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奇襲日本計劃為何失敗?逃不過這兩個原因

引言:

甲午中日戰爭以前,我們的北洋水師的實力不容小覷,日本人的心理也沒有全勝的把握,但是隻有試一試才知道成敗與否,伊藤博文做出了最壞的打算,如果失敗,撤兵北海道轉到俄國,A計劃不成有B計劃,這才是一個一場戰爭應該做的準備,但是此時的清朝朝廷正在密謀如何去襲擊日本。

甲午中日戰爭:奇襲日本計劃為何失敗?逃不過這兩個原因

宋育仁提出襲擊日本

中日甲午戰爭即將開啟的時候,黃海海戰大敗,此時正在倫敦作為公使的時候提出了襲擊日本的奇想,準備購買英國先進的軍事武器,以及快艇,假借回國的名義向日本發出攻擊,這一計策得到張之洞的大力支持。但是清朝朝廷這時候根本沒有錢,怎麼購買這些先進的武器呢?宋育仁借到了錢,但是計劃並不能如期進行,這是為什麼呢?

清朝朝廷並不想要開戰,李鴻章的支持和日本講和,李鴻章被授命前去日本,慈禧太后因為自己的生日沒有過好,也否決了宋育仁的奇想。其實宋育仁的想法並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最壞的打算如果失敗了,也能起到警戒日本的作用,只不過此時的清朝軟弱無能,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一場戰爭,所以遭到否決也是意料之中。宋育仁的想法就這樣被澆滅了。

甲午中日戰爭:奇襲日本計劃為何失敗?逃不過這兩個原因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不得不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被認為是中國人的恥辱,這一條約的簽訂直接影響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一再下降!中國老百姓不堪壓迫奮起反抗,這就先後帶來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爆發。

失敗的原因

為何宋育仁的想法會不了了之,這兩個原因逃不過。

1. 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一再的忍讓已經成為習慣,經濟實力衰弱,一場戰爭比的不僅是軍事實力,更是經濟實力的較量。

2. 清廷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人們的思想固化,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這也是後來列強想要瓜分中國的重要原因。

如果設想當時宋育仁的計劃成功了,軍事武器也比較先進,打敗日本贏回中國的國際地位,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但是清廷的做法是直接認輸的狀態,這也是符合了大自然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規律。

甲午中日戰爭:奇襲日本計劃為何失敗?逃不過這兩個原因

結束語:

甲午中日戰爭簽訂的條約加速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人思想解放,擺脫封建統治,向現代化進程靠攏。但是,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我們現在要倡導世界和平,不斷的提高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國際地位,但是我們愛護和平,銘記歷史,不主動侵略他國,也要保護屬於我們中國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