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省”視角淺析《怦然心動》男女主成長中的轉變及現實意義


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世人萬千種,浮雲莫去求, 斯人若彩虹 ,遇上方知有。


說起來,每個人內心都曾有一個“青春夢”,而在那個“青春夢”裡,會出現一個優秀的男(女)孩子。許多年前,第一遍觀看電影《怦然心動》(FLIPPED)時,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Oh,多老套”的故事。影片當中,青春期的一對少男少女,女主朱莉因為布萊斯的外貌被吸引,男主布萊斯因為女主的內心而被感動。

從“自省”視角淺析《怦然心動》男女主成長中的轉變及現實意義

然而,這部在豆瓣被打出9.0高分,至今仍然懸掛在電影TOP250,NO.24位置的影片,卻絕不止少男少女的“青春夢”那麼簡單。

2007年,導演羅伯·萊納在他的電影《遺願清單》中,用兩個罹患癌症的老頭表述了他對死亡,對人生的探索和思考。或許誰也想不到,這位導演在幾年後,卻拍了一部講述“愛情”的青春片。

《怦然心動》根據文德琳·範·德拉安南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故事圍繞兩個孩童,講述來他們從童年走向青春時光的“成長”和“鬥爭”。在許多成年人談“早戀”色變的當下,導演羅伯·萊納就通過該電影,挖掘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關於“愛”,關於“情感”,關於“人”的思考和認知轉變。正如羅伯·萊納自己所說,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青春期階段的不解和惶恐總是應接不暇——這是一個我們體會自我價值,學習成長,學習愛的關鍵時刻。所以,今天我們將從影片《怦然心動》男女主入手,淺析男孩女孩在成長中的“自省”和“認知探尋”之路。


從“自省”視角淺析《怦然心動》男女主成長中的轉變及現實意義

1.男主布萊斯的自省——“由惡生愛”的過程,透露著青春期少年的“認知覺醒”

影片開始時,布萊斯是一個外來者。他跟隨家人一起搬到了新的環境,做了朱莉的鄰居。然而朱莉的出現,卻成為了小男孩的一個“大麻煩”。

首先,兒童時期的“從眾心理”,導致布萊斯疏遠朱莉。

作為轉學生的他,想必最頭疼的就是成為同學們的焦點,更甚至於,他的出現就成為了孩子們的“笑柄”。當聽著同學們念唱“Bryce and Julie sitting in the tree,K-I-S-S-ING ”,布萊斯更是恨不得和朱莉劃清界限。

對於剛剛搬到新環境的布萊斯來說,他想要的只不過是快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兒童期的敏感和脆弱,使得他對“變成焦點”這件事感到困擾,隨之而來的便是對朱莉的偏見,認為她是一個愛找麻煩的小孩。

所以,當這個“愛找麻煩”的女孩,自己養雞送雞蛋的時候,他會認同家人,把有可能帶著細菌的雞蛋倒進垃圾桶;當朱莉坐在梧桐樹上,邀請布萊斯一起來看看樹上的風景時,他一口拒絕;當朱莉懇求布萊斯到梧桐樹上,一起捍衛樹木,不讓它被砍掉時,布萊斯更是認為是朱莉“瘋了”。


從“自省”視角淺析《怦然心動》男女主成長中的轉變及現實意義

他對朱莉的隔離,與其說是討厭,不如說是一種“自我保護”。在成年人都拒絕“差異化”的今天,兒童時期的“從眾”效應更加明顯。兒童的價值觀尚不完善,他們獲得教育和成長的途徑往往是透過父母,老師和周圍人的肯定。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中也有過相同的觀點,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有別於朱莉的早慧,布萊斯更像融入大多數的“我們”。而這也是電影真實而又引發觀眾共鳴的原因。布萊斯討厭“差異化”,甚至疏遠朱莉,正是怕因為朱莉而“惹上麻煩”。而布萊斯的自省來得比朱莉晚,也正是因為青春期的男孩較女孩成熟得晚。


從“自省”視角淺析《怦然心動》男女主成長中的轉變及現實意義

然而,祖父的助力,令布萊斯開始認識到朱莉身上的閃光點,也開始“認知自我”。

雖然,布萊斯的家庭條件更加優渥,但布萊斯的父親卻是一個對世界充滿惡意的人,家庭環境的氛圍和薰陶,使得布萊斯和父親一樣,一直對朱莉抱有偏見。直到作為人生導師的祖父的出現。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世人萬千種,浮雲莫去求, 斯人若彩虹 ,遇上方知有。”

祖父不再把布萊斯當成一個小孩,而是平等與他交流,讓布萊斯充分地認知這個世界的不同和差別,也讓布萊斯漸漸明白,“朱莉的勇氣和果敢,是多麼可貴的品質”;同樣告訴他“這個世真實的一面是什麼樣?”;“你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從“自省”視角淺析《怦然心動》男女主成長中的轉變及現實意義

可以說,布萊斯又是幸運的。因為在麻木、扭曲的家庭教育下,他的生命中出現了一束光,“朱莉”;而在他朦朧認知的世界裡,又因為祖父的點醒,而打開了正確的認知。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正確的指引和教導,可遇不可求。正如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正因為沒有父母正面的指導和愛護,讓松子走向了墮落而失敗的人生。

2.女主朱莉的自省——“由愛生惡”,是少女成長中的獨立思考及判斷

相對於布萊斯曲折的自省之路,朱莉的人生可謂閃閃發光。她有著兒童的純潔、善良;同樣也有著成年人,成熟而可貴的認知。

影片中,從布萊斯出現的第一眼,朱莉便“愛”上了他。出於一個小女孩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雖然朱莉也分不清楚她到底喜歡布萊斯什麼,但是她卻“敢愛敢恨”。而父親和卻她說,

“喜歡一個人要看他的全部,一幅畫不是眾多物件簡單拼湊而成的。牛隻是一頭牛,草地也只有青草 和鮮花,而穿過樹枝的陽光也僅僅只是一束光,但如果將它們放到一起,就會產生魔一般的魅力。”


從“自省”視角淺析《怦然心動》男女主成長中的轉變及現實意義

至此,朱莉開始觀察身邊的人,當然也包括布萊斯。朱莉認識到,自己雖然愛得坦蕩,但卻沒有真正去了解過布萊斯,而從布萊斯的一系列行為,也讓朱莉開始自我思考和判斷,布萊斯,是否如他表面看起來那樣光彩迷人。

首先,影片中,朱莉為了捍衛梧桐樹,不讓梧桐樹被砍倒時,她請求布萊斯和自己一起坐到梧桐樹上,因為在朱莉看來,只有保護梧桐樹的人越多,這棵樹才越安全。然而最後,布萊斯還是一個人坐上的校車。

其次, 朱莉看到布萊斯把自己送來的雞蛋倒進垃圾桶。

最後,她聽到布萊斯在好友諷刺朱莉一家是傻瓜,他們還有個傻叔叔時候的嘲弄和附和,讓朱莉徹底認清了布萊斯。


從“自省”視角淺析《怦然心動》男女主成長中的轉變及現實意義

在心理學看來,自省不僅是一種優良的品德,更是一種使人走向 幸福的能力 。心理學把自省定義為通過自我意識來省察自己言行的過程,也就是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自我調控和自我教育。

兒童時期朦朧的迷戀,使得朱莉喜歡上男孩布萊斯。而少女時期的獨立觀察和判斷,讓朱莉明白了父親的那句話。看一個人,不能只看局部,那些表面的光鮮亮麗,並不能掩蓋他身上所攜帶的缺陷。至此,朱莉開始反思自己對布萊斯的情感。

古典老師曾說:“什麼是成長?那是你內心的一個尺度。你能夠感覺到你的成長,你內心知道你會成長為什麼樣子,就好像一顆樹籽,無需指導,也會成長為一顆挺拔的橡樹。”。


從“自省”視角淺析《怦然心動》男女主成長中的轉變及現實意義

而朱莉,正如同這棵樹。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她看到父親因為要照顧弱智的弟弟,又要養活一大家子的艱辛;她理解父母因為貧窮的家庭而承受的負擔;她會為了減輕父母的工作,而一個人開始動手整理院子;她會因為要對自己所養的小雞負責,就在後院裡搭起了雞窩。

朱莉內心的尺度無比清晰,她清楚的認知,使得她想要長成和父母一樣完整的大人,所以,布萊斯懦弱,膽小,自以為是的表現,才令她無比失望。

3.基於《怦然心動》,淺析影片對於我們現實生活的意義和思考

要說《遺願清單》是導演羅伯·萊納在思考老年、死亡和生命的永恆命題的話,那麼《怦然心動》則是反映了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成長困惑和迷茫。而在影片中,兩位少男少女成長中所遭遇的人和事,也同樣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借鑑和思考:

①家庭教育,永遠是一個孩子,最好的老師

影片中,布萊斯和朱莉的差異,也可以看作是兩人家庭教育的差異。布萊斯雖出生優渥,但卻繼承了父親膽小,自以為是的缺點。相反,朱莉因為有著一對相愛的父母,他們勤勞,有擔當,同樣培養了朱莉,讓她傳承了這些優秀品格。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父母殷切地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努力學習各種技能,將來能夠出人頭地,但卻從來不去審視自己,反而更多是將自己身上的缺點暴露給孩子,最後只是漫不經心地說一句:“我可不希望你將來和我一樣。”

殊不知,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從“孟母三遷”的故事中,我們就能體會到,好的父母和家庭環境對孩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正確的價值觀和正確的養育模式,才能令孩子長成一個心智健全的成年人。

從“自省”視角淺析《怦然心動》男女主成長中的轉變及現實意義

②傾聽內心,永遠學習自我判斷

還記得影片中,布萊斯第一次和祖父對話時,滿口都是對朱莉的“鄙夷”,在我看來,那時的布萊斯更認同父親,認為朱莉一家,窮酸,骯髒又不體面。然而,正在布萊斯自以為是,沾沾自喜時,祖父卻對朱莉誇讚有加,並幫助朱莉一起整理庭院。

此時的少年布萊斯,開始在內心思考,父親和祖父的話,也開始自我判斷,究竟自己喜歡什麼樣的人?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就認為:“人要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它們已經知道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正是因為這樣,布萊斯才能衝破青春期的迷茫,開始在各種價值觀中,分辨和撈取那些正面的思想和價值。最後,遵循自己的內心,開始正視朱莉和她的家庭。

在生活中,當父母再一次為了自己的權威和尊嚴扭曲,踐踏孩子的價值時,也許我們也應該多聽聽自己的內心,判斷自己真正想要走的路。


從“自省”視角淺析《怦然心動》男女主成長中的轉變及現實意義

③青春期的“談情色變”,也是成年人的“認知誤區”

人是需要感情的,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青春期的孩子們,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產生朦朦朧朧的“愛戀”。我想,與其把這份“愛戀”藏起來,倒不如大大方方地揭開這塊“

遮羞布”。

畢竟,在當下“談情色變” 的氛圍底下,更多的人變得不會愛,不敢愛。而如同朱莉和布萊斯一樣,自尊,不盲目的情感,同樣是一種“愛”的勇敢表現。尤其是在朱莉和父親,一起談論“喜歡布萊斯”這個話題時,更是能看出,父母對孩子在“情感觀”上的影響和塑造。它也幫助了孩子們,去樹立更完善和全面的視角。

在“母胎單身”,“父母相親角”遍佈的今天,我想,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愛能力”的缺失呢?


從“自省”視角淺析《怦然心動》男女主成長中的轉變及現實意義

或許,在《怦然心動》以外,有無數和他們一樣的少男少女們,他們正在感受著從童年步入青春的困惑。

而羅伯·萊納所帶來的這部影片,讓人們能夠在孩子的成長時期,開始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開始輸出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們能夠學習自我認知,學習如何去愛,並從人生中尋找自己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