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醫生再顯身手,丈量村民健康安全最後一公里

疫情防控期間運動少,高血壓會不會加重?聽說深呼吸憋氣就能測出是否得了新冠肺炎,是不是真的?……嘉定區外岡鎮葛隆村衛生服務站裡,村民圍著68歲“赤腳醫生”吳月昌問東問西。吳月昌既要對健康知識準確解釋,又要破除疫情期間各種不可信的謠言,大家看他的眼神,如同在看一名暖心“男神”。


68歲“赤腳醫生”吳月昌。外岡鎮供圖


村民們的信任,來源於他多年來“赤腳醫生”的特殊身份。由鎮或村裡指派參加培訓,通過亦農亦醫的模式在醫療條件落後的村村落落間奔走……過去,這樣的農村基層兼職醫療人員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赤腳醫生”。在嘉定區外岡鎮,就有13名“赤腳醫生”沒有選擇“退役”,而是加入鄉村醫生行列,用豐富的實戰經驗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著獨特作用。


“村民都愛聽他的話”


“吳醫生,我好像發熱了……”不久前的一個晚上,一位村民給吳月昌電話求助,語氣中有些發顫。吳月昌放下手裡的碗筷,拿起手電筒就衝往對方家中,幾番測量,才發現對方並沒有發燒,只是有些緊張情緒。虛驚一場後,吳月昌耐心安慰,又介紹了不少病毒防範知識,這才放心回家。


“‘赤腳醫生’很受村民們尊重和信賴。”外岡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保健科科長李豔告訴記者,醫療條件落後的年代,他們雖所受專業知識有限,但憑著負責和嚴謹,被村民視為健康衛士。由“赤腳醫生”轉變為鄉村醫生後,他們依然口碑好、受信賴。疫情防控以來,他們更是用通俗簡明的語言不斷說防控、講知識、破謠言,消除了不少村民的恐慌情緒。


“赤腳”丈量最後一公里


身挎便攜式醫藥箱在村村落落間行走,是“赤腳醫生”過去的特有剪影。如今,吳月昌手中的醫療設備不知更新換代了多少次,這雙“赤腳”卻依然踏踏實實地丈量著守護群眾健康的“最後一公里”。


守滬者 |“赤腳”醫生再顯身手,丈量村民健康安全最後一公里

一雙雙“赤腳”踏踏實實地丈量著守護群眾健康的“最後一公里”


平日裡,上午是為村民們開門診的時間,下午則要出門為村民開展隨訪和慢性病監測。疫情防控工作以來,這樣的節奏被打破了。吳月昌坦言,疫情發生後,來門診的村民增多至15-20人次,還得走家串戶開展信息登記、情況排查等工作,一分鐘恨不得掰成兩分鐘花。


“赤腳醫生”深受村民信任


“他們平時對村居社區裡的住戶健康情況瞭如指掌,開展疫情防控工作起來自然更加順暢。”李豔舉例,隨著企業“復工潮”到來,村裡的外來租戶越來越多,需要開展大量的自我防護宣傳、健康情況排查、藥物消毒說明等,一般的志願者不熟練,往往需要具備相應專業知識、實戰經驗有豐富的“赤腳醫生”出馬。


服務精神傳承延續


上月底,李豔的手機上傳來吳月昌的一條短消息:“葛隆幼兒園後道口值班,我可以頂班,就在我家邊,比較方便……”樸實的幾句話,卻讓李豔聽了忍不住想埋怨——老吳已經連續多個雙休日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這次還要主動請纓,“真把68歲的自己當成38歲呀?”


其他“赤腳醫生”也積極加入志願服務。“他們都是幾十年黨齡的老黨員,那個年代走來的‘赤腳醫生’好像有使不完的勁。”李豔說。


守滬者 |“赤腳”醫生再顯身手,丈量村民健康安全最後一公里

吳月昌主動請纓加入志願服務


不過,“赤腳醫生”也不是沒煩惱。眼看鎮裡的“赤腳醫生”們都到了“耳順”之年,吳月昌說,我們往後退下來了,年輕的鄉村醫生們能夠服務好村民嗎?疫情防控中,這個問題有了驚喜答案。


年輕鄉村醫生龔錦一參加過全國農村地區鄉村醫生培訓後,來到葛隆村和吳月昌成了搭檔。此次疫情防控中,他在集中隔離點連續19天不回家堅守崗位,展現出的吃苦精神和服務群眾的熱情讓吳月昌既佩服又欣慰。


李豔告訴記者,外岡鎮裡目前已有多批參加鄉村醫生培訓的年輕人奔赴疫情防控一線,他們掌握著比“赤腳醫生”更為系統的理論知識,也從“赤腳醫生”豐富的經驗中不斷汲取養分、迅速成長。“隨著這些年輕鄉村醫生的到來,為村民零距離服務的‘赤腳醫生’精神還會繼續延續下去。”李豔說。


新民眼工作室 楊潔

通訊員 | 管文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