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想做事?就是學不進去?看看看看這篇

本文共1808字 閱讀約需4分鐘


就是不想做事?就是學不進去?看看看看這篇

電影《水果硬糖》劇照


話說,經常看到這樣一種說法:說到底是因為你的渴望不夠強烈,動機不夠強大,不然的話,自制力、意志力、自律之類的,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兒。

誒?真的嗎,我不信。


01

最近好多胖友不是在準備複試嘛,我收到不少留言,說自己明明經歷了初試之前漫長的努力和堅持,很珍惜複試的機會,也十分明白複試的重要性。

但,就是無法投入於複習之中。每天胡思亂想各種有的沒的,很緊張很焦慮,只能有一搭沒一搭地看書。

你看你看,你能否認進入複試的人,對有學上的渴望不夠強烈嗎?

但是,過於強烈的動機,反而成了他們專注學習的阻礙。因為,越是想要得到某件東西,你越是會擔心得不到,憑空生出許多恐懼。

你希望一切盡善盡美、萬無一失,無法容忍任何失敗的可能性,但凡想到一絲,也會心驚膽戰。在前往目標的路途中,一切小的大的問題,都會引發你的惶恐,說是草木皆兵也不為過。

單單是克服這些沉重的情緒和想法,努力安撫和說服自己,你已經筋疲力盡了。如何還能有足夠的精力,投入於事情本身?




02

說到這裡,我們需要搬出冷冷老師的心理小課堂。心理學上的研究表明,並不是動機強度越強,做事的效率越高。

我們所想象的二者的函數關係,是正比,但其實是倒U形的,是一個開頭向下的拋物線。

對具體的事情來說,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

中等強度的動機最有利於任務的完成,而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平,對行為反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


若學習的動機太強,急於求成,會產生焦慮和緊張,干擾了記憶和思維活動的順利進行,使學習效率降低。



就是不想做事?就是學不進去?看看看看這篇

03

不過,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並不是一概而論的。越是容易的任務,最佳動機水平越高;越是困難的任務,較低的動機水平,反而會帶來好的結果。

這大概是因為,在面對一個具體的任務時,你會評估它與自己目前水平之間的差距。差距越大,你越會覺得如履薄冰,而過強的動機,會放大你的這種恐懼。

但是容易的任務不同,你知道自己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極高,自然是動機越強,越會立刻去做。

所以,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為什麼越是對自己重要的事情,越是會被各種莫名其妙的思緒拉扯著,但就是難以開始。

人在遇到性命攸關的危險時,比如一隻老虎或一杆槍,特別害怕,反而很可能走不動路。你能說他活下去的動機不夠強嗎?

反而是過於強了,才會腿軟。




04

我們常常會覺得努力學習、認真工作,是會很累的。但其實,更累的是思慮過重。

並不是只有行為才會佔據你的認知資源,想法也會。想太多的人,每天在心裡跟自己打架的人,從早到晚,數百個回合難以分出勝負的人,是最累的。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內耗」。


你想做成一件事兒,要解決的不僅僅是任務本身的各種困難,你還要跟自己的想法作鬥爭,而即使積極向上的、信心百倍的那部分想法贏了,對於達成目標本身,也並無多少實質性的幫助。


你在自我博弈中花的時間越久。你越痛苦,你越會失去勇氣,你真正努力的時間越少。




就是不想做事?就是學不進去?看看看看這篇


05

好,說到這裡,我們把表象背後林林總總的原理分析得差不多了,知道了為什麼,解決的方法也就基本明晰了。


《士兵突擊》中的吳哲,口頭禪是“平常心,平常心”。但平常心不是人人都能有的,很明顯,我們無法直接改變自己對終極目標的動機強度。


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執行小任務時的態度,以及專注於做事本身,來從自己設置的障礙中暫時逃脫。


具體應該如何轉變思路呢?繼續往下看。


如果你對所使用的方法,所要做的事情,總是高要求嚴標準,你會動彈不得。比如寫論文,你太想寫出好的句子,就會怎麼寫都覺得詞不達意,怎麼做都不對。

來看看海明威怎麼說?

但有時,重新開始一個新故事時無從推進,我會坐在火前……尋思:別擔心。你之前總是寫得成,你現在也能寫出來。你得做的,不過是寫一句真實的句子。寫下你所知的真實的句子。

只要把眼下「所知的」「真實樸素的句子」寫出來就好了。

在做事的過程中,你需要把大目標拆解成小任務,然後,將對小任務的主觀標準,降到合適的水平,那麼,對大目標的強烈的動機強度,便不會再阻礙你的行為。


另外,做事本身並不僅僅是實現目標的手段,也是幫助你從焦慮中逃脫的有效方法。


當努力的行為充分佔據了你的認知資源,自我懷疑、自相殘殺(不是)的想法,便沒有容身之所。

——這是擺脫過高的動機強度帶來的恐懼的最為關鍵之處。

只有一件事會使人疲勞,搖擺不定和優柔寡斷。而每做一件事,都會使人身心解放,即使把事情辦壞了,也比什麼都不做強。(斯蒂芬·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


文/高冷冷:哈工大化學本科丨北大中文碩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