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一吼,鑄鐵成獅——滄州鐵獅子的前世今生

與景縣景州塔、正定縣隆興寺菩薩像以及趙縣趙州橋並稱為河北古代四寶的滄州鐵獅子,又名鎮海吼,位於滄州市滄縣舊州鎮的滄縣古城內,是一座鐵質獅子造像。該鐵獅現實際身長為6.264米,體寬為2.981米,通高為5.47米,腹部中空,重32噸,估測其始建時重量在40噸以上。鐵獅採用分截疊鑄法澆鑄而成,根據獅身上的痕跡可知,每片澆築用的泥范寬35至45釐米,高20至25釐米,總共使用了約500塊泥範。頭部向南並上昂,嘴部大張,頭上有波浪形毛髮,四肢叉開,背部背有一個巨大的鐵盆,前胸和臀部有束帶,前胸帶的兩端分垂於肩部,臀部帶垂於胯部。頭頂及脖子下方各有銘文“獅子王”,脖子右側及牙邊有銘文“大周廣順三年鑄”,可推測其始建於後周廣順三年(953年),但具體建造的目的至今尚存爭議。左側肋部有銘文“山東李雲造”,腹內有疑似金剛經的銘文,頭部內側有銘文“寶田、郭寶玉”,蓮盆內也發現了部分的銘文,但多已漫漶不清。

鎮海一吼,鑄鐵成獅——滄州鐵獅子的前世今生

滄州鐵獅子

關於這座鐵獅的具體用途,比較常見的共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這座鐵獅子是後周世宗北伐期間發動罪犯服繇役鑄造,用以鎮城的;另一種說法認為鐵獅子是用於鎮海的,故而得別名“鎮海吼”;還有一種說法根據鐵獅腹腔內的疑似金剛經經文和背上的形似蓮盆的盆狀物,認為鐵獅子原應為一座寺廟的附屬建築,背上原應有文殊菩薩的造像,而與其相對的應有一尊白象和普賢菩薩的造像。

鐵獅自明朝起就已出現殘毀跡象。清朝嘉慶八年(1803年),鐵獅被大風颳倒,時至光緒十九年(1893年)才時任代理知州宮昱組織人力扶起來,由於沒有合適的起重設備,這次扶正採取了挖坑之後用大繩拉入坑中的方式,扶正後的鐵獅底部比周圍的農田低了很多。鐵獅的腹部在這次維修中用磚撐了起來,頭部和蓮盆則用石條撐起。抗日戰爭時期,鐵獅下頜被砸掉,碎塊佚失。中共建政後,大躍進時期,有當地人從鐵獅身上砸下碎塊拿去鍊鋼。

鎮海一吼,鑄鐵成獅——滄州鐵獅子的前世今生

1957年,當地政府在鐵獅上方修建了一座保護用的八角亭,並在鐵獅腳下澆築了水泥基座,鐵獅的腳趾部分用水泥修補。由於相較周邊農田位置較低,新建的保護亭並未起到太大的保護作用,反而導致雨水無法快速蒸發,熱量無法快速散出,加劇了鐵獅的鏽蝕。1961年,滄州鐵獅子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5年,鐵獅外的保護亭被拆除。

1980年,在對鐵獅的金相整體評估之後,滄州地區文化局向河北省文物局提交了將鐵獅遷移保護的請示,並獲得了批准。1983年11月,鐵獅被整體遷移至原址北側8米的位置,這次搬遷中獅頭和蓮盆一度被拆,搬遷完成後又澆築回原位。1987年,鐵獅外表又加塗了保護塗料,以減緩鏽蝕。這次搬遷中為了加固鐵獅腿部,曾灌注了硫磺合劑,但硫磺合劑加速了鐵獅腿部的鏽蝕,且其凝固之後體積膨脹造成了鐵獅腿部出現了破損。

1994年8月12日至1995年2月,文物部門重新修繕了鐵獅的腿部,並在鐵獅的腿部填充爐渣、石子、石灰作為新的填充物。這次維修之後鐵獅腿部徹底失去了承重功能,整座鐵獅只能用外加的鋼柱支撐。鐵獅腿部的新的填充物在此後數年繼續膨脹,使鐵獅出現了多條裂縫。2000年,鐵獅腿部填充物再次被清除。

2010年,滄州鐵獅子入圍“河北最具影響力十大文物景觀”評選活動,但最終並未入選。2015年,鐵獅的四肢再次被曝出現嚴重裂紋。

新滄州鐵獅子

鎮海一吼,鑄鐵成獅——滄州鐵獅子的前世今生

位於獅城公園的新滄州鐵獅子

2011年3月28日,新滄州鐵獅子在滄州市的獅城公園建成,這隻新鐵獅子比原來的更大(是原來的1.32倍),重約120噸,它也開創了一個世界紀錄:世上最大的一次性整體澆鑄的鐵獅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