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強北風雲錄:中國改革開放激流勇進的縮影

華強北風雲錄:中國改革開放激流勇進的縮影


大浪淘沙沉者為金,風捲殘雲勝者為王。

-----粟裕


1977年,隨著鄧小平復出,全國進行大範圍的撥亂反正,全國經濟同樣也急需要一場變革。在過去的幾年裡,電子產品生產的原器件需要經由電子工業部審批,然後拿著條子到原材料生產廠購買,拿回工廠加工之後,再按照計劃銷售出去。再之後的幾年裡,安徽鳳陽小崗村幾個冒著風險的農民利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率先實現了農村的經濟改革,而工業生產此刻面臨著更為急迫的改革。

華強北風雲錄:中國改革開放激流勇進的縮影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此時日後被稱為中國電子第一街的華強北還是一條泥濘小路,日後作為中國經濟最具有活力的城市,改革開放先行區的深圳還是廣東省最為貧窮的一個縣,全縣的電子產品生產廠家只有一個類似於作坊式的簡易電子產品製造廠。和現在安定的深圳有所不同的是,當時的深圳還是一個人跡罕至,偷渡人寄居的蠻荒之地。

1978年,國家計委和外貿部,組織港澳經濟貿易考察組,對於香港、澳門進行調研考察,考察的結果是,希望能夠將廣東的寶安和珠海劃為"出口基地"。

"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

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寶安縣,正式成立深圳市。

和當時三野出身,在蛇口開發區建立招商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先鋒的袁庚一樣,當時在深圳出現的第一批電子工業集團都帶有濃厚的官方背景。比如,總參通信兵部在深圳成立了"洪嶺電器加工廠",第三機械工業部在深圳設立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深圳辦事處,廣東電子工業局將8500、8532、8571三個廠遷入深圳,組建深圳華強電子工業公司,即在日後華強北電子市場雙雄的華強集團。

華強北風雲錄:中國改革開放激流勇進的縮影

華強電子集團

1984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經濟的奇蹟之年。在1984年前後兩三年的時間裡,日後人們耳熟能詳的企業開始起步,他們之中有的脫胎於鄉鎮企業,有的是剛剛接手的國營企業,儘管他們的起步有些艱辛,但無一例外,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八十年代湧現了一批弄潮兒。

同時也是1984年,鄧公前往上海考察,並談及"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當時小平同志身邊,被摸頭的小學生,日後發奮圖強,進入了清華大學,學習計算機,並在畢業之後加入有著中國計算機"黃埔軍校"之稱的微軟亞洲研究院。

而日後與華強北同樣傲視全國的北京中關村,憑藉著中國科學院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的積澱,一批從中科院走出的企業逐漸誕生。

日後影響了全國個人電腦市場的聯想公司於這一年成立;在5G、芯片、移動通信領先全球的華為公司的創始人任正非,在1984年的前一年,剛剛轉業到了深圳南海石油後勤服務基地;馳騁中國家電行業幾十年的中國海爾,剛剛被它的改革者接手。




但是1984年向前翻一頁,深圳卻正飽受著姓"社"還是姓"資"的拷問,當時有些媒體直接批評深圳特區是新租界。所以1984年鄧小平南巡時,深圳人準備好了上等宣紙,希望鄧小平能留下點什麼,鼓勵特區,但是在深圳市考察的鄧小平卻什麼都沒有留下。

鄧公在考察完珠海時,伏案寫下了"珠海經濟特區好"幾個大字,深圳市政府慌了。1984年1月30日,深圳市政府派專人趕到廣州,希望小平同志給深圳題詞。

華強北風雲錄:中國改革開放激流勇進的縮影

鄧小平在為深圳特區題字

後來鄧小平在大年三十那天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並且特地把落款日期寫成了離開了深圳的日子。鄧小平對於深圳特區的認可,激勵了一大批青年人前往深圳尋找機會,他們中間有發誓要做中國IBM的史玉柱和華南理工大學的畢業生李東生,後來他成立了赫赫有名的TCL。

當時一大批渴望發展的年輕人前往深圳,構成了日後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的支柱。

在這些年輕人之中還有一位年近54歲的老年人馬福元,當時的馬福元是國家計算機管理總局局長,受電子工業部的邀請,開始組建深圳電子集團公司。馬福元將當時上步工業區的一百多家小電子企業組合到一起,成立了當時國內第一家電子集團-深圳電子集團,這家集團本著"賽國格、賽人格、賽品格、賽風格"的精神,日後更名為賽格電子集團,與早它幾年誕生的華強電子市場僅一牆之隔,一併稱雄於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

華強北風雲錄:中國改革開放激流勇進的縮影

現在在深圳只需要跑遍華強北,便能組裝一部手機,國內外電子信息公司雲集的場景,從當時賽格電子集團已經奠定了基礎。

不僅僅是賽格電子市場,後來影響中國電子市場的、人們耳熟能詳的電子信息企業都在1984年左右成立。

  • 1980年康佳的前身光明華僑電子廠成立
  • 1981年深圳華強成立
  • 1982年TCL成立
  • 1985年中興通訊的前身,深圳市中興半導體有限公司成立
  • 1985年生產出中國第一臺計算機的長城公司成立
  • 1988年創維成立
  • 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建廠

……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僅僅是工廠旁一條泥濘土路,面臨的是簡陋的廠房,極度緊張的宿舍資源,牆體脫落的工廠環境,有些人不得以只能住在茅草屋裡,颱風來的時候,風一刮,整個屋頂直接飛走了,人就在雨裡淋著。

華強北風雲錄:中國改革開放激流勇進的縮影

1983年的華強北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深圳市由改革開放初期,只有一家縣辦企業到1985年底已經能夠開始生產收錄機、彩色電視機等主要電子設備,職工規模超過15000人,以前簡陋的廠房逐步被標準化生產廠房環境替代。

就是這樣一群人建立起了華強北電子市場,這條號稱中國電子一條街的幾百米的街道,在八九十年期間,一個三尺的櫃檯租金達到幾萬元,當時常常看到進貨商揹著蛇皮口袋到華強北進貨。

據統計早期來華強北的人中,誕生了50多個億萬富翁……

當史玉柱、柳傳志、馬福元這些人離開歷史舞臺時,華強北依然煥發著生命力。2019年深圳電子信息製造業佔全國的六分之一,領跑全國。

時至今日,華強北早已褪去浮華,過去一批批創業者來到這裡,締造了華強北的繁華,在今天當中關村最後一個電子市場被關閉時,華強北傲然的立在中國南方,支撐起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