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到員工最想要的?看看小米股權激勵的用戶思維(經典)

股權激勵需要“用戶思維”,合夥人、高管和員工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只有給到對方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在股權激勵方面,就有項目提成、虛擬股權、期權、限制性股權等方式,不同的人,不同的階段,激勵的機制也不同

如何給到員工最想要的?看看小米股權激勵的用戶思維(經典)

股權激勵是需要有“用戶思維”,需要分析“用戶需求”。合夥人股東的需求、高管員工股東的需求與投資方股東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給到對方需要的東西就是最好的激勵。

在這方面,小米創始人雷軍就很有經驗。小米創辦初期雷軍就設定一個彈性工資制度,一共分三個等級:工資+股票、70%工資+股票、生活費+股票。員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但三個等級之間股票數量之間會相差很多。

最後結果是,15%的人選擇原來的工資,70%的人選擇百分之七、八十的工資,還有15%的人選生活費。後來,很多選擇前兩個選項的同事事後反悔,跟雷軍說想多持有一些股票,但都被回絕了。

如何給到員工最想要的?看看小米股權激勵的用戶思維(經典)

這個制度的好處是什麼呢?

員工拿低工資是自己心甘情願的,而且自己投入了就更願意付出。創業公司不是說給員工很低的報酬,而是要給有彈性、有選擇的報酬,這樣員工也變成了創業者,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整個公司良好運作。這是小米初期很重要的經驗。

小米在B輪融資的時候,有員工提出很看好小米,想投資。當時公司有70多名員工,大概有60人掏了錢。最後大家一共投了1400萬元。“掏了1400萬以後,員工的鬥志和熱情完全不一樣了。”雷軍說道。

在股權激勵上,很多時候老闆覺得自己很慷慨、很大度、很愛惜人才,可是中國很多人沒有在期權上掙過錢。雷軍在做小米時,也面臨這樣的情況,沒有人相信股票值錢。所以彈性的報酬體系,再加上自願的投資行為,使公司在初期階段的凝聚力非常之強。

你看,雷軍就非常懂得股權激勵的“用戶思維”,給到對方需要的才是最好的。當然,除了雷軍的彈性激勵機制,與股權相關的激勵機制還包括:項目提成、虛擬股票、股票期權、限制性股權和股權。

其中,項目提成這個大家比較熟悉;而虛擬股票和股票期權主要發放給員工與高管;限制性股權主要發放給核心創業團隊或少數高管。

如何給到員工最想要的?看看小米股權激勵的用戶思維(經典)

項目提成

項目分成更多的是針對單個項目短期的合作分配機制。和股權相比:

第一,它是針對單個項目的分配機制,不是針對公司總體盤子;

第二,它是短期的分配機制,不是長期分配機制;

第三,它不影響公司投票權與控制權。

  • 虛擬股票

是指公司授予激勵對象一種“虛擬”的股票,激勵對象可以享受分紅權和股價升值收益。但沒有所有權和表決權,不能轉讓和出售,在離開公司時自動失效。

這種模式在華為有成功實踐。

華為每年給表現優異的員工們提供一份合同,告知他們今年能夠認購多少數量公司股票。這份合同不能被帶出辦公室,簽字完成後,必須交回公司保管,沒有副本,也不會有持股憑證,但員工通過一個內部賬號,可以查詢自己的持股數量。

一開始的時候,華為還為這些員工提供銀行的“個人助業貸款”,用於購買股票。不過這一行為在2011年被叫停。從那開始,員工的虛擬受限股只能通過自籌資金購買。

華為虛擬股票制度,一方面通過共享利益來激勵員工,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對沖了很多公司股權制度容易形成的階層固化與利益固化,以及上市公司短期利益驅動的壓力。

任何制度都有其適用場景,學習華為虛擬股票制度,需要考慮三個問題:

1. 如果持股人數過多,是否會構成非法集資?尤其是非法發行公司證券或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2. 公司是否高速成長與持續分紅能力?華為業績高速成長,通過股東分紅可以給股東帶來投資回報。然而,如果互聯網輕資產公司當下有盈利壓力,或有上市計劃不想大額分紅,學習華為虛擬股票會導致員工短期分不到現金收入,公司長期又和Ta沒關係,那麼就背離了團隊激勵的初衷。

3. 財務相對規範,公司財務報表在股東層面可相對公開透明。華為目前是請專業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財務年報的,財務相對公開透明。如果公司一方面讓團隊持股激勵團隊,另一方面股東對公司財務情況一無所知,這會起到負面激勵作用。

如何給到員工最想要的?看看小米股權激勵的用戶思維(經典)


  • 股票期權

是指激勵對象被授予在未來一定期限內以預先確定的價格和條件購買本公司一定數量股份的權利。股票期權是一種選擇權,激勵對象可以行使該權利,也可以放棄該權利。

從這個詞裡面可以看出來,期權是個可期待的權利。把期權變成股權是需要具備前提條件的,通常會跟服務期限掛鉤,甚至有些跟業績掛鉤,符合條件後還需要掏錢行權才能變成修成正果變成股票,所以期權是一個可期待的權利。

股票期權的兩個特徵:

1. 股票期權是獲得以確定價格購買一定數量股票的權利。

2. 股票期權若股價跌至行權價格,激勵對象就會放棄行權,無法獲得收益。

互聯網公司普遍都實行股票期權,包括BAT、京東、小米、360等等。它是初創公司能夠吸引人才並且留住人才的最大法寶。

  • 限制性股權

顧名思義,第一,它是股權,第二,它有權利限制,是有權利限制的股權。

對於限制性股權,激勵對象取得的時間前置,是在授予時就將股票過戶給激勵對象,以股東身份開始參與公司的決策管理與分紅。但是股票的出售或轉讓受到限制。

限制性的股權一般有以下四種兌現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每年兌現1/4,這種比較常見。

第二種方式是滿2年兌現50%,第三年兌現25%,第四年兌現25%。小米是用這種模式。

第三種方式是逐漸遞增模式,比如第一年兌現10%,第二年20%,第三年30%,第四年40%。

第四種方式是第一年兌現25%,剩餘股權在3年內每月兌現1/48。硅谷比較常見。

限制性股權和期權相比,相同點都是附條件完全兌現,通常會和服務期限與支付成本掛鉤,不同點是發放對象不同與取得股東身份股東權利的時間節點不同。

被授予期權的員工在行權之前不具備股東身份與股東權利,限制性股權一經發放通常就具備股東身份與股東權利,只是公司可以附條件回購。

簡單來說,期權更像是月餅券,未來可以兌換成月餅。限制性股權更像是可回收的月餅,月餅給出去以後還可以附條件收回來。

  • 股權

股權有完整的投票權跟分紅權。投資方按照真實公司估值購買持有的通常是股權,期權與限制性股權條件成熟修成正果後,也是升級為股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