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為何老師從來不說?

小娛先森


老師不講被救者的身份,是因為他的老師的老師認為這個信息是細枝末節,無關宏旨,講出來只會把學生的注意力從他想突出的主題中分散出來。

本來他想讓大家學習小司馬光隨機應變事急從權,但學生可能問那個得救的孩子後來怎麼樣呢?他健康沒問題吧?他長大後做了什麼,他成為怎樣的一個人,他有什麼樣的人生故事?

老師的老師的老師不想回答這些問題,於是就把那個孩子抽象化了,他就變成“一個小夥伴”,和當時一同玩耍後來驚慌失措的任何一個孩子一樣,“一個小夥伴”。

後來,老師的老師以及你的老師再講這段的時候就簡單了,這只是司馬光的故事,突出主角光環就ok,其他虛化成背景板。反正他們本來也不知道,因為他們的老師沒有傳授啊。

每個人在他的主觀關照下都是無比重要,一生走來的故事在他自己看來都是豐富多彩趣味十足,他理所當然地認為在別人看來也該如此,其實不然,那別人只關注他自己的心情和故事。

這就是古人為什麼那麼在意青史留名,因為那是你在歷史書裡留下了一段自己的故事,你是主角。

有的人不在乎這個,他只在乎現世享樂,活出自我,這沒問題,但是你就別在意成為路人甲,成為抽象的14億分之一。

武漢這次因為疫情有許多人離世,但是在我們看來只是變化的一個數字,但在他家人那裡,是天塌了,一生摯愛去了。

最近有許多人轉變風向,惡狠狠地詆譭作家方方。方方的大局觀政治正確性可能的確沒那麼高,寫的情形也未必就那麼高屋建瓴,對抗疫也許還有些負面效果,但是我們必須要保護她,寬容她。因為,她做的事是把數字還原成生命給你看。

很欣賞日本的一個做法,在網頁上把患者記錄下來,他姓甚名誰,什麼身份,從疑似開始的一點點的記錄,直到最後或者排除了或者治好了或者去世了。

最後,回答問題。那個孩子叫上官尚光,後來成了一個生意人。在他成年之後為了感謝幼時司馬光的救命之恩,便在城西龍堤南坡建立了一座“感恩亭”,以此來感謝司馬光。光山縣現居上官姓氏家譜中也有記載,上官姓氏後裔眾多知曉該故事,後人為了紀念此舉,遂將此坡改稱上官崗或尚光崗。


老刀嘚不嘚


大家好,我是觀史鑑今,作為一名歷史領域創作者,非常榮幸有機會交流這個話題:

司馬光砸缸,救的這個孩子一般都不知道是誰。但據史料記載,被救的這個孩子名字叫上官尚光。

史書上記載關於上官尚光很少,只有上官尚光自己家的家譜中詳細記載了這件事。而且,這個孩子獲救後,做了一些好事,值得人們稱讚。一是上官尚光的原名叫做上官尚,為了感激司馬光,給自己改了名字,在自己名字後面加上了一個“光”字,表示不要忘記司馬光。二是上官尚光修建了一座感恩亭來感激自己的救命恩人司馬光。三是上官尚光把這件事寫在了自己的家譜中,影響後代子孫們積極向好。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


觀史鑑今


其實這就是一個笑話。當時的情況是,他的一個小玩伴叫尚光(複姓上官)。兩個人玩著玩著打起來了,司馬光說我今天砸爛你的腦袋信不信。小尚光不服還一邊跑一邊罵他,情急之下一頭鑽進院子裡的一個大甕(缸),那玩意口小肚子大。司馬光可沒想到他能淹死。這是找不著他的腦袋了而起火!於是拿著石頭朝尚光的頭部位置狠勁一砸,譁......一個傳世經典誕生了。


法緣石


01墜翁,砸缸的孩子才七歲!

五歲的上官尚和七歲的司馬光等一群小朋友在庭院裡面玩。庭院裡面有一口大翁,近2米高,裡面盛滿了水。翁的旁邊有座假山,幾個小孩子在假山旁邊玩捉迷藏。


(司馬光砸缸漫畫)

上官尚爬到了假山上面,看到大水缸,他好奇的用腳踢了一下。假山上面的石頭因常年風化,突然斷裂,上官尚噗通的一聲掉進了水缸裡。

因為不會游泳,他在水裡雙手撲騰,雙腳亂蹬,浮浮沉沉。 一起玩耍的小朋友,聽到了上官尚在水裡撲騰呼喊的聲音。小朋友們被嚇壞了,然後跑出了庭院,有的小朋友跑回家找大人,有的小朋友跑去找上官尚父母。

七歲的司馬光看到自己最好的小朋友在水裡面掙扎,他心裡著急但沒有走。

司馬光看到上官尚踩斷的石塊,他撿起石塊去砸缸。這個大水缸因為風吹日曬,司馬光用力一砸就裂開了一塊,缸裡的水噴湧出來。司馬光再砸了幾下,大水缸裂開一大片。
(司馬光砸缸雕塑)

水噴在司馬光的身上,不過天氣很熱,也不感覺冷,沒多大一會兒缸裡的水就流完了。

己經喝了很多水的上官尚因為水流完了,沉到了缸底,從司馬光砸過的地方爬出來。司馬光抱起這個從缸裡爬出來的小朋友。這時,大人們和其他的小朋友終於趕到。

大人們看到溼漉漉的,嘴唇發紫的上官尚,趕緊抱了過來。看到旁邊衣服被水打溼的小司馬光,他們突然反應過來,是年僅七歲的司馬光救了這個落水的小朋友。

(司馬光砸缸漫畫)

一個七歲的小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都跑了的情況下,只有他撿了石塊去砸了缸,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從此之後,司馬光在鄉鄰之間名聲大噪!他也沒有想到,1000多年以後,他的故事會被寫進小學語文教科書!

02砸缸後的故事之司馬光

司馬光長大後,做事沉穩冷靜,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成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

一生粗茶淡飯,官至丞相,刻板保守,反對王安石變法;官至丞相,刻板保守,反對王安石變法;喜歡研究學術歷史,寫出了劃時代的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成為後來的君王必讀之書。

“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

司馬光在學術方面追求精益求精,一生著作豐厚。他為人方面,剛正不阿,略顯固執。


(司馬光劇照)

司馬光曾與孔孟一起被奉為儒家三聖,特別注重禮節,他在家看官文都身著官服。

03被救後的故事之上官尚光

上官尚因感念司馬光的救命之恩,改名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與司馬光結下深厚的友誼,並一起參加科舉,也曾官至丞相。後因不滿官場的相互欺壓,辭官回鄉辦私塾,當起了老師。

上官尚光經常和他的學生講小時候自己被救的故事,並建感恩亭來宣傳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一報恩之舉,使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流傳千年。
(感恩亭)

結語:後來的小學語文教科書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寫了進去,是想培養孩子從小要有一顆勇敢的心,並在歷史當中汲取智慧。只是如今的小學教科書,不知道還有沒有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參考文獻:《宋史》

文:陳賢


陳賢史話


歷史上有一本非常有名的書叫《資治通鑑》,這本書的作者叫做司馬光,當然大家不要想差了,他跟《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但是這兩本書卻在中國的歷史上大放異彩,很多大有成就的皇帝名人之類的人物,對於這兩本書是相當推崇的。可能很多人對於司馬光這個人還是比較熟悉的,因為他曾經出現在我們小學的語文教材裡面,“司馬光砸缸”估計誰都是耳熟能詳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一個聰明智慧及果斷於一身的少年英才,當然這個故事並不是瞎編的,因為它是真真實實被記載在《宋史》當中的。

少年時期的司馬光從小就表現出非常聰明的天知,他出生於現在的河南省光山縣,他的父親叫做司馬池,是當地的縣令,他的父親在他出生之後就以當地的地名作為他的名字。畢竟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他的父親對於他的教育程度是相當重視的,用現在的話來說,要想將來有一番大作為,那就得從小吃苦,從娃娃抓起。在他6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開始讓他讀一些啟蒙書籍,結果到了7歲,人家就已經能夠開始背誦《左氏春秋》了,估計很多人這個年齡段才剛開始讀小學一年級,拼音估計還沒學全呢。

可即便是在古代,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子肯定都是非常貪玩的,而且那時候人家的孩子都是在一起成群結隊的玩,我們現在的小朋友可能就專注於電子產品,怕是一個人都能玩的很開心,可是在當時的社會水平啊跟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人家在一起玩,那就是幾個小夥伴在一起做遊戲,不過小朋友在一起玩可能就會忽略了身邊潛在的風險。

恰恰就是在這麼一次遊戲當中司馬光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無所顧忌,結果沒想到爬到假山上去玩的時候,其中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腳滑了,就栽進了水缸裡面。其他小朋友看到這種情況自然是嚇得手足無措,要麼就是趕緊跑掉,按照正常的情況來說,掉進水缸裡面的孩子,估計等待他的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沒想到司馬剛不慌不忙,走到水缸旁邊,奮力的舉起一塊大石頭向水缸砸去,愣生生的就是把水缸砸出了一個缺口,水流光之後小孩子也就得救了。

我們在文章中看到司馬光砸缸成功之後,我們只記住了司馬光,但是他救出的這個小夥伴是誰呢?在文章中其實並沒有說到,但是我們翻閱了一些史書之後,發現原來這個人叫做上官上官,原名叫上官上,為了銘記司馬光對他的救命之恩,所以就在他的名字後面加了一個光字。之所以在課文中沒有體現出這個人的名字,是因為他在歷史上並沒有取得多大的個人成就,而且在正數的史料中也沒有出現過這個人的名字。你現在能夠知道司馬光救的這個人叫什麼名字,是因為被救者在他們自己家的家譜中明確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


小芊芊愛歷史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導語: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家喻戶曉,即使是沒上過學的人也聽說過這個故事,但你知道司馬光砸缸救出來小孩是誰?長大後都做了什麼事?當官了還是從商了?為何之後就沒有這個小孩的消息了?

砸缸成名(從野史的角度出發)

根據野史來說,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小孩叫上官尚光,其人家族在當地是名門望族。

“司馬光砸缸”發生地點在河南光山,當時司馬光的老爹在光山當縣令,上官尚光因出身名望,所以司馬光和上官尚光很快便成為了好朋友

在一次玩耍時,上官尚光因調皮,不慎落入盛滿水的缸中(以前人為了防止失火,經常會在自家庭院備水缸),一時間小夥伴呆若木雞,有哭的,有鬧的,還有跑去找大人的。正在這時,年僅7歲的司馬光當機立斷抱起一塊大石頭便砸向了缸,小孩子雖力氣小,但所幸缸被砸破了,上官尚光也得救了。

因為光州離文化政治中心開封很近,所以這件事很快便經過發酵,口口相傳,一時間司馬光的名氣甚至比自家老爹的名氣還要大了。

對於被救孩子長大後的事蹟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官至名相

這種說法是以被救小孩是“上官尚光”為基礎的說法,說是上官尚光成年後憑藉著家族的名望,加上自身的努力,最終官至北宋名相,後期為了後代能夠記住“司馬光的救命之恩”,特意為司馬光修建了“感恩亭”。

第二種:從商

第二種說法並沒有明確被救孩子到底是誰,只是說被救孩子成年後痛恨官道,並且無心從官,後期通過自身的能力做買賣成為了當地最有錢的人,有了錢後上官尚光為為司馬光修建了“感恩亭”,以此來告誡後代牢記司馬族的恩情。

第一種說法確切的說了這個小孩就是上官尚光,第二種說法並沒有明確說這個小孩到底是誰,所以我們不禁思考這個小孩到底是誰。

正史中沒有提到被救小孩的名字

講完了野史,讓我們回到正史,老泰迪查看了《宋史》,發現《宋史》中確實記載了“司馬光砸缸”這件事,但隻字未提這個得救小孩的名字以及事蹟,這讓我們不禁懷疑這個小孩到底是不是上官尚光,而野史中的上官尚光的名字也只是出現在了族譜裡罷了。

《宋史》:“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結語:

正史可能是真實的,野史也有可能是真實的,歷史不過是受後人粉飾的“小姑娘”罷了。對於“司馬光砸缸”得救孩子的後事,如果野史是真的,那麼這個小孩就是上官尚光。如果不是真的,我們可以考慮有正史記載過此孩子姓名,但是因戰亂或者種種原因被迫丟失這一情況。


老泰迪講歷史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就連三歲的小孩子都知道。那麼司馬光砸缸救出來的小孩子到底是誰呢?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知名人物,他不僅是政治家,還是史學家、文學家,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資治通鑑》。這本史書就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

司馬光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物,從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能看出來。他做人十分的和善、謙虛,並且剛正不阿,做事也十分刻苦認真。

那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出自哪裡呢?它出自於二十四史之一的《北史》,所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是可以確定的了。

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司馬光7歲的時候,司馬光出生於公元1019年,他7歲時也就是公元1026年。

據記載司馬光7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背誦《左氏春秋》,因此可以斷定司馬光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孩。

關於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在這裡就不講了,說一說砸缸之後的事情,以及被救的小孩。

司馬光砸缸之後,他的名聲一時大噪,被他救的小孩,也因為他而改名,在名字後加了一個光字。後人還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用圖畫的方式記載下來。

迴歸正題,這個被救的小孩,他叫做“上官尚”,因為在名字後加了“光”字,所以名為“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被救後是心存感激,長大成人後還為司馬光建了個亭子名為“感恩亭”。

這個亭子的地點在河南省光山縣的上官崗村。

而在光山縣的上官姓氏族譜中也有此人以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的記載。

上官崗村的名字由來則是為了紀念上官尚光建立“感恩亭”的舉動。

不知道有沒有人是河南省光山縣上官崗村的呢?


理科男讀歷史


看到司馬光這三個字,瞬間又勾起了上學時的回憶。還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當老師講完“司馬光砸缸”之後,不知道有多少人家院子裡的水缸,都無故的破了個窟窿。司馬光是聰明睿智的,正因為他及時的做出了舉措,這才成功的救出了小夥伴。然而,司馬光大家都記住了,那個掉進缸裡的小孩是誰呢?估計老師肯定沒有說過,關於那個小孩一絲一毫的話語。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史學家,其實相對於他的名字而言,大家更多的還是記住了《資治通鑑》,作為一部涵蓋了1362年的“文學鉅著”,司馬光為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而作為大文豪出身的司馬光,自然不可能是普通人家出來的,後來筆者查了下資料,據史料記載,司馬光的父親是當地的縣令,也算是官宦之家。

司馬光小的時候很聰明,對於一些類似於《左氏春秋》的書籍,不但能熟練的背誦,甚至還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意。這對於一個幾歲的孩子來講,也算是件頗為了不得的事情。那司馬光是“死記硬背”的嗎?在沒發生“砸缸事件”的時候,也有很多人都認為他是書呆子。可隨著砸缸,咣噹一下之後,大家對於司馬光的看法轉變了。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宋史》

通過機智的營救同伴這件事,司馬光不但受到了家裡人的表揚,也被十里八鄉的人們稱讚,紛紛誇他是神童。問題是救了一個同伴自然是需要誇獎的,可大家不覺得誇的有些過頭了嗎?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那個被救的孩子,身份也不一般,乃是當時上官家族的孩子,這個家族屬於地域性的“巨無霸”,而孩子的名字叫做“上官尚光”,北宋時期的名相。

上官尚光屬於能寫進史冊的重要人物,甚至為了感謝當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還特地建了一座“感恩亭”。奈何上官尚光屬於政治性質的官場大佬,而司馬光砸缸只是小學課本的知識,縱然老師講半天,估麼著學生也未必聽得懂,既然聽不懂,還不如傳授點別的知識。


文史瀟湘閣


司馬光是宋朝時期著名的宰相,還寫出了《資治通鑑》這樣的鴻篇鉅著。正因為他的名氣之大,他小時候砸缸救人的故事也一直流傳下來,還被編入了小學教材。但是有關於救出的小孩是誰,老師從來不說,因為課本上沒有!史書上也沒有!

關於司馬光砸缸的記載

司馬光出生在河南光山縣,因此被父親起名司馬光。他的父親在光山當縣令,因此司馬家在當地也是名門望族。作為縣令的兒子,很多人都聽說過司馬光。因此當他做出了砸缸救人這麼一件事情,在他父親或其他拍馬屁之人的刻意宣傳之下,就一傳十十傳百,整個縣都知道了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

而在宋朝時期,報紙已經出現,除了官方發行的邸報和朝報,民間也開始出現了各種小報。由於光州離北宋都城開封特別近,很快“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傳到了開封,並出現在了各大小報之上。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最早見於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而邵伯溫與司馬光關係密切,他的記載是瞭解司馬光事蹟的第一手資料。

”司馬溫公幼與群兒戲,一兒墮大水甕中,已沒。群兒驚走,不能救。公取石破其甕,兒得出。”

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三也對該故事進行了記載,並且還證實北宋時期,司馬光砸缸的圖畫已經廣為流傳。

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庭有大甕,一兒登之,足跌,沒水中,群兒棄去。公以石擊甕,水因穴出,兒不得死。其活人手段以見齠(tiáo)齔(chèn)中矣。京洛間,至今多為《小兒擊甕圖》。

正史中也同樣記載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進一步佐證了故事的真實性。

《宋史》:“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但是不管是哪本書,都沒有記載被救小孩的名字,這至少說明,原始版本的司馬光砸缸故事,就沒有記錄被救小孩的姓名,且這個小孩很大概率上並沒有成為名人,否則他的名字也會被加入這個故事,來凸顯《司馬光砸缸》的傳奇性。

駁斥有關“上官尚光”的說法

司馬光砸缸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但是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快速傳播,是因為司馬光的急智和善良,與被救的人是誰並無關係。任何故事都有主角和配角,都會有詳有略,如果刻意強調這個小孩的名字,反而會讓這個故事變得很奇怪。

而且光山縣是個小地方,並沒有什麼大人物在此居住,這個小孩的名字很大概率當地人都不知道。現在很多文章,都牽強附會地寫被救小孩的名字叫上官尚光,還寫他是為了感念司馬光的救命之恩才改的這個名字,並且建了“感恩亭”來紀念司馬光,實在是以訛傳訛。

這個新版本故事的槽點在於,即使是被救了命,也不至於需要改名來紀念吧?從古至今,救人的故事一直都有,也不見有誰專門改名的。救人之恩當然需要銘記和報答,但是沒有必要把名字改成“尚光”,太過刻意以至於一眼就看出這個故事的加工杜撰成分。

關於此人的職業,各大版本的文章也是眾說紛紜。有說此人後來經商掙了大錢,有說此人後來也當官的,甚至有人說他當了宰相,真要是宰相,史書中會沒有任何記載?

還有人說這個人當了歷史學家,好嘛,那為啥不寫個自傳好好記錄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畢竟自己這麼感激司馬光!

如此多的版本足以說明上官尚光本來就不存在,又經過不同人的加工,終於面目全非。那麼“上官尚光”最早是從哪裡出現?

原來,“上官尚光”這個形象最早出現在“司馬光砸缸”故事的發生地,光山縣投資拍攝的動畫連續劇——《少年司馬光》。之所以給被救者安“上官”一姓,則與當地的上官崗村有關。

遮住名字,我以為是哪吒

該村人通過勤勞致富,同時也積極支持當地文學創作活動。不僅無償給縣文聯的作家們提供創作室,還承辦了好幾屆文學筆會,被光山縣的作家們稱之為孃家。而《少年司馬光》的創作地正是選在了上官崗。

動畫片不同於文章,描寫需要更加細緻,因此需要給角色起個名字,所以起名“上官”氏就是當地作家們的一個投桃報李之舉,只是他們也沒想到,當初一個無意識的小杜撰,今日竟然快成了史實,何其謬也!

【我是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別忘了點贊加關注哦,謝謝您的支持!】


小熊貓看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三則著名的兒童啟蒙教育小故事,一則是孔融讓梨,一則是鐵杵磨針,一則是司馬光砸缸。

然而,這三則小故事,存在或多或少不合理之處,或者說不科學的地方。

孔融讓梨,雖然展示了小孔融尊老愛幼的良好風範,但卻違背了孩子的天性,不信,你可以用你家孩子試驗一下,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挑最大個的,那剩下的百分之一,估計是不愛吃梨的小朋友。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真的可以嗎?一個大鐵棍,磨成一根繡花針,那要磨到猴年馬月啊?直接買一個不就得了嗎?退一步講,就算你磨成了細針,怎麼打針眼啊?

最後一個,司馬光砸缸,問題同樣多。

一是孩子為何爬到缸裡頭?是自己不小心掉下去的,還是被人推下去的?推他下去的人會不會是司馬光呢?

二是缸盛滿水的情況下,水對缸形成了巨大外向壓力,就算一個成年人都不一定砸壞缸,七八歲的司馬光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三是北宋的時候,燒製缸的技術根本不成熟,那時候百姓根本不用缸來盛水,而是用甕,那麼,司馬光砸壞的缸從哪裡來的呢?

四是司馬光救了的這個孩子是誰?叫什麼名字?最後怎麼樣了呢?

五是司馬光砸壞了缸之後,有沒有賠錢?


文物專家馬未都曾說,北宋時期是沒有辦法造出水缸來的,那時候燒製工藝不行,但可以燒製出來甕,請君入甕的“甕”。

甕和缸不一樣,缸體型大,甕體型小;缸口大,甕口小;缸結實,甕易碎。

《宋史》記載: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可見,正史記載的也是“甕”,所以司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甕,司馬光雖然力氣小,砸不動缸,但砸破甕還是可以的。

那麼,孩子怎麼鑽到了甕裡的呢?

這個無從知曉,但熊孩子的思維豈是常人所能理解的?他們什麼事幹不出來啊,鑽到甕裡,也許是捉迷藏的吧!



最後,這個掉進甕裡的小朋友姓甚名誰呢?

據說他叫上官尚光,後來成為了一名教師,他之前的名字不叫上官尚光,而是叫上官尚,感激於司馬光的救命之恩,才將名字改作上官尚光。

而且,後來上官上光還專門出資修建了一座感恩亭,一個小學教師,居然有錢修建亭子,有些令人難以置信啊,他該不會有什麼經濟問題吧!

其實,正史對掉進缸裡的孩子根本全無記載,上官尚光這個名字出自動畫片《司馬光砸缸》,感恩亭也是人為杜撰的,全都是噱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