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为什么称中华第一陵,考古界的三峡工程?

中华第一陵乾陵,为什么称考古界的三峡工程?

乾陵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重点旅游景区,也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性旅游区。武则天的陵墓和唐高宗为合葬墓,名为乾陵,这也被称为是考古界的“三峡工程”,作为两朝帝王共葬一墓实属罕见。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都西安76公里。

乾陵为什么称中华第一陵,考古界的三峡工程?


乾陵为什么称中华第一陵,考古界的三峡工程?


它是一座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

据说,唐时的堪舆家认为,梁山大利女主。所以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乾陵是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不管是里面的宝藏还是修建的规模,在中国众多陵墓中绝对是前几名的。

乾陵为什么称中华第一陵,考古界的三峡工程?


乾陵为什么称中华第一陵,考古界的三峡工程?


因为墓穴尚未打开,所以目前只能从外围窥见陵墓,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则天两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

古往今来,多少歹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找不到的乾陵地宫墓道口,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被几个农民意外发现。

乾陵为什么称中华第一陵,考古界的三峡工程?


乾陵为什么称中华第一陵,考古界的三峡工程?


经勘验,乾陵葬墓至今未被盗过。1966年至1971年,中国考古学家曾多次对此墓进行勘察,结论是其墓坚固异常,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此墓确实难以开掘。

一代女皇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她从14岁入宫,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做了皇后,再用了长达35年的时间做了皇帝,而且在死后又用了1200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陵墓的坚不可摧,因此可见,武则天不但在生前征服了天下,而且在死后也征服了历史。

史书记载了乾陵的选址故事,当年唐高宗在洛阳病逝后,陈子昂等人力主在洛阳设置陵寝,但武则天为了遵照高宗“得还长安,死亦无恨”的遗愿,决定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

很快,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方士,一位是四川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

武则天作为正式登基过的中国皇帝,在位15年却没为自己单独建造陵墓,而是在死后打开已经埋葬了22年的李治陵寝,与李治合葬一处。乾陵并不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家夫妇合葬墓,可是作为不同年号的两朝皇帝合葬一墓,倒真是中国旷古未有。

吏部尚书韦待价为山陵使,户部郎中韦泰真为将作大匠,动用兵士和民工20余万人,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地下玄宫。《新唐书·陈子昂传》载:“山陵穿复必资徒役,率癯弊之众,兴数万之军,调发近畿,督扶稚老,铲山背石,驱以就功。”经过三百多个昼夜的紧张施工,到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安葬时,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后乾陵营建工程继续进行。

22年后,武则天于神龙元年病故。在安葬武则天的问题上,朝廷发生了一番争论,中宗欲满足母后“归陵”的遗愿,大臣严善思极力反对。

他说:“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动尊者而后葬入。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今若开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恐惊龙脉。臣闻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今若开陵,必须镌凿。动众加功,为害益深。望於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别起一陵,既得从葬之仪,又成固本之业。若神道有知,幽途自当通会,若以无知,合之何益。”

宽厚仁慈的中宗皇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为了表示孝心,命人挖开乾陵埏道,启开墓门,于神龙二年五月将武则天合葬入乾陵玄宫。从此,乾陵成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一陵葬两帝的陵园。合葬武则天后,中宗、睿宗朝又将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因此,乾陵陵园的所有营建工程经历了武则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历时长达57年之久。

乾陵为什么称中华第一陵,考古界的三峡工程?


乾陵为什么称中华第一陵,考古界的三峡工程?


乾陵为什么称中华第一陵,考古界的三峡工程?


武则天在泰山封禅的时候感叹:月有阴晴圆缺,天不满西北,地倾于东南。我的人生,也有很多晦暗。

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功。

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一刻,梁山就没消停过。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历代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中,他的反动程度仅次于明末的张献忠。

这位盐贩子率领60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其实当时的唐朝皇帝正纠集力量准备反击呢)。这时,有人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

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那些碎石大概就是修筑完乾陵后剩余的原料。黄巢大喜,立即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

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

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300多米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由此可见,没文化的人千万不能成暴发户,因为钱也好,兵也好,在他们手里不是造福一方的资源,而是劳民伤财、祸害天下的毒药。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

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和黄巢一样,他也兴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

他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七个山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发一声喊跑了出来。

据说,孙将军的一个团生还者寥寥。当地人流传“因武则天是山西人,他最恨老家的人来掘她的墓,所以那七个山西兵必死无疑。”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神奇的故事也是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不是有神灵庇佑,我们也无从考证,古人对神灵存敬畏之心, "举头三尺有神明“,对天有异象心存芥蒂,即使盗墓贼也要掂量掂量天意,如果是今天的社会,一旦开工就没有回头箭,哪管你什么天气不好?

在唐初国力强盛时,陵墓建筑一定是极尽奢华的,复原图可窥一斑;

然而,唐朝初期寻龙点穴的概念刚刚形成,对于龙穴的定义尚不完整,虽然梁山属于风水宝地,但乾陵却并未埋在正穴上,为何有此说?因为寻龙点穴首要的条件就是青龙白虎做砂缠护穴位,并形成内明堂,所谓“上山观水口,入穴看明堂”,只有龙虎交锁,水口紧密才能聚气,只有形成内明堂才有活动空间,然后才能藏风聚气,具备以上条件称:“开面结穴”;

墓道口建在半山腰上,神道正好建在山脊上,两边并没有龙虎砂缠护叫“露风”,并不聚气,既然如此,那么又为何说梁山是风水宝地呢?看整个山形地势是否有结穴的可能性,到山右侧的“美人尖”回头一望,发现原来真穴在山体右侧。

山体右侧俗称“黄巢沟”,发现了形成穴位的条件,原来的神道恰好是青龙砂,美人尖的山体恰好是白虎砂,中间有两条脉沿穴星缓缓落下,在落脉尽头结穴,结穴位置的W形为后来修的公路;

上穴星顶部看来龙,却比较失望,亥方父母山不大,过峡若隐若现,也就是说来龙不够强健,脉气较弱,虽然有龙气但有限;

虽然乾陵没有葬在正穴上,埋在了青龙砂上面,但皇帝的墓坑又大又深,当然能沾上龙气,只是来脉孱弱,龙气毕竟有限,所以后世也就只出了一个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之后也就没有更出色皇帝和辉煌的时代了。

司马道,又称神道,是陵前修建的道路,与墓道不同,谓神行之道。主要是秦汉以后,墓主建造陵园之后引导接近陵冢的道路。

墓道是指修建墓葬时便于行人上下和随葬品出入而修的道路多为斜坡状或台阶状。在墓葬封土以后,墓道也随之掩埋。

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卫。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其来由是:秦朝有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据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为是活着的阮翁仲。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沿着司马道一直走,到朱雀门外,就看到无字碑和述圣纪碑。

无字碑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

无字碑侧看

乾陵为什么称中华第一陵,考古界的三峡工程?


无字碑正看

乾陵为什么称中华第一陵,考古界的三峡工程?


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即,其功过是非自有后人去评说。其中无字碑阳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朗君行记”题刻是用被称为“二十世纪之谜”的罕见的契丹文字镌刻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乾陵为什么称中华第一陵,考古界的三峡工程?

梁山可以说是世间少有的一块“龙脉圣地”。但是此种说法却被袁天罡所驳。袁天罡认为,梁山表明上看来是一处风水宝地,但是却有很多不足。

大唐龙脉从昆仑山分出一支过黄河,入关中,以歧山为首向东蔓延至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尧山。唐太宗皇帝已葬入九嵕山,为龙首,唐高宗就不能葬入龙首之前。另外,梁山是周代龙脉之尾,尾气必衰,葬于此,恐李唐江山不保。而且梁山北峰居高,前后两峰似女乳状,恐怕阴气过重,女人掌权。

高宗听了袁天罡一番宏论后,不知该如何定夺。此事却被武则天知道了。武则天小时候曾听父亲说过,她将来能做皇帝,于是,她便建议高宗认同李淳风的说法。高宗就应允了,第二天便传出圣旨,定梁山为陵址。

难怪武则天死在洛阳,却要迁入陕西乾陵与高宗合葬,把梁山定为自己百年之后的“万寿疆域”。

关于乾陵的定名,群臣一时争论不休。有人说太宗陵名曰昭陵,高宗陵寝应为承陵,以承接太宗恩泽。后来长孙无忌却奏曰:“梁山位于长安西北,在八卦中属乾位,乾为阳,为天,为帝。梁山既为陛下万年寿域的天堂帝都,乾坤相合,陛下将为永世帝王。依臣之见,就定名为乾陵吧!”高宗听了以后很高兴,就定名为乾陵。

《周易》中有乾为阳、坤为阴,乾为男、坤为女之说,梁山阴气弥漫,有乾必有坤,看来“女主天下”是命中注定了。

乾陵墓依山而建,经过三百多个日夜紧张施工,一直到公元684年八月,主要工程才竣工。高宗入葬后,乾陵营建工程依然继续。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陵园建造仿照唐都长安城格局,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

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如同一个地下版长安皇宫。

《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此后,置的120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盛唐时代精神。

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1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

乾陵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是没有脑袋的,这就让人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为什么乾陵会用这些没有头的石像守陵呢?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会发现从这些人的脖子上可以看出石像的头被砸掉的痕迹。那么,这些石像的头部失踪是人为的呢,还是天灾呢?

关于石像没有脑袋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就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

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出现了“赤马剥落离倒旁”的诗句,说的应该就是乾陵的立马和石像都纷纷地倒在了地上。诗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和民间的传说在时间上有相近之处。

通过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年间,也就是1556年的1月23号这一天,在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华县地震。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许多陵前的石像石马都是在头部上受损了。再有就是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由于当时采用石料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

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那些战争中。即使这些石像已经遭到毁坏,但还是可以从他们的形象中发现大唐盛世的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