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圓寂後成肉身菩薩,身上的女人特徵消失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描寫的是南北朝時期佛教在我國的興盛,也正是因為南北朝朝廷的大力支持,佛教在我國才有了非常迅速的發展。這之後才會有儒釋道三足鼎立的文化盛世的局面。

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圓寂後成肉身菩薩,身上的女人特徵消失


在佛教中,比丘和比丘尼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比丘尼在佛教中是指滿二十歲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位古今中外佛教史上都絕無僅有的比丘尼的傳奇一生,她就是仁義師太,姜素敏。

本是人間富貴花,怎奈一心向佛

姜素敏,生於1911年,祖籍遼寧。姜家家境富裕,姜素敏生來便是人間富貴花。她從小就被父母送到私塾學習琴棋書畫,她的父母希望可以把她培養成才藝雙全的淑女。然而這些都是父母喜歡的,小素敏一點都不喜歡,相反,她偏偏喜歡上了寺廟裡和尚們唸的經文。

她時常悄悄揹著父母去家附近的寺廟裡學習佛法知識。有時候,姜素敏看到寺廟裡的和尚們生活艱難,她還會從家裡拿些糧食來接濟他們。就這樣,沒幾年,她就把《大悲咒》和《心經》背得滾瓜爛熟了。

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圓寂後成肉身菩薩,身上的女人特徵消失


這之後,姜素敏先是潛心醫學,後又出家,但她在1940年,終於下定決心,來到了五臺山,落髮出家。出家後,她的事反而更多了,她一邊要潛心研究佛法,一邊還到瀋陽醫學院學習了四年。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姜素敏作為一名學過專業知識的醫生,她毅然決然的報名參加了志願軍,決心為祖國、為前線奮戰的戰士們盡一份力。在戰場上,姜素敏捨身忘死的守護在所有一線戰士的身邊,努力救助傷殘士兵。她的戰場不用衝鋒陷陣,但也少不了槍林彈雨。有一次,她在搶救戰士過程中被流彈打中手腕,她只是簡單包紮了傷口就繼續照顧傷員去了。她在用事實講述著醫者仁心。

抗美援朝結束,她回國後依舊潛心佛法和醫學事業,兢兢業業,一刻也不曾懈怠。在外人看來,姜素敏所做的一切都是至善至美的,應該榮耀加身的。但是在她自己看來,她不過是做了她本應該去做的,甚至,她覺得自己為這個社會做的還遠遠不夠。

1982年,姜素敏再次前往五臺山,在寺裡受具足大戒。具足戒是佛教比丘尼必須受持的戒律。除此之外,為了在佛法上達到更深的修行,姜素敏開始實行素齋,即一切飲食,不用食鹽。

1983年,仁義師太前往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朝禮。為了修復寺廟,仁義師太將她所有錢財都拿了出來,這裡面有她行醫濟世積攢下來的,有她變賣草藥和農產品換來的,有她參軍的補貼,是她勤儉一生的積蓄。

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圓寂後成肉身菩薩,身上的女人特徵消失


此後,雖然仁義師太已經年事較高,但她依舊不辭辛苦的外出弘揚佛法,行醫救人。她所過之地,修繕廟宇,行善事,積善緣,她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努力修行。

肉身圓寂,修成正果

1995年,一路修行的仁義師太從五臺山返回九華山的通慧禪林。也許是冥冥之中有所感悟,仁義師太在11月時,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她把弟子叫到跟前,告訴他們,自己即將要走過修行的最後一段路,她將戒齋絕食七日,如果自己圓寂,不要火化,對遺體實行坐缸即可。

之後,仁義師太果然在禪房戒齋七日後於1995年11月28日圓寂。她的弟子們按照師父生前的交代,為她舉行了坐缸儀式。坐缸是佛教僧人圓寂後的一種儀式,如果幾年後開缸,缸內的僧人顏面如生,肉身不腐,就會成為“肉身佛”。

三年又兩個月後,1999年1月2日,仁義師太的弟子們打開了師太的坐缸,赫然發現師太的身體未曾腐爛--這是已經修成肉身菩薩了!令人驚奇的是,仁義師太的頭髮還有所增長,牙齒保存完好,雖然身體已經乾癟,但是腰臀的皮膚摸上去還有彈性。最神奇的是,仁義師太圓寂的時候,坐姿端正,雙手合十,但是現在弟子們卻發現師太一隻手作捻針之狀。

眾人猜測,這個姿勢大概是因為仁義師太生前長期為病人看病養成的習慣。除此之外,眾人還發現仁義師太的性別特徵消失了:胸部平整,下身長和。也正是這一點使得大家更相信,師太是修成正果,化身成佛了。

仁義師太修成正果,不僅僅對於九華山來說是一件驚天的喜事,對於整個佛教歷史來說,都是非常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事。大批來自全球各地的佛教信徒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只為瞻仰仁義師太的肉身。

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圓寂後成肉身菩薩,身上的女人特徵消失


一生輾轉,只為圓一個夢

仁義師太這一生,從1940年落髮出家,到她圓寂,她持之以恆的,堅持不懈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成“佛”。她行醫救人是為成佛,她傳道授業、弘揚佛法是為成佛,她潛心修煉,修繕寺廟還是為成佛。終其一生,她為成佛奉獻了自己的全部。如果這樣的人不能成佛,佛都看不下去的。

她是“修成正果”的尼姑,圓寂後成肉身菩薩,身上的女人特徵消失


一生,說長也不長,不過80載,但說短也不短,三萬個日夜。有人蠅營狗苟也是一生,有人光風霽月也是一生,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一生只為一件事呢?

又有多少能能做到,這一件事不為名、不為利、不為財、不為情,只為一種精神呢?我想,萬萬人裡也不一定能有一個。對於芸芸眾生而言,追求這樣的精神層次的理想太過遙遠了,如果能夠做到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併為之付出努力,做到能堅持,不輕言放棄就已經很好了。願諸君一生無悔,無愧於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