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邊塞詩中意,且把柔情付朔風

女子邊塞詩中意,且把柔情付朔風

——解讀一個女子筆下的邊塞詩

唐代興

關山月 鮑君徽(唐)

高高秋月明,北照遼陽城。塞迥光初滿,風多暈更生。

徵人望鄉思,戰馬聞鼙驚。朔風悲邊草,胡沙暗虜營。

霜凝匣中劍,風憊原上旌。早晚謁金闕,不聞刁斗聲。

《關山月》

謝君徽是唐代中後期女詩人,《全唐詩》僅存有四首。其中《惜花吟》較為知名,詩句“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為後世人所稱賞。她的詩大都從容雅靜,而不故為炫耀。樂府《關山月》作邊塞之聲,有鬚眉氣。

古代有許多男詩人借女子之口來表現對戍邊征戰的思想情感,謝君徽的這首邊塞詩就直接從女性的角度表達對戰爭的思想情感。一個女子,在唐代不可能戍邊殺敵,但她可以通過讀詩文、聽故事來感受邊塞的烽煙,將自己對邊塞戍守征戰的理解和想象用文字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來。女性獨到的視角和情感世界將給我們展現怎樣的邊塞景象和對戍邊的思想情感呢?

首先看一下題目,“關山月”,這是漢代的橫吹曲的曲調名,多寫邊塞士兵久戍不歸傷離怨別的情景。開篇兩句寫秋月照邊城,交代事時間、地點。看似套路式的開頭,但她抓住秋月的“高高”和照“遼陽城”的景象,一下就展現了一個寥廓的畫面。詩人的眼睛似乎已經看到了北部邊城的月光。我不禁要問,可能嗎?若果是男詩人,那是絕對可能的;但她只是女性呀!由此看出這是女詩人的想象,開篇就用了由實入虛的手法,表現了詩人的開闊胸襟和不凡氣度。後面的內容都是女詩人的想象。三、四句“塞迥光初滿,風多暈更生”寫月亮剛剛被照著無邊無際的塞外之地,很快就出現了月暈,風不斷地吹起來了。這樣寫,是說邊塞的氣候變化大,剛才還是晴空,轉眼之間就是大風來了。不是有民間有諺語“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和“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嗎?為後文寫“朔風悲邊草”做了伏筆。接下來第五句直抒戍邊士卒思鄉之情,第六句寫馬被戰鼓聲驚嚇,難道戰馬害怕戰鼓聲嗎?鼙是一種軍用小鼓,多用來比喻戰爭。這是寫戰馬也不想打仗了戰了,由此反映士卒戍邊時間之長,戰爭之殘酷,造成的苦難之深重,蘊含著詩人對戰爭的怨恨,對士卒的深深同情。“朔風悲邊草”描寫出北風呼呼地吹著,戰地上的草呀,也發出低沉粗重的呼呼聲,像在傷心地哭的情景。作者用比擬的手法寫出了風之猛烈,烘托了環境的惡劣,“胡沙暗虜營”寫胡人的軍營被大風颳起的黃沙遮掩了。這句詩好像是說我們的士卒在為敵人擔心,其實是寫士卒彷彿在問,敵人的軍營在哪兒,看不清楚呀,怎麼去作戰,怎麼去防守呀!這兩句襯托出士卒戍守的艱辛。“霜凝匣中劍”,匣中的利劍上都凝結著厚霜。讀到這句詩,我們彷彿聽到士卒在說,劍都成這樣了,怎麼去殺敵呀,我的天呀。作者用誇張的手法突出了士卒的不能痛快殺敵的痛苦,“風憊原上旌”一句寫北風讓原野上的大旗都不想再飄揚了,用擬人的手法表現了士卒內心的壓抑和苦悶。“早晚謁金闕,不聞刁斗聲”兩句是士卒的心裡活動,“早晚”這個詞主要有這樣幾種含意:(1)早晨和晚上 杜甫《江雨有懷鄭典設》詩:“春雨闇闇塞峽中,早晚來自 楚王 宮。”(2)先與後,遲早《三國志·魏志·王朗傳》:“蓋生育有早晚,所產有眾寡也。”(3)時時,天天 韓翃 《送山陰姚丞攜妓之任》詩:“他日如尋 始寧墅 ,題詩早晚寄西人。”(4)何日;幾時 唐 李商隱 《重有感》詩:“晝號夜哭兼幽顯,早晚星關雪涕收。”(5)何得;何曾 柳永 《剔銀燈》詞:“如斯佳致,早晚是讀書天氣?”選哪一個含意才和這首詩前面的內容照應得更好呢?我以為,選“何日,幾時”這個含意好,結尾兩句就可以這樣理解,士卒在問自己,哪一天才能回到朝廷去報告打敗了敵人,從此不再聽到邊地的刁斗聲。當讀完結尾句,你會感到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士卒內心多麼的痛苦和無奈,多麼希望邊地和平,不再有爭戰。這樣心理與前面的描寫相呼應,而且,前面的描寫都是為後兩句蓄勢,情感到這裡就順其自然地爆發了,點明題旨,達到了震撼人心,令人回味的藝術效果。

分析完了這首詩,你感到了女詩人的邊塞詩與男詩人的邊塞詩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男詩人的邊塞詩大都昂揚著建功立業的豪情,與男性對功名追求、對國家的擔當有關;女詩人本身不能去建功立業,加上情感細膩,所以,她的詩儘管寫出了壯闊的景象,但這個景象並不是用來襯托馳騁沙場豪情,而是一個很客觀的活動環境;儘管寫了戍卒的艱辛戍邊,但不是展現他們頑強無畏,而是表現他們不願受忍但又不得不忍受著這樣的現實。這樣的描寫是不是呈現一個新的藝術天地?給你我多了一種審視歷史、認識生活


女子邊塞詩中意,且把柔情付朔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