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談丨抗癌抗疫兩不耽誤,腫瘤患者應該這麼做

自2019年底,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簡稱新冠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已從武漢蔓延至80多個國家和地區。該傳染病最常見的改變是肺部的損害,CT掃描可見典型的影像學特徵,因此也稱之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

但事實上此病毒的危害涉及全身多個臟器,因此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名稱是“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COVID-19可以感染任何年齡段的人,有13.8% 的重症率和 3.8% 的病死率。60歲以上的患者更易變成重症。

健談丨抗癌抗疫兩不耽誤,腫瘤患者應該這麼做

△電子顯微鏡下的新冠病毒(來自 Wikipedia)


健談丨抗癌抗疫兩不耽誤,腫瘤患者應該這麼做

△典型的新冠病毒感染的肺部 CT 影像。

目前正值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關鍵階段,新冠狀病毒毒力,個人易感性,和抵抗力是發病的關鍵,而腫瘤患者免疫功能較低,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易感人群。如何兼顧防疫與抗癌,是擺在眾多腫瘤患者面前的一道難題,針對目前的一些熱點問題。以下意見和建議謹供廣大腫瘤患者參考。

腫瘤患者常見的就醫問題如何解決?


為何腫瘤患者需要更加警惕新冠病毒的感染?


與其他人群相比,腫瘤患者體內由於腫瘤細胞的存在,需要消耗比正常人更多的營養供給,故可能存在營養不良;其次,由於接受的各種腫瘤治療措施(化療、放療、手術、免疫治療等),對免疫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傷,所以全身的免疫功能往往處於低下的狀態,對病毒感染的抵抗力會降低。2020年2月14日,《柳葉刀·腫瘤》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的新冠肺炎的腫瘤患者的全國性研究,數據顯示,與非腫瘤患者相比,腫瘤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重症的風險更高,惡化更快。如果腫瘤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由於機體的反應能力較低,早期識別和早期診斷較難。因此,腫瘤患者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更需要特別注意防護。

可否選擇延遲就醫?


根治性化療患者:目標是儘量治癒腫瘤,除了化療的劑量,化療的間隔也很重要,故根治性化療應儘量完成。身體狀態正常的腫瘤患者,應詳細評估化療風險進行系統化療,密切監測不良反應及時對症處理;如某些藥物使用後出現流感樣症狀或肺炎表現,請及時與主管醫生聯繫就近就診;即使推遲,也不建議超過一週。


術後輔助化療患者:建議按期在當地醫院或者原就診醫院執行化療,與醫生做好溝通,如對腫瘤預後影響不大,可以適度延緩化療。


姑息治療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同樣重要。姑息性化療可酌情推遲,主要原因是患者大多數身體狀況較差,一旦接受化療,免疫功能往往會受到進一步抑制。即使在普通的環境下也極易出現感染,而在嚴峻的疫情環境下就更危險了。


特殊人群:對於年老體弱、多次化療免疫狀態欠佳的患者,建議在提升免疫能力至正常狀態後進行化療治療,在不明顯影響療效的情況下,可以適度減少化療藥物劑量和或延長化療週期。


手術患者:急診手術,在做好圍術期防護的基礎上應及時手術;擇期手術,對於近期不影響身體健康的腫瘤患者,以及經綜合治療處於惡性腫瘤緩解期的患者,建議適度推遲手術。限期手術,對於進展期較快的惡性腫瘤患者,應在全面詳細評估患者身體狀態及手術風險後,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開展手術治療。


健談丨抗癌抗疫兩不耽誤,腫瘤患者應該這麼做

△圖片來自Pixabay


複查患者:如常規復查,建議諮詢主管醫生,可以在不影響疾病預後的前提下,稍加延緩複查;建議儘量避免住院複查,簡化複查程序,提倡網絡會診,線上諮詢等方式來得到後續複查的建議。


此次疫情給廣大腫瘤患者的就醫帶來諸多不便,不少專科醫院(如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會採取以下相應措施來幫助腫瘤患者:


1、擴大雲診室規模:預約掛號在常規雲診室平臺基礎上,號召各級醫師全面覆蓋,全體參與,從主治醫師、主任醫師,甚至是知名專家均開通線上問診,以滿足廣大腫瘤患者的就診諮詢等需求。


2、優化出入院管理:對於住院患者,醫院簡化了各種手續流程,各家醫院儘可能採用手機APP(例如中腫掌上就醫)的形式辦理出入院等業務,加強對住院患者的隔離管理,減少人員流動,避免交叉感染;同時建議到院就診患者減少陪同人員。


3、義診服務:目前很多平臺開展了各個癌種的義診服務,可以幫助腫瘤患者進行線上答疑。

患者就醫過程中如何做好防護?


1、就醫途中或在醫院內:全程佩戴口罩,儘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醫院。隨時保持手部衛生,準備便攜含60-70%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路上與醫院期間,人與人距離儘量間隔1米以上。


2、醫院就診期間:主動接受體溫檢測,並告知就診人員;建議只做必須的醫療檢查和醫療操作;儘量減少陪同人員。接觸醫院門把手,電梯按鈕等物品後,儘量使用手部消毒液。未消毒前請不要接觸口、鼻、眼。就診時建議儘量縮短醫院停留時間,回家時應立即更換衣服,認真洗手,且衣物儘快清洗。


3、 住院患者:住院期間儘量固定陪護人員,避免交叉感染。所有進入病房人員,均需進行體溫檢測,嚴格執行探視制度,減少人員流動。餐前便後勤洗手,做到常用物品及時消毒等。


4、 配合完成新冠病毒感染的排查: 對於必須進行各種內鏡檢查的患者,由於檢查過程中需要吸出受檢者的咽喉部、呼吸道、或消化道的分泌物,如有新冠病毒就極易造成汙染。因此醫院往往會要求患者先行胸部CT掃描及咽拭子核酸檢查,以排除新冠病毒感染。這些要求都是合理的,請給予配合。

腫瘤患者如何做好居家管理?


1、靜脈化療改口服化療有哪些優勢?


口服劑型的化療藥物,可以使患者在家中就能接受治療,避免戶外走動,降低感染風險。對於療效等同、依從性高、副作用少的藥物,建議口服化療。


2、如何管理抗腫瘤藥物的不良反應?


一般不良反應:建議進行網絡諮詢,提前預防,科學評估,正確處理。建議提前向主管醫生了解自己治療的常見不良反應與應對措施,提前備好相關藥物,如止吐藥、止瀉藥、降壓藥等,在主管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若不良反應越來越重,應及時去醫院進行處理。


嚴重不良反應:聯繫主管醫生,預約門診,必要時急診就診。


如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狀:出現發熱、乏力、咳嗽、氣促等新冠病毒病的症狀且持續存在,應儘快到當地指定發熱門診進行排查。排除人新冠病毒感染的發熱患者且白細胞下降,可能與腫瘤治療相關,需到醫院急診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3、如何鑑別腫瘤所致發熱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引起的發熱?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以發熱、乾咳、乏力、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瀉等症狀。


癌性發熱: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出現的直接與癌症有關的非感染性發熱,以及患者在腫瘤發展過程中因治療而引起的發熱,一般以中低度發熱為主,發展慢,病程長,少有呼吸困難。


二者之間的鑑別:主要看CT掃描肺部是否出現病毒性肺炎特有的改變,以及核酸檢測是否為新冠病毒陽性;是否有新冠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的接觸史對早期鑑別診斷也很重要。

4、居家管理的專家建議


健談丨抗癌抗疫兩不耽誤,腫瘤患者應該這麼做

△圖片來自Pixabay


中國抗癌協會提出如下10條預防感染的專家建議:

(1) 保證充足營養,在平時的基礎上,既要吃飽、更要吃好;

(2) 增加攝入蛋白質豐富食物如蛋、奶、魚、肉、豆類及堅果等,增加攝入新鮮蔬菜和水果,在平時的基礎上加量;

(3) 食物豐富多樣,葷素搭配,每天不少於20種食物;避免生、冷食物,不吃野生動物;

(4) 每天口服營養補充,不少於500大卡;優先選擇高能量密度、高蛋白質的腸內營養劑(特醫食品);

(5) 選擇服用維生素、礦物質、魚油、益生菌、益生元、抗氧化劑及免疫增強劑等保健食品;

(6) 增加飲水量,每天不少於1500ml;

(7) 規律作息,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7小時;

(8) 減少接觸風險,經常洗手或消毒;減少外出,戴口罩,不參加群體性活動,遠離疾病患者;

(9) 開展合適的個人體育鍛煉,每天不少於30分鐘,致身體發熱或出汗;

(10)抗腫瘤治療如手術、放療、化療等的時間安排和方案選擇,聽從專科醫生建議。每日攝入高蛋白食物,保證營養充足。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史豔俠、黃日清


文章由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微環境專業委員會、腫瘤臨床化療專業委員會、腫瘤防治科普專業委員會組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