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你也有孩子,應當理解一個母親為保護孩子可以做任何事情。”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

兩個母親激烈地對峙,目訾盡裂,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

這是電影《誤殺》中的一幕。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保護自己的孩子,是每個父母的本能,如何保護孩子,每個人的做法卻各不相同,影片中平平的父母,和素察的父母,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類型。

平平的父親李維傑,開著一個小網絡公司,只有自己和一名助手。每天東奔西跑,掙取菲薄的收入。大女兒平平好不容易得到的精英夏令營名額,因為價格,父親遲疑不絕,但最後仍會想辦法湊齊費用,愛女之心,可窺一斑。而小女兒安安想要的鋼琴,也被爸爸調侃著改成口琴。

雖然沒有錢,但這個家庭整潔溫馨,父母恩愛,一個在外養家餬口,一個主內辛勤持家。豐富的早餐顯示了對生活的用心,兩個女兒的名字平平安安也代表了父母的祈盼。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而素察的父母,和平平的父母,是兩個世界的人。蔡察的父親,是議員,對外,總是掛著招牌般的笑容,對內,卻是冷漠的,即便蔡察母親因為兒子的失蹤幾近奔潰,打電話給他,他想的仍然是“現在是我選舉最關鍵的時候,必須得專心。”素察的母親拉韞,是一個有著豐富斷案經驗的警察局長,大權在握,精明洞察。她可以偵破最詭譎的案件,卻對兒子的是非教育,混沌糊塗,自以為有了巨大的權勢金錢,就可以給孩子一張無往不利的保護網。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當素察幾乎刺瞎同學的眼睛時,母親第一時間用錢擺平,“我已經給了他們十萬元”。看到兒子,只顧疼惜地給兒子包紮傷口。而父親,則衝進來就打了素察一個耳光。一方是溺愛,一方是暴力,這個有著英俊面容的高中生,當場衝出屋外,開著母親給他的豪華跑車,一騎絕塵。

豪華別墅裡,每個人都心寄他處。父母為錢權,兒子為慾望。生命卻有自己的規則,一個在寵溺和漠視中長大的孩子,因為缺少一些必須營養,漸漸長成了一個性侵、勒索他人的禽獸。

一個人從動物本能蛻化出來,成為一個利於社會,也能利於自己的人,需要以下營養:

l 底線意識:知道有些事情不可以做,有些慾望必須遏制。

l 同理心:自己不想遭受的欺凌,不會施加於他人身上,因為會理解他人的那份痛苦。

l 敬畏心

:堅信規律和規則的意義,也明瞭公序良俗需要尊敬。

01、底線意識是確信有些界限不可逾越,這是父母在孩子心中栽種的安全籬笆

價格昂貴的精英夏令營裡,獲得班裡僅有兩名名額之一的優秀學生平平,對這次旅行充滿了憧憬。但,正當她專心傾聽導遊的解說時,一雙不懷好意的眼睛,在手機攝像頁面的背後,正在窺探她。

素察在飲料裡放了致幻劑,迷姦了平平,而且,他還拍攝了錄像。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迷姦、偷拍,每一項都是法律禁區的行為,素察卻輕車熟路,毫無顧忌,因為他知道,母親權勢的剪刀隨時守候在紅線之後,他和母親拉韞所不知道是:紅線不但是警戒,也是保護,每個紅線圈內的人,才會真正被保護其作為公民的安全和自由,自由從來都是有限的,如同世間萬物。

最近很熱的孫小果案落下帷幕,認定維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1998年2月一審對孫小果判處死刑的判決。

因為父母的包庇融通,孫小果在逃脫二十年後,再一次被繩之以法。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1998年,孫小果因犯強姦罪、強制侮辱婦女罪、故意傷害罪、尋釁滋事罪等被依法判處死刑。

一個人在公共場所劫持、強姦數名成年女性,其中包括幼女,並殘害多名女性,累累罪行,任何一個有著正常人性的父母遇到這樣的兒子,都會羞愧難當,恨不能跳樓謝罪的。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而孫小果的父母,卻上躥下跳,串聯通關,最終死刑改為二十年,實際服刑僅十二年!出獄後孫小果又犯下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尋釁滋事、非法拘禁等罪,終於數罪併罰,仍按之前死刑執行。他父母也被判了十九年和二十年。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早在孫小果在警校時,因為劫持和強姦罪,被判刑3年,而他神通廣大的父母,幫他違法辦理保外就醫,本應在監獄裡服刑的他,竟開著繼父的警車一路呼嘯來去。

不忍心兒子受牢獄之苦,卻因包庇縱容,最終把他送上了刑場。他們張開的羽翼,自以為為孩子擋住風雨,擋住的卻是陽光,無底線的包庇,讓孫小果在黑暗之路上越走越遠。沒有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哪怕他的父母已入老年,也要為自己的惡行付出代價!

李玫瑾教授曾說:人要好好生活,首要的是遵守法律。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沒有底線的自由,從來都不存在,給孩子底線教育,是在他心中栽種保護的籬笆。

如何培養孩子的底線意識呢?

1、 儘早開始:孩子2-3歲時,對自己的行為有了意識時,就開始給孩子規則教育。比如可以撕給他的紙,不能撕爸爸的筆記本。扔了球需要自己撿回來。

2、堅持原則:面對不合理的事情,不管孩子怎樣苦惱,也要堅持。就像李玫瑾教授所說:6歲時候說不行,他大不了在地上打滾,可是你等他12歲再說不行,他可以拔腿離家出走,他可以說你不答應我,我就跳樓。

3、以身作則

崔永元小時候,有一天,他家貓叼了別人家曬的魚,正待享用,被父母攔下。父母領著年幼的崔永元,沿著貓行過的軌跡,找了那家人,把魚還回去。正是父母堅守“不能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的為人底線,崔永元在繁雜的娛樂圈,始終堅持正義,這就是身教的作用。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02、同理心是理解別人感受的能力,是制止孩子行惡的安全帶

如果素察有基本的同理心,瞭解到平平被侵犯後的痛苦絕望,他就不會實施迷姦。如果他有同理心,就會明瞭看到女兒被欺辱,對一個從小對女兒視若珍寶的母親來說,會激起多大的痛苦和憤怒。如果他有同理心,就會知道當他一次次把母親的頭撞向牆壁,會讓女兒多麼心疼。那個膽小的女孩,在那一瞬間為了救母親,拿起鋤頭砸向他。

與其說素察死於誤殺,不如說素察死於自己的無明。毫無同理心,為惡無底限,即便一次僥倖逃脫,終究會被反噬。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相反,平平的父親李維傑是一個很有同理心的人。

素察險些刺瞎同學的眼睛,前來討公道的爺爺,被警官桑坤糊弄,李維傑同情老人的無助,趁桑坤不在,給老人出了主意,能保證自己的利益,結果引發桑坤的仇恨。

對連續好幾個月沒交網費的家庭,當助手建議按規則斷網時,李維傑沒有同意,他告訴助手那家有個高考生,不想在這個時刻讓他們增加壓力。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正是因為李維傑的同理心,讓他贏得了大家的喜歡,在整個案件審理過程,大家都有意無意向著他,支持他。這也是他能夠催眠他人,讓別人為他作證的基礎。

有了同理心,不會做對別人很惡劣的事,因為理解對方的痛苦,所以下不去手。自己不喜歡痛苦,自然別人也一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就把善良種到孩子心裡,以愛自己的心去理解別人的孩子,會得到更多的愛的回饋和支持,這是來自社會的保護,也是更廣泛的保護。因為你總會離開孩子身邊,但這份善良的保護不會。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做起:

第一、對孩子的情緒敏感,接納孩子的情緒,發現他真實的需要

人真正的需要其實是很難說出口的,但情緒是一個線索,喜怒哀樂,都會引導我們發現他們的喜惡。對孩子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敏感,可以讓我們理解孩子,和他在一起。

當孩子憤怒地說:“我再也不和某某玩了”。我們不要大講道理,什麼小朋友要友愛,要寬容待人之類。而是表達:我看到你很生氣,很心疼你,能告訴媽媽發生什麼事了嗎?在情緒沒有被理解,被包容時,一味讓孩子改變會被他們牴觸。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第二,父母要精確表達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瞭解每個人都有情緒,認識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個體與環境之間某種關係的維持或改變,符合內心的願望,情緒就是積極、肯定的,不符合,就是消極、否定的。

情緒分為基本情緒和複合情緒,

基本情緒是喜、怒、哀、恐、羞愧、悔恨、遺憾等。

複合情緒則由基本情緒組成。比如驚恐、憂懼、嫉妒、羞怯等。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父母要接納自己的情緒,精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便於孩子瞭解我們現在的狀態,也可以讓他們瞭解情緒,學會表達。

面對孩子的疑問:“媽媽,你是不生氣了?”我們要告訴他,我感覺到厭煩,而且有些失望,因為已經說了很多遍讓你寫作業,但你依舊在玩。

第三,父母要正向表達情緒

不是表達情緒就可以減壓,一味發洩情緒,只能讓衝突更尖銳。負面情緒,如憤怒、失望如何表達,才能起到溝通、理解的作用?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非暴力溝通》指出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1)停下來,深呼吸(2)想一想是什麼想法讓我們生氣了(3)體會自己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表達自己需要和感受,而不是一味指責,才會讓對方體會到我們情緒,也不會引發對方的防禦。

03、敬畏心,就是尊重規律和規則,是孩子抵禦禍患的隱形鎧甲

影片中素察的母親拉韞,為了探明兒子的死因,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強抓李維傑一家四口入獄,引起了大家的不滿。

後來,為了找到兒子的屍體,她出動警力,挖掘公墓中別人的祖墳,最終發現最可疑的墳墓中只有一隻中彈的羊。這時憤怒的民眾衝破警方人牆,痛打這些不知敬畏的警察。後來拉韞的別墅被暴怒的群眾燒燬。她被停職,丈夫也失去選舉的資格。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尊重證據是執法人員的敬畏心的體現, 祖墳更是寄託了一個家族的情感。

拉韞為了一己之私,屢屢越界執法者基本原則,不顧公眾利益,自然被大家痛恨

尊重大眾的利益,遵守公序良俗,是一個人敬畏心的體現。凡人畏果,佛陀畏因,敬畏生命,敬畏規律,才是長久平安的保障。曾國藩曾說過“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新西蘭島上被火山吞沒的旅遊者,因沒有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而喪失生命。

江歌因為劉鑫擋刀去世,劉鑫及家人卻惡毒對待江歌媽媽。後來劉鑫註冊微博賬號,公然地侮辱自己救命恩人的母親,違反了“知恩圖報”的基本人情規則,被註銷微博,個人也被大家所厭棄。法律雖不能給與她的懲罰,但人心的所背也會讓她行走艱難,為自己的卑劣買單。

培養敬畏心,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做:

1、讓孩子瞭解生命歷程,敬畏生命。

敬畏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和畏懼。讓孩子瞭解生命的成長過程,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祝願,才能更加珍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對生命有敬畏,就不會霸凌同學,或者以身犯險。

曾有個女孩喜歡一個男孩,為了讓男孩戒掉毒癮,她不惜自己吸毒,想為男孩做個戒毒的示範,結果自己也染上毒癮,一生盡毀!有些險境不能涉足,這是敬畏之心的棒喝。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2、 讓孩子從生活小事做起,敬畏規則。

過馬路走斑馬線,買東西排隊,去遊樂園講求先來後到,這一件件小事,讓孩子理解規則是對秩序和自由的保護。讓孩子理解校規、作業的意義,自覺遵守。一個孩子能夠順利地進行學業,遵守各項校規校紀,往往心理上也成長得更健康,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和工作。

3、讓孩子遠離惡行,敬畏真情

人生在世,情感是一個人成長的營養和支持。父母之愛、手足之情、師生之交、朋友之誼都是讓人生安寧而豐盛的。敬畏真情,才能擁有長久的感情,人生因此變得有牽掛、有支持、有快樂。

敬畏真情,會遠離忤逆、撒謊、霸凌等惡習,做到心中有愛,眼裡有他人,做事時顧及他人感受和利益。

古人云:父母之愛子,應為之計長遠。

保護孩子,就要想到有朝一日他離開父母,怎樣才能自我保護。名利權力,都不能護佑孩子平安,相反,不懂得愛惜財物,反而會讓孩子為慾望左右,被欲壑吞沒。而父母試圖用權力為孩子開罪,最終也會自食惡果,受到法律的嚴懲。


《誤殺》:把孩子養成禽獸,真的是保護他嗎?


能始終守護孩子的,是內心的底線意識、同理心、敬畏感。有著這些,孩子就是一個有原則、明是非,還能與他人建立起深厚感情的人,擁有豐盛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