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什麼寧死也不帶兵打趙國?

似水年華76144396


長平之戰一年後,秦王曾數次派人讓白起帶兵進攻趙國,但是白起都以有病為由,拒絕前往。最後秦王強行讓白起上路。白起雖然只得上路,但“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走到杜郵的時候,秦王賜劍給白起,讓他自殺了。

(白起劇照)

那麼,為什麼秦王好幾次讓白起帶兵打趙國,白起都不同意呢?

一般的解釋有三種理由。

其一,賭氣。

在長平之戰後,白起立馬就做出了下一步戰略規劃。他把軍隊分成三部分,左翼由王齕率軍進攻皮牢,右翼由司馬梗率軍進攻太原,中路由自己率軍圍攻邯鄲。王齕與司馬梗是為了牽制趙國兵力,配合他行動。白起此戰的目的,就是想乘勝追擊,一舉滅掉趙國。

但是,范雎怕他功勞太大,影響了自己在秦國的地位,於是就讓秦王把白起調回來。秦王也害怕白起功勞太大,自己無法駕馭。於是就對白起說,秦兵需要休息調整,不能繼續打下去。因此讓白起把軍隊帶回來。

這樣一來,白起就失去了繼續進攻的機會。

由於白起失去了這個機會,因此他心裡堵了一口氣。這口氣既有針對范雎的,也有針對秦王的。因此,此後秦王組織的軍事行動,白起便再也不配合了。

(范雎劇照)

其二,生病。

長平之戰一年後,秦王讓白起率軍攻打趙國,白起以生病為由拒絕。後來,秦王派王陵領軍前往進攻邯鄲。但是王陵打敗了。於是秦王又派人通知白起前往帶兵。白起又以生病為由拒絕。秦王只得派王齕代替王陵打仗。但是王齕也打不贏,於是又派人通知白起前往接替。白起又說自己病還沒好。秦王生氣了,對白起說,就算是生病也必須上路。白起沒辦法,只得上路。結果因為有怨言,秦王在半途上賜死白起。

秦王通知白起三次白起都不去,說是生病。他真的是生病嗎?

《史記》上說,白起第一次是生病,第二次、第三次都是推脫的藉口,實際上他的病早痊癒了。

雖然《史記》這麼說,但是白起究竟是真生病還是假生病?是一直在生病還是連第一次都是裝的?實際上誰也不知道。《史記》中的結論,應該是司馬遷的一種合理推測。

(秦王劇照)

其三,惜名。

白起前後打了七十餘戰,從來沒有打敗過。在白起看來,打完長平之戰後,立刻就率軍打趙國,打趙國一個措手不及,是打得贏的。但是過了一年後,再打趙國,就沒有勝算了。

之所以沒有勝算,一是趙國已經緩過氣來,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二是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可能會慌張,但一年過去,當他們做好準備後,他們將更堅強。這時候打他們,由於長平之戰他們被殺40萬人,這時候會同仇敵愾,誓要報仇。因此更沒有勝算。三是魏國和秦國會前來救援,那時候秦軍在趙國將會腹背受敵,秦軍更加沒有勝算。

白起不願意打沒有把握的仗。一旦打敗,白起常勝將軍的英名將毀於一旦。因此,白起找藉口推脫秦王。

以上三個原因,前面兩個原因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第三個。而事實上,戰爭最後的走向,也和白起給秦王分析的一模一樣。最終,趙國果然同仇敵愾,誓死守衛邯鄲。同時魏國和楚國也果然及時援助趙國,使得秦軍腹背受敵,最終大敗。

(長平之戰)

不過,雖說結果與白起預測的一模一樣,但是,那個結果,是王陵、王齕領導秦軍作戰的結果,並不是白起領導的結果。如果是由白起率領秦軍,打法肯定完全不同。

白起最大的本事,就是善於調動敵人作戰,使用計策神出鬼沒。白起如果前往進攻趙國,他可能會採用別的打法,把趙軍從邯鄲城調出來。就算魏國、楚國前來營救,白起依然有辦法調動並打敗他們。還有可能,因為是白起指揮作戰,魏國和楚國害怕白起,就不來營救了。就像白起在長平大戰中,魏國和楚國沒來營救一樣。

總之,不管邯鄲的守軍多麼同仇敵愾,他們和長平作戰時候的主力軍相比,無論是人數還是戰鬥力都不佔優勢。白起能夠在長平消滅趙軍,就肯定能夠在邯鄲消滅趙軍。

因此,白起不帶兵,顯然並不是他預料到打不贏,而是別的原因。
什麼原因呢?

我認為,白起之所以不帶兵,是因為他覺得打這場仗對他本人沒有任何好處。打得很艱難不說,關鍵是,他越是打勝仗,秦王可能會越猜忌他。而一旦秦王猜忌他,他就越有生命危險。與其這樣,還不如不打。

事實上,白起還沒有打,秦王就已經忌憚他而殺掉他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幾萬精銳部隊灰飛煙滅,國家已是岌岌可危。

白起挾勝利之威,席捲趙國,勢如破竹。此時的趙國,生死繫於一線之間。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秦昭王居然下令白起撤兵,班師回國。

這道命令著實蹊蹺,明明形勢大好,為何匆匆收兵呢?其中別有故事。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光芒四射,他的聲望與權勢自然水漲船高,直逼權臣范雎。

倘若白起再取邯鄲,滅了趙國,那麼他的功勞更是無人可及,到時范雎恐怕只能乖乖地把相位讓出來了。范雎見不得白起坐大,便忽悠秦昭王說:長平一戰,秦軍傷亡很大,不能再戰了,不如退兵。

秦昭王對范雎言聽計從,遂與趙國罷兵休戰。對於這種結局,白起心有不甘,明明有機會滅了趙國,卻因范雎背後拆臺而未得逞,不由得心懷怨恨。從此,白起與范雎便結下樑子,關係惡化了。

一年後,秦軍已得到充分休整,秦昭王又想攻打趙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次輪到白起反對伐趙。

白起病了,秦昭王前來探視。

“不可伐趙。”白起毫不含糊地說。

秦昭王不解地問:“去年與趙國決戰時,國庫空虛,百姓飢餓,將軍不考慮百姓的負擔能力,一味要求增調軍糧以消滅趙國。如今寡人實行休生養息的政策,積蓄糧食,提高軍隊的待遇,將士的薪俸比以前多了一倍。現在您卻說不能伐趙,為什麼?”

白起分析說:去年長平一戰,趙軍遭沉重一擊,舉國惶恐,只消一擊便可將其消滅。如今趙國上下同心戮力,君臣同憂共懼,勤於政事,邯鄲守衛力量較去年增加十倍,而且積極與東方諸侯交好。趙國國內殷實,外交成功,不可伐趙。

昭王不以為然地說:“寡人已經決定了,軍隊也要出發了。”

由於白起臥病,秦昭王遂任命王陵為大將,揮師進攻趙國。

果然不出白起所料,王陵的軍隊在邯鄲城下遭遇到趙國人頑強的抵抗,進攻屢屢受挫。秦昭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看來王陵水平不行,還是得讓白起上陣,便差人把委任狀送到白起府中。

白起本是性格高傲之人,你秦王不聽我的勸告,自作主張,現在打不贏要讓我擦屁股,沒門!他假稱大病未愈,不肯受命。

白起不肯去,秦昭王沒辦法,派丞相范雎前往傳話。若是派別人去,白起或許還會回心轉意,偏偏是派與他有隙的范雎,這事便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范雎到了白起家中,先是吹捧他一通,歷數白起在伊闕、鄢郢、長平諸役中的偉大表現,最後說:“您以前以寡擊眾,有如神助,何況現在伐趙是以強擊弱,以眾擊寡。”

出乎范雎意料的是,白起仍不肯奉命前往。

白起對范雎說,秦國已經失去滅趙的最佳時機,此時趙國內部團結,“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眾,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體以下死士。”他還指出,趙國以弱擊強,必定會以堅壁清野的戰術對付秦軍,倘若陷入持久戰,東方諸侯國必定會出兵援救趙國,秦國定然無功而返。

應該說,白起確有獨到的戰略眼光。

不過,他之所以不願奉命前去,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對范雎不滿。倘若不是范雎從中破壞,他早在一年前就滅了趙國。一年前攻邯鄲,如風捲殘雲,勢必手到擒來;一年後的今天,形勢已全然不同,王陵的部隊在前線久戰無功,范雎要讓他出來擦屁股,門都沒有!

范雎對白起一直有很強的防備心,怕他搶走自己的相位。如今白起既不願前往,正好以此為口實,在秦昭王那兒添油加醋一番。秦昭王聽了十分不悅,冷冷地說:“沒有白起,難道我就滅不了趙國麼?”

秦國能征善戰的大將多了去了,不差白起一人。他任命王齕為主帥,取代王陵。


王齕包圍邯鄲九個月,仍無法越雷池一步,他與前任一樣,無計可施。

聽聞王齕的窘狀,白起發了一聲冷笑:“當初不聽我的建議,現在如何呢?”

這句話,傳到秦昭王耳中,他勃然大怒,氣沖沖地跑到白起家中。白起假裝生病臥床不起,秦王惡狠狠地放話說:“你即便有病,也要為寡人出戰。若立了功,寡人重賞你;若是不去,寡人跟你沒完。”

哪曾想到這個白起不是吃素的,竟然敢頂撞秦王,他說:“臣明知去了即便沒功勞,也不會受懲罰;若是不去,無罪也可能獲誅。但是請大王聽我的建議,放棄攻打趙國。臣寧可伏誅受死,也不願成為蒙受恥辱的敗軍之將。”

所謂榮譽高於生命,白起寧可抗命不從。

秦王聽罷怒火攻心,他一言不發,拂袖而去。幾天後,最後通牒下達,要麼擔總司令,要麼滾蛋。白起仍拒絕奉命。秦昭王二話沒說,把白起連降十八級,貶為普通一兵,發配陰密,緩期執行。

由於白起始終不願奉命,秦軍在邯鄲城下遭到空前失敗,秦昭王更是把怨氣發洩在他身上,遂執行發配令,把白起逐出咸陽。

與白起有隙的范雎乘機落井下石,誣陷說:白起被貶,心有怨言。秦王大怒,他本來對白起抗命便十分惱怒,聽說這傢伙竟還敢發牢騷,遂心生殺意。白起剛剛出了咸陽十里,到了一個名為杜郵的地方。秦王的使者很快抵達,帶來一把劍。

看到這把劍,白起明白了,賜劍就是賜死,秦王是要逼他自裁。儘管他為秦國立下的軍功,沒有人可以超過。即便如此,他還是難免一死。原因很簡單,他再無利用價值了。


君山話史


剛打完長平之戰那會兒,白起其實是堅決要去打趙國國都邯鄲的,白起兵分兩路直接殺向了邯鄲,但這時候秦昭襄王聽了范雎的建議撤退,白起這才不情不願的撤了,從此對范雎非常憎恨。



第二年趙國沒有履行他們的割地賠償,秦昭襄王大怒,這才發兵攻打邯鄲。當秦昭襄王派白起領兵出征時,白起稱病不去。 大家都以為白起這次稱病不去,是為了表示之前退兵的不滿和賭氣,這只是表面看起來是這樣的,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意思。



當年長平之戰,秦國把全國所有15歲以上可以用的士兵都派去給白起打這一仗,結果白起不負眾望還是贏了,接下來他要打邯鄲的時候,這時候情況就比較微妙了。 白起手上握著的是秦國所有的戰力,那時候肯定能一鼓作氣拿下邯鄲,拿下邯鄲後白起也有了地盤,加上手上的兵權,那麼白起會不會自立為王?就算他沒這個想法,秦王肯定也不放心,所以才叫他撤退。

白起回去後交還軍隊,再加上他已經知道秦王對他有所猜忌和防備,所以他就稱病不出了(或許他真有點小病,不過這只是一個藉口)。

邯鄲之戰中,秦王一開始也沒打算叫白起,只是派王陵去攻打,但打了一年沒攻下,支援了10萬人還是沒打下,秦王這才叫白起上。白起這時候病雖然好了,但是他卻說現在趙國是攻不下的,趙國人誓死抵抗再加上其他國家來幫忙,秦國必敗,所以白起堅持不出。



白起其實知道,這次去無論輸贏自己都得死。 輸了的話,就算沒有被憤怒的趙國人殺死,逃回來也會被秦王藉口軍法殺了。贏了的話,同樣會被秦王功高震主給殺了。所以,去了無論怎樣都是死,不如不去還有一絲生機,但最後還是被秦王給殺掉了,他在死之前也看開了,自己坑殺了這麼多趙國士兵,也算罪有應得吧!


博古論今天


長平之戰後秦趙雙方疆域對峙如圖,上黨在手後,天時地利人和都佔盡的情況下,秦昭襄王罷兵而還,錯過了滅趙最佳時機。白起這等博弈高手對勝點嗅覺非常敏銳,如錯過則再不會輕易舉兵再來,他會等待一個更恰當的機會,但贏稷偏偏選擇在這個趙國上下辦完喪事,眼睛裡藏著血海深仇,牙縫裡透出殺氣的趙國動手,作為明辨事理的白將軍肯定是寧死不從,因為一旦失敗,秦國在長平之戰的紅利甚至是老爸贏駟積攢下來的本都得賠光。

時間回到贏稷幼年時,趙武靈王武力護送其母子返回秦國,路上可以看到,這趙國跟秦國都是尚武的國家,趙國南胡北漢民風非常彪悍,你既然給了他喘息的機會,就不要貿然下手,堅強的堡壘應該從內部瓦解,白起非常堅信這點,因為長平之戰也是因趙國內部信任不足,使用反間計導致對方臨陣換帥,秦傾舉國之力最終慘勝。現趙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秦沒有穩操勝券的把握,另外其他五國也不會袖手旁觀,受秦荼毒最深的韓魏楚出手概率是非常高了,齊燕即便不幫忙也不會添亂,人心歸向在趙一方,請諒解白老不出徵的苦衷。果不如其然,趙這一戰把失去的都拿了回來,韓魏也如此。



七師兄2


不要太過分臆想了,白起不過是賭氣吧了!!

他是個純粹的軍人,長平之戰後


想一鼓作氣滅掉趙國,掃平天下,這不緊是每個軍人的無上榮耀,更是每個軍人的最高理想,像白起這樣的軍人已經不再需要什麼封償了,他們更多的是在為理想而戰鬥,這樣一個理想竟然被範睢給破壞了,你說對於一個流血流汗的軍人在最高理想近在咫尺時被人活生生的打斷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對其他想建功立事的軍人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也是後來邯鄲之戰慘敗的重要原因!!!!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前言:白起秦時名將,有著“人屠”與“戰神”之名。在與趙一戰中坑殺降卒四十萬,讓諸侯列國頗為忌憚他的存在,他也憑藉多次出色的戰功獲封武安君,可是在長平之戰後,白起開始走了下坡路,寧死不帶兵攻打趙國,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隱情?

長平之戰-----白撿便宜付出代價的趙國

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將白起攻打韓國,韓國國君便想將上黨地區劃歸秦國,以此向秦國示弱,換得國家的安寧,而上黨的郡守馮亭想拉攏趙國,割讓城池給趙國能換得同盟的可能,而直接劃給秦國無疑是亡國奴般的存在。這樣的好事,對於趙國的國君而言是天上掉餡餅,在君臣多次分析後果斷吃了這塊肥肉,但是他們的噩夢也開始了,秦國派出王齕大將攻打上黨,目標顯然不是一個上黨能滿足秦軍的胃口,他們的目標是整個趙國。就這樣,趙國還沒有來得及享受上黨所帶來的的回報,便要先付出高昂的代價,那就是與秦軍對峙後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白起的目標遠不止這一場戰役

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武安君禽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圍邯鄲乎?”曰:“然。”

這是在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白起與秦國其他將軍想分幾路攻打趙國,目標就是直取趙國的都城邯鄲,這對於久經征戰的白起而言,絕對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因為趙國的實力不俗,而且有李牧,廉頗,趙奢(趙括的他爹),樂毅四人。把趙國滅掉丟得先打敗這幾人,在長平之戰的餘熱尚存之時,一舉拿下都城雖然有斬敵一萬自損八千的風險,但是其成功率還是有的,因為在離間之計奏效後,廉頗已經失去其信任,而換上趙括為帥,可見趙王對於人才的任用還是有很大問題,這才是絕佳的機會。

長平之戰後的休整已經錯失良機

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在白起準備一舉拿下趙國後,卻遭到了秦朝上層的拒絕。不僅如此,時任秦相的範睢還主動幫趙當說客,秦王居然同意罷兵,在收到韓國割讓的垣雍,趙國割讓的六城之後達成和解協定,這對於白起而言可不僅僅是背後使絆子那麼簡單,這就等於告訴他,你白起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被人一張嘴皮子全盤否定,因為人家靠著談判桌的你來我往就能迅速達成和平協議,馬革裹屍的將軍除了血灑疆場外,還有什麼值得肯定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將白起與丞相範睢算是結下私怨了。

定下協定後就真的萬事大吉了?顯然不是!在同年的九月,秦國還是派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此時的白起有病在身,自然未能成行,白起就此事也上奏秦王直接點明時機已經錯失,而且結果長平之戰,秦自己的底子也是比較單薄,萬一聯合諸國一併討伐,其結果必然堪憂,秦王是怎麼做的呢?照樣派兵攻打,結果自然如白起所言,在秦王改派他出戰之時,白起以生病為由拒絕,這樣的情況下白起顯然是得罪了秦王,在隨後的外派工作之時,白起被秦王徹底放棄,在驅趕白起之時更是以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下達了自裁的王命,一代戰神就此隕落。

總結:白起的赫赫戰功與朝廷爵祿顯然是一刀一槍打來的,但是在長平之戰後開始走下坡路,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短時間的和平協定,導致其意見被忽視,加上不合時宜的“譏諷”之言,惹得朝廷內想打壓他的人不再限於丞相範睢一人,更有秦昭襄王本人。白起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也是蠻悲涼的。


相關史料: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農夫說歷史


在長平之戰後,白起之所以寧死不願聽從秦昭襄王的命令,倒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是因為因為秦昭襄王沒有聽從白起的建議在長平之戰後趁勢進攻趙國而鬧彆扭,白起不會這麼淺薄。白起之所以抗命不從,主要是基於軍事方面的判斷,即為君者不可怒而興兵和發動戰爭要講究時機。白起認為,在趙國沒有信守承諾割讓六城給秦國後,雖然秦國有充足的理由出兵懲罰趙國背約,但是,此時秦國出兵勝算不大,因為趙國可以得到其他諸侯國的支援,出兵沒有意義。白起是從軍事角度看待伐趙這個問題,而秦昭襄王則是從政治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在國君為上的秦國,在秦昭王看來,即使是白起這樣國之棟樑,也要講政治講大局服從國君的命令,不然就是抗命不從,挑戰國君的權威,這有可能逼迫國君為維護自己的尊嚴痛下殺手。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擅長大兵團作戰,戰績輝煌,在長平之戰結束後,他提出的趁勝追擊的計策沒有得到秦王的同意,錯失良機。時隔一年之後,秦王再次提出攻趙,白起提出異議,認為現在攻趙時機已失,“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史記·白起列傳》),給秦昭王潑了冷水,引得秦昭王不爽,在王陵圍攻邯鄲久攻不下之際,白起又拒絕秦昭王起復的命令,還在這時候說嘲諷秦王出兵的話,“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此話令秦王非常惱怒。此時,範睢見白起失寵,便乘機從中挑撥。最終,秦昭王將白起貶謫為普通士卒,命其到陰密。不過,由於白起年邁生病,未能成行。



看到秦昭王對白起大為不滿後,以范雎為首的文臣進言認為,“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這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使得秦昭王下決心以鎮秦劍賜死白起。


滄海拾遺錄


坦白說,白起在長平之戰後,不是不願意攻打趙國。當時的白起其實是準備一鼓作氣,直搗邯鄲滅趙的。是秦國的範睢上書昭襄王,說軍隊死傷慘重,軍心士氣都很疲憊,需要休整一段時間,再攻打邯鄲。昭襄王也覺得趙國陣亡四十五萬,國內已經沒有成年男子了。秦軍休息一年半載再打不遲。於是,秦軍並沒有趁著長平之戰的勝利而乘勝追擊。反而是駐軍不前。白起也力爭攻趙機會,但由於範睢作梗。昭襄王始終沒有允准白起的提議。並讓白起交出兵權,回國修養。白起回去後,掌管長平秦軍的並不是將軍王紇(白起之前統領長平之軍的主將。是王紇在白起之前跟廉頗對峙了兩年時間),而是範睢的心腹。而這次所謂的休整,只不過是範睢排除異己的手段。因為白起跟範睢的對頭嬴候關係很鐵。範睢舉薦的這個草包的名字我記不住,也不值得我記住。這個姓鄭的草包率軍到達邯鄲後。恰逢其他幾國的援軍也到了。昭襄王趕忙派人警告其他國家的援軍,讓他們少管閒事。所以,魏國等國的軍隊都不敢動。這才有了舉國聞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這個姓鄭的蠢貨打不贏了,範睢又攢動昭襄王,讓白起去幫姓鄭的擦屁股。白起又不是傻瓜,自然不會上當。於是,秦軍大敗,主將投降。昭襄王此時也悔之莫及。於是,範睢被暗殺。秦國滅趙的計劃全盤覆滅。


風雨中的梅雲


長平一戰後,趙軍損失四十五萬之巨,可謂是直接傷了元氣,但是也不是說趙國從此就再無反擊之力了,畢竟以趙國三百餘萬人口,加上燕趙之地多豪傑,民風彪悍,修養生息一段時間,即便不能恢復如初,但是自保有餘,這也是為什麼在長平之戰後白起一開始,主動請求進攻邯鄲,被拒絕後便再也不準備繼續進攻趙國的原因之一了,那麼為什麼長平之戰白起都能打,面對元氣大傷後的趙國,即便失去了最佳戰機,也不至於寧死也不接受君命啊,那到底還有什麼原因導致白起的抗命呢?

白起劇照

首先第一點,趙國尚有餘力,即便說長平一戰四十五萬精銳盡喪,但是秦軍也是傷亡慘重,如果當時趁著趙國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強行進攻趙國邯鄲,由於趙國內部空虛,幾乎就可以長驅直入的,攻下邯鄲,擄掠趙國王室貴族,即便不能就此滅亡趙國,也可以最大化的打擊到趙國,使得趙國就此混亂下去,但是最後秦國決定放過趙國,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畢竟趙國北方還有抵禦匈奴的精銳,各地駐軍也還有不少,雖無力出征,但是主場自保有餘,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秦趙的邯鄲之戰,久攻不下的原因所在了。

另外,白起之所以不接受攻趙,還因為是他下令誅殺四十萬俘虜,他知道他的這種做法使得趙國百姓對他是恨之入骨,如果他再次領兵攻趙,面對趙國的哀兵,他很難再有什麼大的戰果,即便有大的戰果,也會使得秦軍再一次的傷亡慘重,而且還會有其餘諸侯國在虎視眈眈,一旦秦軍乏力,面對的就不止一個趙國了,所以白起知道,這是一場艱難的戰役,而且很難成功,畢竟各諸侯允許秦國打敗趙國,但是肯定不會眼睜睜的看著秦國滅亡趙國的,而如果不能滅亡趙國,那麼此戰打下去就沒有什麼意義,除了徒耗軍力。

當然,秦王的不信任,以及白起心中的不滿,也可能佔據了一小部分的原因,畢竟白起為秦國效力了一輩子,秦王卻聽信自己對頭的話,對白起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不滿還是有的,當然這只是個人的一點小小猜測罷了。

所以說,白起拒不接受對趙作戰,主要還是因為他自己覺得自己不適合作為主帥對趙作戰,會加大趙軍的反抗力度,和仇恨度,另外此刻的對趙作戰也不是一個好的時機,畢竟這時候的趙國不像長平之戰時候的趙國,被其餘五國完全孤立,此刻秦軍提防的還有其餘諸國,面對的還有其餘諸國的軍隊,而後來的秦國攻趙失敗,也正好證明了白起是對的。


歷史微探索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因為上黨郡之爭引發了長平之戰。歷經三年,秦將白起擊敗趙將趙括,為秦國取得了最終勝利。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主張繼續對趙用兵,一鼓作氣消滅趙國,可惜秦昭襄王沒有同意。一年以後,當秦昭襄王打算再次伐趙並任白起為將時,白起以患病為藉口,三次不受王命。這種做法惹怒了秦昭襄王,白起最後只能奉命自殺。那麼為什麼白起寧死也不領命攻趙呢?大概有三種可能。

時機不對,難以取勝


長平一戰,趙國精銳部隊損傷殆盡,國內經濟也接近崩潰邊緣。趙孝成王為了挽回敗局,一方面休養生息,提高生產力;一方面整頓軍隊,激勵子民;一方面聯合諸侯,形成抗秦聯盟。此時的趙國,雖然國勢衰微,但是生命力依然頑強,不可小覷。

白起在接到秦昭襄王伐趙的命令時已經對當前局勢進行了分析。秦軍雖勇,可是趙軍士氣高昂,此時長途遠征根本沒有便宜可佔,所以堅決不受王命。

受制於範睢,心有怨氣


秦國取得長平之戰勝利後,趙國人心惶惶,毫無戰鬥力。白起認為此時是利用勝利的餘威一舉消滅趙國的最佳時機,可是範睢害怕白起再次立功,將來位居自己之上,所以慫恿秦昭襄王撤兵,以至於功虧於潰。

時隔一年,秦昭襄王再次對趙用兵。第一次以王陵為將,被趙軍打的一敗塗地。第二次以王齕為將,鄭安平為副將進行支援,結果又被趙、魏、楚聯軍打的滿地找牙。王陵和鄭安平都是範睢舉薦的人,秦昭襄王吃了敗仗才來啟用白起,白起當然不甘心為他們收拾殘局。

殺人太多,不敢面對


長平之戰後期,趙括誤入秦軍的包圍圈,突圍的時候中箭而死,四十萬趙軍因此投降。面對四十萬的降軍,白起再三考慮,決定一次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於是利用誆騙的方法,一夜之間把他們全部坑殺了。

秦昭襄王賜劍時,白起仰天長嘯,說自己殺人太多,早就該死了。由此可見,白起的內心也是很脆弱的,也有負罪感。事實上,以白起的能力,再次遠征趙國也未必會敗,只不過是不願意再面對趙國的臣民罷了。

白起戰無不勝,被稱作“戰神”,但也同樣具有血肉之軀,也會傷心難過。或許,這才是他真正的魅力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