率高 。主要表現為行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皮膚黏膜消化道出血,易發生骨折和四肢畸形。長期貧血導致患兒生長髮育遲緩 ,體質虛弱 ,骨內鈣質運行障礙,容易發生佝僂病。

成人型石骨症在生長過程中表現為軀幹、四肢關節疼痛,同時伴有貧血、眼球震顫,自小體質差。 發病輕 、進展慢、早期可無任何症狀,常因外傷、貧血就診時發現。成年後病情趨於穩定,有的在老年時偶然發現。

影像學表現


石骨症 X 線表現為:



  1. 骨硬化: 人體部分或全身骨骼雙側對稱性密度增高硬化,顱底硬化最為顯著,顱骨密度增高,骨皮質和髓腔界限消失,板障影模糊或消失。
  2. 成型異常: 長骨幹骺端輕微型不良,並出現橫行更緻密的條紋。
  3. 幹骺段增粗: 嬰兒指骨兩側幹骺端可出現錐型緻密區, 錐形的長軸與骨幹平行,基底部位於兩端,以遠側為著。髂骨翼有多條與髂骨翼平行的弧形緻密線。椎體的上下終板明顯硬化、增寬,而中央相對密度低,使其呈“三明治” 樣表現,或稱夾心椎。


case.1


患者男,23 歲,自訴腕部疼痛,餘無其他症狀。要求手部X線檢查。


​難得一見的石骨症 | 請收藏

手部骨密度增高,骨皮質增厚硬化,尺橈骨及手部骨骼髓腔界限消失。

診斷為石骨症,建議其他部位檢查。

​難得一見的石骨症 | 請收藏


頭顱攝片顯示顱面骨呈兩側對稱性密度增高變白、硬化。


​難得一見的石骨症 | 請收藏


頸椎椎體的上下終板明顯硬化、增寬,而中央骨質稀疏,密度降低,各椎體呈「三明治」樣表現,亦稱為夾心椎。

​難得一見的石骨症 | 請收藏


雙側髂骨翼對稱性出現多條深淺交替的同心圓條紋緻密線,其走形與髂骨脊平行,呈「骨中骨」樣排列影像。


雙側股骨及雙側脛腓骨骨質密度增高,骨皮質增厚硬化,與骨髓腔界限消失。


case.2


看一例家族遺傳性石骨症患者因腰痛來院檢查,檢查項目為腰椎正側位和骨盆正位。


圖像如下:

​難得一見的石骨症 | 請收藏

腰椎正側位

​難得一見的石骨症 | 請收藏

骨盆正位


腰椎、骨盆及雙側肋骨和股骨骨密度增高,骨皮質增厚變白、硬化,對稱性出現,診斷為石骨症。

詢問詳細病史後,得知患者祖母曾患有此症,但沒有明顯的症狀,故帶祖母入院檢查。


圖像如下:

​難得一見的石骨症 | 請收藏

​難得一見的石骨症 | 請收藏


經X線攝影后,患者祖母頭顱、胸廓及骨盆皆發現患有石骨症。更是證實了石骨症的遺傳事實。


鑑別診斷

石骨症與氟骨病的鑑別一直是一個難點,二者都可表現為全身骨質增生、硬化,但是對於細節之處又有不同,比如發病原因、累及部位、影像表現等都有區別。


石骨症與氟骨病鑑別診斷:

​難得一見的石骨症 | 請收藏

石骨症是非常少見的病例,難得一見,與大家分享,有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