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摘 要: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 要以農業為中心拓展多種產業, 包括做強農業, 提高農業競爭力, 充分挖掘農業多功能性;延長產業鏈條,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業農村服務產業。要實現產業興旺, 必須在政策上繼續實行“以工促農, 以城帶鄉”政策, 通過政策推進農業農村產業興旺, 實現由城鄉一體化向城鄉融合的轉變。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中共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這是新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的指導方針。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實現從城鄉發展一體化到城鄉融合的轉變, 需要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在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中, 產業興旺是基礎, 只有產業興旺, 農村才能重現盎然生機, 鄉村才有可能振興。否則, 在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小的背景下, 沒有產業支撐, 鄉村只會越來越凋敝。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深層原因

(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要

改革開放40年來,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城鎮化的快速推進。1978年, 中國城鎮化率僅為17.9%, 2017年達到58.52%, 年均提高1.04個百分點。這樣的速度, 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世界銀行認為, 影響21世紀世界發展趨勢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中國城鎮化的推進。過去40年時間內, 中國成功將數億農業人口從鄉村轉移到各大中小城市, 其中2012年到2017年五年間, 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 八千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到2020年, 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60%。按照上述增長速度, 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可達70%左右。但按照屆時全國總人口15億計算, 將仍然有4.5億人在農村居住。如果沒有鄉村振興, 這些人會處於現代化的邊緣狀態, 中國的現代化就不是真正的現代化。可見,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 把農村納入現代化體系具有深刻含義。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為了滿足城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隨著城鎮化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對農業農村的需要和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居住在城鎮的人口不斷增加, 從而產生了對農業農村的強烈需求。2011年, 中國的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 (51.3%) , 實現了社會結構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換, 居住在城市的人越來越多, 也帶來一系列弊端, “城市病”由此產生, 狹窄的空間、汙濁的空氣、擁擠的交通、複雜的人際關係等, 導致人們自然地嚮往著開闊、綠色、簡單的農村社區生活, 這需要農村為他們準備除了糧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之外的娛樂、休閒產品, 讓他們能夠在週末或節假日到農村休息、度假、體驗, 迴歸大自然, 而當下農業農村的發展遠遠滿足不了這類需求。

二是隨著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的降低, 人們對物質之外的需求越來越高。恩格爾係數是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一個家庭收入越少, 總收入中用來購買食品支出所佔的比重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 總收入中用來購買食品的支出先增加, 到達一定程度後呈下降趨勢。聯合國根據恩格爾係數的數值, 確定了世界各國的生活水平的標準: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大於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於相對富裕;20%~30%為富裕;20%以下為極其富裕。2001~2016年中國城鄉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 新世紀以來, 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經歷了兩個階段, 2011年之前屬於小康階段, 從2012年起進入相對富裕階段;而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則在2000~2015年間一直處於相對富裕階段, 2016年起進入富裕階段。事實上, 無論農村居民還是城鎮居民的恩格爾係數, 都是自2000年起進入各自的階段, 在此之前都處於前一個階段, 即農村居民處於溫飽階段, 城鎮居民處於小康階段。

最重要的是, 2016年, 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已經跌破30%大關, 進入了國際通用的富裕階段;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儘管還差2個百分點, 但已經比較接近;城鄉居民家庭平均的恩格爾係數為30.1%, 只差0.1個百分點, 預計2017年應該能夠跌破30%這個大關。也就是說, 中國城鄉居民總體上已經進入了富裕階段。

這一判斷非常重要。中國有13.8億人, 總體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收入用來購買食品, 那麼, 剩餘的三分之二以上收入用來做什麼?他們對食品有什麼要求?我們推斷, 第一, 城鄉居民對於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水平要求更高。農產品要求營養豐富、全面, 部分人群對功能性食品有了更高要求, 如要求某種微量元素含量更高, 要求對某種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等, 故消費者對農產品品牌會更加看重, 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在這方面還遠不能滿足城鄉消費者的需求。第二, 對農產品加工產品, 尤其是精深加工和方便快捷產品要求更高。農產品加工品在加工過程中具有導向性, 能夠滿足部分特定人群需求, 尤其在特定營養、風味、功能等方面。隨著市場競爭加劇, 部分消費者對高質量的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越來越高。第三, 對旅遊、休閒、度假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 過去單純的旅遊逐漸演變為休閒、度假, 人們更願意到遠離城市的地方度假休息, 迴歸大自然, 這就對農業農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產業興旺要以農業為中心拓展多種產業

上述分析表明, 目前我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能夠滿足13.8億人口的需要, 但在質量和安全上, 在產業延伸上, 在休閒、娛樂等方面還遠遠不能滿足城鄉消費者的需求, 因此, 需要以農業為中心拓展多種產業, 達到“產業興旺”。

(一) 提高農業競爭力

我國自加入WTO、全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以來, 主要農產品進口量連年增加。2017年1—11月, 農產品貿易逆差464.5億美元, 同比增加35.3%, 其中, 穀物淨進口2221.7萬噸, 同比增加11.2%;棉花 (含棉紗) 進口304.8萬噸, 同比增加7.6%;大豆進口8599.0萬噸, 同比增加15.8%。就連一度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肉類, 也自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一直呈淨進口狀態。這種狀況與我國農業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首先要振興農業, 實現農業由大到強的轉變。這要求我們大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通過新主體、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提升農業素質;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 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堅持質量第一, 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 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 堅持效益優先, 促進農業競爭力提升和農民收入增長;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不斷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持續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 加快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加強農業資源養護;創新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實現農業補貼政策由“黃”向“綠”的轉變。

(二) 充分挖掘農業多功能性

1999年日本通過的《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第3條對農業多功能性進行了概括:“農村的農業生產活動在糧食農產品供給以外產生的其它功能:國土保全、水源涵養、自然環境保護、良好景觀形成和文化傳承”。中國在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提農業多功能性, 文件指出:“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 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閒、文化傳承等功能。建設現代農業, 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 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 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從現實看, 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 主要應從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廣大農村地區變成青山綠水、環境宜人, 把農田變成四季有景觀的馬賽克圖案, 城市農村遙相呼應, 城市為農村提供發展的動力, 農村為城市提供新鮮空氣, 真正實現城鄉融合。二是彰顯文化教育功能。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許多來自農耕文明, 要充分挖掘文化與農耕、農業之間的關聯性, 對青少年進行教育, 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三是休閒觀光。未來的旅遊不再是看文物、看景點, 而主要是休閒娛樂, 或把看文物、看景點和休閒娛樂結合在一起。城市人到農村休閒娛樂的人數多了, 城市的資金、物質、人才就會流向農村, 農產品就不僅僅可供食用, 還可觀賞、體驗、收藏, 農業的價值、農民的收入就會大幅度提高。

(三) 延長農業產業鏈條

農業產業鏈是指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個部門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繫。農業產業鏈的上游 (產前部門) 即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和銷售部門, 包括種子、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等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中游 (產中部門) 即種植和養殖部門, 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部門;下游 (產後部門) 即農產品加工部門, 包括農產品倉儲、運輸、加工、貿易等。延長產業鏈條, 使農產品價值增值, 在分配製度合理的前提下, 農民能夠從中獲取更多的收益。一般說來, 延長農業產業鏈, 主要指農產品生產出來以後產業鏈條的延長, 實踐中主要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兩大策略。

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 農業產業化作為一項支持農業發展的核心政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2006年, 農業部組織實施“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推進行動”;2011年, 農業部發布《關於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的意見》;新世紀以來的14箇中央一號文件大都對本年度的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進行了部署。這些政策在近年來獲得了明顯成效。2016年, 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8萬家, 全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0.3萬億元, 連續4年增長率超過10%, 農民合作社中有53%發展加工流通, 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由2010年的1.7:1提高到2016年的2.2:1, 農產品加工率達到65%。不過, 與發達國家3:1~4:1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是實現“四化同步”下農業產業升級的現實需要, 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城鄉融合的需要。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 日本於1990年代後期提出了“六次產業”的概念, 目的是“通過鼓勵農戶從事多種經營, 以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 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開闢新的空間”。這裡的多種經營指在第一產業的基礎上, 鼓勵農民從事農產品加工 (第二產業) , 以及農產品銷售業和農產品加工產品或服務業 (第三產業) 。“1+2+3”和“1×2×3”都等於6, 故此稱之為“六次產業”或“第六產業”。2015年, 中共中央發佈《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 (一號文件) , 指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全面推進產業融合。截至2015年底, 全國休閒農業各類經營主體超過180萬家, 年接待人數達22億人次, 經營收入4400億元, 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從業人員790萬, 其中農民就業人員630萬, 帶動550萬農戶受益, 全國有3300萬農戶從事與休閒農業相關的產業。實踐證明, 三產融合是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

(四) 大力發展農業農村服務產業

農業農村服務產業包括為農業服務和為農村服務的兩大部分。前者又稱為農業社會化服務業, 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新興產業, 潛力巨大, 我們估計僅種植業就成果1萬億元。目前, 全國經營性專業服務組織超過100萬個, 未來會成為支撐中國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之一, 從目前看, 主要包括物資供應、生產服務、技術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保險服務以及農產品運輸、加工、儲藏、銷售等各個方面。後者主要是為農民生活服務的產業,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齡化的加劇, 廣大農民對生活服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尤其是隨著醫療條件的改善, 環境優美的農村逐漸會成為不少城市老人養老目的地的選擇, 因此, 農村生活服務業必然會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利潤潛力無限的產業。

實現產業興旺的政策支撐

(一) 進一步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筆者調研中發現, 農村基礎設施落後是制約產業興旺的重要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2020年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的目標, 包括就業、教育、文化體育、社保、醫療、住房、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等。應該說, 自2006年一號文件部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 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取得了明顯進展, 但仍然存在著水平低、城鄉接續難和城鄉不均等問題, 要按照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的要求, “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 圍繞“標準化、均等化、法制化”, 儘快建立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清單, 釐清政府和市場的職責, 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標準的有機銜接。要借鑑國外經驗, 推動多元化供給方式, 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引入競爭機制, 推行特許經營、定向委託、戰略合作、競爭性評審等方式。對於一些具有一定盈利性的公共服務項目, 建議採取PPP方式, 政府用少量資金以補貼的方式推動項目的開展, 由企業負責運行, 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 確保公共服務項目的可持續性。公共服務均衡化, 財政實力很重要, 但關鍵在於政府的施政理念。實現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 既需要中央的大政方針, 更需要一批有能力、對“三農”有感情的基層幹部隊伍。

(二) 強化農村金融支持政策

產業興旺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各類經營主體大發展, 這需要強有力的金融政策支持。首先, 正規金融機構要加大對農業產業化、農村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有針對性地支持一批競爭能力強、帶動面廣、經濟效益好的龍頭企業和較大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穩步增加貸款投放規模, 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 強化對“三農”和縣域小微企業的服務能力。其次, 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信用合作。要按照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 “在管理民主、運行規範、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基礎上, 培育發展農村合作金融, 不斷豐富農村地區金融機構類型”。堅持社員制、封閉性原則, 不對外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 推動社區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同時, 要不斷完善地方農村金融管理體制, 加強對農村合作金融的監管, 有效防範金融風險。再次, 加大對農業保險產品的供給。農業農村產業風險大、利潤薄, 必須有一個完善的保險體系承擔託底功能。政策性保險機構、商業保險機構要改革當前的保險制度, 提供更多的保險產品, 滿足農業農村產業發展的需要。201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66條規定:“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法開展互助保險”, 這有利於小規模農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在保險領域開展合作, 也有利於商業保險機構在農民合作的基礎上推廣保險產品。

(三) 繼續向改革要紅利

改革是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最重要推動力。首先, 按照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的要求, 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重點在於清產核資、量化到人和有序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 要通過產權制度改革激發農業農村各類經營主體的活力和創造性。其次, 繼續推進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 (“三權分置”) 改革, 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 也是農業農村產業興旺的基礎。要按照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 紮實做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建立健全土地流轉規範管理制度, 構建新型經營主體政策扶持體系, 完善“三權分置”法律法規, 確保“三權分置”有序實施。再次, 穩步推進農業支持政策改革。逐步推進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棉花大豆等農產品的目標價格政策改革, 把握時機推進小麥、稻穀的最低收購價格改革, 通過改革提高主要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提高農業農村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能力, 為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打下堅實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