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的軍隊數量比明朝少那麼多?

元哥說歷史


不管什麼時候,國家和政權的軍事力量都極其重要,強大的軍事力量不僅是百姓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維護國家主權的重要手段。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直處於分分合合的狀態,由分到合,由合到分,也全都因為軍事力量的強弱。就算某個王朝極其貧窮,也會拿出儘可能多的錢財和資源來擴充軍隊,保障軍事力量,畢竟這是王朝用來保命的重要舉措。

但是仔細觀察中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每個朝代的軍事力量強弱都是不一樣的,軍隊數量也有很大的差別。比如明朝時期,一有戰爭隨隨便便就能派出幾十萬的軍隊,然而到了清朝,軍隊數量卻急速減少,遇到戰事只能派出幾萬的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主要是軍事制度以及跟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有脫不開的關係。

一、明朝衛所制度下的大量軍隊

我們先來看一下明朝的軍事狀況,明朝是朱元璋在推翻了元朝之後建立起來的政權,明朝的各種統治者都十分清楚軍事力量的重要性。不僅要想方設法地鎮守國內的騷亂,還有時刻抵禦周邊國家的侵襲和騷擾。

明朝一直以來對軍隊數量和軍事制度都十分重視,它延續了之前的衛所制度,也就是在各個戰略要地都佈置一定規模的軍隊,這些軍隊起著同時抵禦外敵和鎮壓國內叛亂的雙重作用。

二、周邊政權的威脅

明朝大大小小的衛所也是不計其數,為了鞏固明朝的統治,再多的衛所也得想辦法養起來,這就造成了明朝軍隊數量的壯大。

此外,我們再來看一下明朝所處的社會環境,明朝時期對於周邊國家的軍事政策十分簡單粗暴,基本就是戰爭鎮壓,這也是出於無奈之舉。畢竟當時明朝需要面對的外敵都十分強大,比如蒙古遊牧民族,西北吐蕃異族,甚至是東南沿海的倭寇。

這些外敵力量太大,迫使明朝每次發生戰爭時,不得不舉全國之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所以沒有足夠多的軍隊數量是不行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明朝有如此壯大的軍隊也是被逼的。但是不得不提的一點是,明朝衛所制度下出現了很大的弊端,比如吃空餉。吃空餉就是某個士兵明明已經沒有在軍隊裡了,但是他的名字並沒有從軍隊檔案中劃去,所以每次中央下撥軍餉的時候,還會把這個人的軍餉撥下來。

而這些軍餉自然就落到了某些官員口袋裡,至於為什麼有那麼多“消失”的士兵,實在是因為官員對士兵欺壓太狠。不僅剋扣軍餉,甚至不把士兵當人看,以至於不少人都從軍隊逃跑,有些人直接跑到了蒙古,這倒是壯大了蒙古的步兵力量。

三、清朝精兵簡政

而反觀清朝,清朝的軍隊數量確實沒有明朝那麼多,出兵最多的一次也只出了20萬。有很大的原因還是精兵簡政,明朝進行過大規模的減兵策略,最後出現了以八旗為主要力量的軍隊。這不僅大大節省了錢糧,更整治了軍隊風氣,這些軍隊雖然規模小,但能力強悍,士兵的軍事素質高,因此我們不能認為軍隊數量少,軍事能力就弱。

四、多種手段處理周邊關係

此外,我們再來看一下清朝對周邊國家和少數民族的策略。清朝並沒有選用粗暴的武力鎮壓方式,而是用各種各樣的政策處理與周邊政權的關係。比如通過姻親聯盟的方式將蒙古納入了清朝的版圖,用宗教手段將西藏歸屬了中央管轄,對東南沿海的倭寇採用了綏靖策略。就算是對付西北比較強悍的準噶爾部落,也採用了軍事鎮壓和安撫共同治理的手段。因此清朝並不需要像明朝一樣,需要準備那麼多的軍隊來隨時進行戰爭。

清朝需要應對的戰爭規模也都不如明朝大,首先是因為當時周邊已經沒有比較強悍的政權了,另外就是清朝八旗軍隊力量著實強悍,普通的戰爭也不需要派出那麼多人解決。

當然,在遭遇一些大規模的戰爭時,清朝也是舉國之力量才能應付得過來,比如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稍有不慎,大清可能就完了。

所以說清朝的軍隊數量少也是有原因的,少並不意味著弱,相反,少而精才是對清朝軍隊的準確描述。而明朝之所以軍隊數量多,實屬無奈,都是為了在周邊各種強大政權的騷擾中生存下來。


閒來讀史


明朝之所以保持龐大兵力,一個重要原因是北方邊境防禦需要駐守重兵集團(九邊總兵力長年維持在40萬至60萬,正統年間甚至超過百萬),到了帝國中後期北方邊患、東南沿海倭寇蜂起,明軍不維持一支規模驚人的常備軍也不行啊。

明朝遍封朱姓宗室,到了中後期為養活這群人數不下百萬之眾的寄生蟲集團,國庫就已經入不敷出了,更別提還有各地藩王拼命兼併土地、榨取民脂民膏,萬曆皇帝小兒子福王朱常洵搜刮河南一省還不夠,又把手伸到了山東、湖廣。

 清軍駐防主要分為以下四類:一是黑龍江、吉林、盛京一帶,以保衛龍興之地;二是察哈爾、熱河、密雲、山海關一帶,以監視北方的蒙古族,保衛京師;三是戍守西北邊疆地區;四是監視內地各行省。其中監視內地各行省是最重要的,分去了絕大部分的駐防力量。

清朝因為初期實行八旗制度,只有入營旗丁才算兵,臨時徵召的民夫不會統計在軍隊數量裡,所以實際上清朝的軍隊只包括明朝的戰兵和輔兵而已,統計口徑只有明朝的三分之一。

  所以明朝軍隊200萬人,清朝領土比明朝大,軍隊才80萬。事實上你們仔細看看明朝的總兵數量就能算出來真正的兵力,明朝末期一個總鎮下屬戰兵不超過三千,全國亂七八糟加起來得有200多個總兵,合計能作戰的披甲戰兵也就60萬到80萬左右。



軍迷陸小六


明朝衛所制度下的大量軍隊

我們先來看一下明朝的軍事狀況,明朝是朱元璋在推翻了元朝之後建立起來的政權,明朝的各種統治者都十分清楚軍事力量的重要性。不僅要想方設法地鎮守國內的騷亂,還有時刻抵禦周邊國家的侵襲和騷擾。

明朝一直以來對軍隊數量和軍事制度都十分重視,它延續了之前的衛所制度,也就是在各個戰略要地都佈置一定規模的軍隊,這些軍隊起著同時抵禦外敵和鎮壓國內叛亂的雙重作用。

政權的腐敗

明朝大大小小的衛所也是不計其數,為了鞏固明朝的統治,再多的衛所也得想辦法養起來,這就造成了明朝軍隊數量的壯大。

但是不得不提的一點是,明朝衛所制度下出現了很大的弊端,比如吃空餉。吃空餉就是某個士兵明明已經沒有在軍隊裡了,但是他的名字並沒有從軍隊檔案中劃去,所以每次中央下撥軍餉的時候,還會把這個人的軍餉撥下來。

而這些軍餉自然就落到了某些官員口袋裡,至於為什麼有那麼多“消失”的士兵,實在是因為官員對士兵欺壓太狠。不僅剋扣軍餉,甚至不把士兵當人看,以至於不少人都從軍隊逃跑,有些人直接跑到了蒙古,這倒是壯大了女真人、蒙古的步兵力量。

清朝精兵簡政

清軍駐防主要分為以下四類:一是黑龍江、吉林、盛京一帶,以保衛龍興之地;二是察哈爾、熱河、密雲、山海關一帶,以監視北方的蒙古族,保衛京師;三是戍守西北邊疆地區;四是監視內地各行省。其中監視內地各行省是最重要的,分去了絕大部分的駐防力量。

清朝因為初期實行八旗制度,只有入營旗丁才算兵,臨時徵召的民夫不會統計在軍隊數量裡,所以實際上清朝的軍隊只包括明朝的戰兵和輔兵而已,統計口徑只有明朝的三分之一。






新鄉站通訊員


題主好

我是小歷史課堂,我來回答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封建王朝,在乾隆時期軍隊的數量大約有70多萬左右,其軍隊的數量少於明朝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明朝的限制,努爾哈赤在公開反明的之前還沒有膽子和明朝對著幹,此時的努爾哈赤還只是明朝的在職官員,在建立後金之後,只是在默默的發育,對於軍隊的發展也還只是偷偷的進行。

二.滿清自身的原因,在於明朝對抗的前期和中期,清朝軍隊還沒有入關,只能在東北地區進行自己的統治,所以在發展軍隊的數量上並沒有太多的重視,也無法支撐大規模的軍隊發展,其次滿族的整個民族的風氣都是,“崇尚武,善騎射”,男子從小都要進行騎射訓練,其軍隊的發展更重視質量。

三,兵源穩定,清朝的八旗制度是軍隊最基本的制度,八旗的官兵可以將自己的爵位傳承給自己的後代子孫,再這樣的情況下,清朝軍隊就有穩定的兵源,這樣就不需要擴建自己的軍隊,可以減少國家的財政負擔。

四,沒有其他國家的威脅,在清朝的前期的各朝皇帝全都勵精圖治,開疆擴土,征服朝鮮,平定準格爾叛亂,將大清朝的國土達到了最巔峰,在清朝周圍基本上沒有其他對手,所以軍隊的發展和質量就沒有那麼必要了,在康熙年間還進行過軍隊裁剪,大約是在60萬左右

最後清朝的軍隊再強,再弱都被歷史的車輪碾碎了 。








小歷史課堂


清朝才多少人,要是曾兵只有招漢人,又怕漢人有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