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達賴”遭遇“年輕的丈夫”——英國入侵西藏

“年輕的達賴”遭遇“年輕的丈夫”——英國入侵西藏

“高高的雪山頂上次仁拉索,一朵格桑花開次仁拉索……”。

1996年由馮小寧導演的電影《紅河谷》上映,講述的是上世紀初英國入侵西藏,藏族軍民奮起抗英的故事。主演寧靜一曲藏語《次仁拉索》響徹西藏高原,震懾心靈、蕩氣迴腸,把觀影者深深帶入那場發生在1903年12月至1904年9月的侵略戰爭中。

電影中英軍軍官羅克曼的原型正是英軍入侵西藏的指揮官榮赫鵬(Francis Younghusband),榮赫鵬是其姓氏的音譯,如果按英文字面含義則很有趣,翻譯為“年輕的丈夫”。1863年5月榮赫鵬出生在英屬印度的一個軍事家庭,他的父親、叔叔和哥哥均是將軍。兒時的榮赫鵬被母親帶回英國居住,18歲進入與美國西點軍校等並稱世界四大軍校的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學習,次年被任命為第一國王騎兵衛隊的中尉。

“年輕的達賴”遭遇“年輕的丈夫”——英國入侵西藏

左:電影《紅河谷》中羅克曼;右:榮赫鵬

榮赫鵬從小受其舅舅探險家羅伯特·肖的影響,對探險有著濃厚的興趣,加上因個子小總受人嘲諷,也養成了他孤僻、堅韌的性格。他第一次接觸中國是在1886年他23歲的時候,向軍隊告了長假,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從中國東北穿越蒙古戈壁,翻越天山,再沿天山北麓至帕米爾的壯舉,而且開闢了從喀什到印度新的道路。他因這個成就獲得了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金質獎章,同時成為其最年輕的會員。

“年輕的達賴”遭遇“年輕的丈夫”——英國入侵西藏

榮赫鵬和同伴在吉林通化住的只有一個房間的旅店

就在榮赫鵬穿越中國的那兩年,英國在西藏與錫金邊界不斷挑起是非,並於1888年3月發動第一次侵藏戰爭,清廷因畏懼英國一再退讓,並且將支持抗英的駐藏大臣文碩革職。當時西藏地方政教最高領袖為年僅12歲年輕的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由格魯派活佛第穆呼圖克圖代理攝政。達賴與西藏地方政府噶廈不顧清廷阻撓,堅決抗英,組織軍隊、民兵萬餘人開赴前線。然而藏軍武器裝備落後、缺乏訓練又指揮不當,外加新任命的清廷駐藏大臣升泰破壞抗英,幾次交戰均以失敗告終,藏人屍橫遍野。

“年輕的達賴”遭遇“年輕的丈夫”——英國入侵西藏

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

1890年清廷派升泰於加爾各答與英印總督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歷來為西藏地方藩屬的錫金徹底歸英國管轄。那一年27歲的榮赫鵬轉入印度政治部任政治專員,此後他在35歲時娶了大自己7歲的老婆,這讓他成了名副其實的“年輕的丈夫”。而“年輕的達賴”在1895年20歲時親政,完全掌握了西藏的政教大權。此時的達賴無比痛恨英國,又對清廷失去了信心,開始嘗試與沙俄聯繫。

1902年,英國印度總督寇松因擔憂俄國對西藏的覬覦,任命時為少校軍銜的榮赫鵬為西藏特派員,並以解決錫金與西藏邊界問題為藉口,命令榮赫鵬帶領一支探險隊進駐西藏。


“年輕的達賴”遭遇“年輕的丈夫”——英國入侵西藏

榮赫鵬與部分軍官在西藏駐地合影

1903年12月,榮赫鵬帶領三千餘名士兵進入西藏,開啟了英國第二次侵藏戰爭。英軍一路從亞東向江孜挺進,1904年3月在亞東的曲美辛古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大屠殺,充斥著人性的欺詐與冷酷。英軍假意與藏人談判,暗中卻包圍藏軍,佯裝子彈退膛欺騙藏軍熄滅土槍的點火線,收繳藏軍武器引發衝突,旋即槍殺了所有藏軍談判代表。隨後擁有500餘支來福槍、兩挺機槍、兩門火炮的英軍瘋狂開火,裝備落後又熄滅點火線的藏軍根本來不及反應,任由英軍屠殺。轉瞬談判場即變成了屠殺場,1400多名藏軍橫屍,血流成河。

“年輕的達賴”遭遇“年輕的丈夫”——英國入侵西藏

被英軍俘虜的藏軍士兵

4月,英軍進迫江孜,十三世達賴下令全力抗英,藏民、僧侶也紛紛拿起武器,向江孜集結,打響了可歌可泣的江孜保衛戰。5月初,共有近萬人到達了江孜附近的各隘口,榮赫鵬擔心藏軍招募更多士兵先行發動進攻,雙方在卡羅拉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最終藏軍武力不支後撤,英軍佔領卡羅拉。英軍隨武力強大,但可謂舉步維艱,時時處處受到藏人的攻擊,雙方或有輸贏,榮赫鵬也險些斃命。6月初,英軍召集了大量的增援部隊,皇家步兵、土著士兵、山炮連,以及運輸人員共計一萬一千餘人。來福槍、機槍、火炮等武器也大量增加。6月中下旬,英軍先後攻擊了乃寧寺、紫金寺,切斷江孜至日喀則的道路,控制了江孜水源。

“年輕的達賴”遭遇“年輕的丈夫”——英國入侵西藏

油畫:江孜保衛戰

達賴喇嘛為了保存實力、減少損失,於7月1日派出代表與榮赫鵬談判,但此時的榮赫鵬重兵在握又佔據絕對優勢,提出西藏軍民需在7月5日正午前撤出江孜宗山城堡的無理要求,談判最終破裂。7月5日下午,英軍向宗山城堡與江孜街發起進攻,經過兩天的激烈戰鬥,在英國優勢火力攻擊下,西藏軍民被迫突圍,向拉薩方向撤退,英軍佔領江孜。藏人的勇敢給榮赫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記錄中寫道:“不能想象還有什麼能比得上他們的勇敢”。

“年輕的達賴”遭遇“年輕的丈夫”——英國入侵西藏

江孜宗山城堡前立起的英雄紀念碑

7月底,英軍渡過雅魯藏布江。8月攻入拉薩,達賴喇嘛出走外蒙,預借道赴俄,被清廷駐蒙大臣勸阻。9月榮赫鵬以武力相威脅,逼藏人簽訂了《拉薩條約》。縱觀英軍入侵,西藏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反倒是清廷駐藏大臣畏懼阻撓,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彼時的清廷腐敗衰落,在西藏的影響力也減退,清廷與英簽訂的條約西藏拒不執行,清廷也無可奈何,這就造成英方想要單獨跟西藏訂立條約。

“年輕的達賴”遭遇“年輕的丈夫”——英國入侵西藏

榮赫鵬與駐藏大臣有泰

《拉薩條約》至今還被一些藏獨分子拿來佐證西藏當時就是主權獨立的,連基本的歷史知識都不具備,無知、可笑至極。不談歷朝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就單從《拉薩條約》來看,一是當時榮赫鵬讓駐藏大臣有泰在條約上簽字,有泰被秘書人員勸止;二是清朝外務部見到條約後,認為有損中國主權。首先將條約中250萬盧比的賠款改為由清政府代西藏地方償還;三是《拉薩條約》簽訂三個月後,清政府即派唐紹儀赴印度與英方協商改約;四是1906年4月27日中英簽訂《北京條約》,將《拉薩條約》納為附約。

“年輕的達賴”遭遇“年輕的丈夫”——英國入侵西藏

英國西藏獎章

英軍在入侵西藏期間共202人死於戰鬥,411人非戰鬥死亡,而藏人死亡逾三千人。英國在戰後的1905年設立了“英國西藏獎章”,用於表彰“遠征”西藏的英、印軍隊及隨行人員。獎章的正面是著元帥府的英王愛德華七世的側像,背面是布達拉宮,下方刻有“Tibet 1903-4”,即英國入侵西藏的年份。獎章分銀、銅兩種材質,其中銀質頒發了約3350枚,頒給唯一參戰的英國部隊——皇家燧發槍手部隊,以及參戰的印度軍隊和部分隨行支持人員;銅質頒發了2500餘枚,頒給運輸人員及本地徵招的苦力。此外,獎章包含一種勳條——“Gyantse”(江孜),僅頒發給1904年5月3日到7月6日參加江孜戰役的人員。

“年輕的達賴”遭遇“年輕的丈夫”——英國入侵西藏

左:晚年的十三世達賴;右:晚年的榮赫鵬

很有意思的是,當“年輕的達賴”與“年輕的丈夫”都不再年輕的時候,他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有些時候走到了他們年輕時的對立面。十三世達賴喇嘛長期受英國控制,雖不得已但態度親英,與其當年對英深惡痛絕大相徑庭;而榮赫鵬,西藏如影隨形地伴隨了他的一生,他認為世界唯一的希望在於東方的宗教智慧。對那片亙古神秘雪域高原的懺悔,逐漸改變了他的世界觀,這個曾經野心勃勃發動侵略戰爭,侵佔他國主權的人,在晚年卻倡議英國撤出印度,給印度以獨立和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