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書上統一中國的是秦而不是夏商周?

氣球是方的


歷史書上說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不知道題主說的是哪本歷史書。

這個說法也沒錯。

秦始皇確實“統一”了中國——橫掃寰宇,剪滅六國,前後用了10年時間。“統一”這個動賓詞組,在這裡是動詞詞性,作謂語。

而且,相信不論哪本歷史書,都不會說秦帝國是中國的第一個“統一”的國家。這裡的“統一”,就是形容詞作定語了。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曾經有過幾部“中國史”,例如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和夏曾佑《中國古代史》,都是把“秦”作為中國信史的開端來講述的。於是,這兩部書中,就不僅說秦始皇統一中國,而且說是第一次統一中國了。

這兩部書,上世紀五十年代,分別由中華書局和三聯書店再版。現在,在二手書市場仍可買到,或者在稍具規模的圖書館可以借到。

美國人類學家塞維斯,提出過一個理論。他認為,人類從一盤散沙聚合成國家,經歷了四個階段,即“遊團—部落—酋邦—國家”。這個學說在國際上影響很大。

中國的考古界巨擘蘇秉琦先生,根據中國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再到形成早期文明的海量考古成果,提出,中國的國家起源,是從“古國—方國—帝國”的三部曲。他認為,夏商周三代以前是古國;三代是方國;秦漢以後是帝國。

國外相當一部分學者,贊同蘇先生的這種劃分。當然,大家也都同意,現在尚無夏朝的更多確鑿“信息”。

國內不少的學者,也贊成這一觀點,但有些人,以“王國”來稱謂三代。

夏,只有歷史文獻的記載,而無確實的考古證據支持,可以暫且不說。

殷商,肯定是統一國家了,這有充足的考古成果支撐,包括數量相當可觀的甲骨文字。

商代史學者,已經將政治地理學引入了對殷商的研究。研究的成果,一是,確定了商代的政治地理結構。下圖是晚商時期的政治地理結構圖——

二是,基本確定了商朝鼎盛時期,即中商時期的“商文化邊界”。學者們沒有使用“國界”這樣的詞彙,因為,商代的時候,不論商王朝和下屬方國,很難說已經有了“國界”概念——這個概念在國際上也是近現代才形成的;另外,隨著商王朝內部和外部的變化,這個“文化邊界”亦變動不拘。

商中期,這樣的“商文化邊界”,東到泰沂山脈;西暨關中岐山、扶風;北抵後來的長城;南逾長江。

但總體來說,史籍中記載的夏,包括足以證實的商,體量都讓太小了,儘管這是和後來的周、秦相比。

世界上還有一個很著名的學者,叫湯因比。他非常看重文明的“大一統”。他說,有兩種“大一統”,一個是宗教,一個是國家。

他這個所謂國家的“大一統”,實際上說的就是統一的國家了。

按照這樣的觀點,西周,肯定是非常典型的“大一統”國家,不論是方國、王國。

西周,疆域在中國歷史上從沒有過的廣大;在政權統轄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政治制度上,形成了一整套嚴密的宗法體系和表現於之外的分封辦法。

概括地說,西周,是一個靠血緣關係維繫的統一奴隸制國家。

西周,有沒有經歷過武力統一的過程呢?其實也經歷了。

武王滅商就是武力統一過程。武王去世不久,爆發了“三監之亂”,周公領兵鎮壓了暴亂,藉機又橫掃了十幾個不很聽話的諸侯國,那也是血流成河的。

雖然西周的疆土還不算很大,但比起夏商,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大了太多。

秦皇統一,就不說了,無非更是血雨腥風,屍橫遍野。

如果現在的哪本歷史書,說秦始皇第一次統一了中國,那隻能說表述得不夠準確了。


一老沈一


北山

陟彼北山,言採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飛揚46644226


簡單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夏商周只是部落聯盟,算不上完整統一的國家。

夏代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而朝代和國家是兩碼事,朝代是一個時間概念,國家是一個文化地理概念。夏代確實存在,二里頭文化就是夏代存在的明證,而夏朝由於缺乏足夠的考古及文獻資料,所以學術界對於是否有夏朝存在爭議很大。即是夏朝存在,也算不上大一統的國家,因為它的勢力範圍侷限於河南偃師、登封那一小塊地方,與夏朝同時存在的,還有一萬多個小部落,也就是小諸侯國,夏朝對他們只是維繫關係,談不上徹底征服,也就談不上統一國家。

殷商和周朝的國家性質也是如此,中央集權遠沒有後世那麼強大,對於小諸侯國的征服也不徹底,只是勉強維繫一種平衡關係,諸侯國擁有高度自治權,可以與殷商及周王朝分庭抗禮。在商代,存在諸侯國上千個,在西周初年,武王伐紂,聯合的諸侯國還有800個,到了西周末年,春秋時代,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還有數百個,春秋戰國打了500多年,最後剩下戰國七雄,周王朝最後亡於秦國,談不上國家大一統。最終還是秦國滅六國,統一了國家。

2、秦國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

秦國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產生了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文化風俗、統一工程建設標準、修建官道。行政體系上建立郡縣制,並且一直沿用至今,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為後世數千年奠定了文化、制度基礎,一直到今天,我們國家的社會文化和行政制度模式,都沒有脫離秦朝奠定的框架,要說秦始皇偉大,是一代雄主,沒有什麼疑問,要說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更沒有疑問。夏商周三代,根本沒法與秦朝比。


科普集結號


道理很簡單,凡事都是與當時的環境匹配的。

夏無定論,不說夏。

史料記載,殷商的環境,農業社會初期,殷商一家獨大,其他方國多數還處於漁獵社會或者轉化中。

如同當今世界,看城市化比率就知道,處於非農社會初期,西方先手便宜,中國印度等在逐漸向全面的非農社會轉化。

這個客觀環境下,普遍的生存方式都不同,何談統一。故,有個象徵性的聯合國是匹配的。當時的實際老大是殷商,如今日之美國。

進一步發展,周邊方國普遍農業化了,就有了真正聯合國的需求,周朝就應運而生了,周是家長,解決國際關係問題,各諸侯各自為政。

如非農社會之當今,若中印等人口大國普遍城市化率普遍超85%,說明世界普遍進去非農社會。那時候,才會出現周朝那樣的家長諸侯制。

進一步發展,各諸侯在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趨同,才有了真正大一統的需求,秦則應運而生。秦都略有超前,所以退後半步,漢才是真正大一統,此乃天理,天理就是客觀上匹配的客觀規律。

如此,世界大一統還早著呢,兩百年後,能如周就不錯了。


老慢


很簡單,夏商周與其說是王朝,不如說是奴隸社會下的股份公司,各部落聯盟體,而這時期的帝王就是董事長和盟主身份,各董事、股東和聯盟成員們各行其是、各自發展,而非大一統。而這幾個時期主要還是集中在黃河及長江流域之間。看看下面的歷史地圖就是知道了。

而到了秦朝,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在前221年稱帝,史稱“秦始皇”。並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之後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的格局,也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個人的夜晚n思索


(不算南極洲.澳洲.北冰洋,共五洲)

不能用統一中國述,史書僅述統一個諸候國,此六國僅中國的一部分,不是整體的全中華的中國。

古文不可竄字的,史書僅寫六國,漢寫中國,莫弄混了。

周朝封大小諸候國近萬家,用現在詞述凡獨立分氏族的分支都是一國,即凡酋長職銜的人群都是用國稱的。相當於現在的村單位,即有村長的村就是一個封國。

這是包括周朝在內的以前的國家概念,即一邦人圍起來的佔地獨立人群為國。國字的繁體字是口內有一個或字,或古意是邦的通假互用字。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同文字.同度量衡的斤尺規定.車兩輪間的距離標準,由此六國共同應用標準,與其它無關。

夏朝把沒來幫治水的人群排除“我們人群”之外,從而地盤縮小到僅中州處,其它入州都不再被認為是“我們的人”了。

商朝又縮小到西由陝西至海,北由山西.河北.山東以南,南在湖南的東西線上以北。

周朝擴大點達東北三省及朝鮮,南至海。但西仍由陝西的南北線上以東處。

春秋時期又縮回成商朝形式。

而,蒙古族記憶著黃帝入中塬前的,黃種人種的整體居地形式,所以黃帝不寫成皇帝,寫成全黃種人的黃字。

統一六國,別再說解成統一中國了。

中國概念由五洲的中洲簡稱形成,五洲是:

.....................歐洲

..北美洲......亞洲.....南美洲

...................非洲

其本型呈:

....................後

.........右......中.......左

..................前

從而,後國.右國.中國.左國.前國。

可見,中國是啥國了。

此,國式由:

此圖幾萬年了,只不過不述中,從而僅四象,中隱其內的,即四象護著中的。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夏商周時期,中國的版圖還沒有固定的疆域,許多地方還沒有納入國家的統一管理,如;東北,西北,西南大部分地區。都是屬於被當時的政權稱之為蠻夷的地區,只有到了秦朝,才真正的在這些地區行使了統治和管轄權,所以秦朝是中國大一統建立的開始。

從秦開始,建立封建君主專制國家,並且秦是實現了真正的統一(中央集權)在制度上,文化上實現了統一。秦開創了一個新世紀並且影響中國2000年。

秦朝~第一次實現軍銜制,進行了中央集權,而前面的幾代都是諸侯,擁有自己的軍隊,政治,經濟,文化,所以他們不能算統一


旅行中國


我覺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給出統一的定義。

教科書中的統一,應該是指大一統。那麼大一統的定義是什麼呢?或者說有哪些特徵?

個人認為大一統至少有以下的特徵:

1、行政系統從上到下,明確而有效率,即所謂的郡縣制。商周時期的分封制,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是否執行,是看諸侯的個人意見,更別說在諸侯管轄範圍內的有效問題。簡單說,郡縣制是直接的行政管理,封建制是授權式行政管理。

2、管轄疆域不能過小。從這點上來看,西周因其疆域不小,加上因為西周強大其他諸侯不得不聽從西周周天子的指揮,是符合這點的。中晚期的商朝也符合。

3、有一個單一而強悍的主流文化系統。商朝時,雖然商朝文化很強大,也讓周邊部族,如周國等都學習,但周和西戎的部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即以商為代表的東夷文化和周國為代表的西戎文化並存。周朝時,雖然在政權上滅了商朝,但西周時不得不分封宋國、衛國兩個具有東夷文化的諸侯,連作為勝利的呂尚所建立的齊國,由於處於 東夷文化地域中,也不得不接受和融入東夷文化,即史記魯世家中所記載的呂尚回答“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因此,在周朝,不屬於周文化的諸侯有:宋、衛、齊、陳、楚、杞、吳、越等八個諸侯。尤其是宋國,在周平王東遷洛陽後,將商國祭祀禮儀加入到周禮中,並在詩經中留下商頌。西周時期,西戎文化是主流,東夷文化為次,但自周平王東遷、周國力衰落,東夷文化開始上升為主流,以西戎文化為基礎的周禮受到衝擊,這就是春秋禮儀紛亂是原因。

到了戰國時,齊國之所以能夠最先富強起來,就在於它的東夷文化基因。秦國則是融合了西戎文化和東夷文化,形成了以西戎文化為主、東夷文化為輔的秦文明。

4、統一的文字、車軌、制度量等,統一的交通網絡


歷史哨聲


歷史書記載,常因為書寫歷史的人忽略了他認為當時人們都明白的事情或道理,等朝代一過,後人只循字面功夫,不知道歷史不記上來的重要東西了。

如有明顯的矛盾顯示於史情記載裡,就要科學求證。夏,商,周奴隸體系時期,如此盛榮遼闊,史書為何竟不以湯德周武為統一之始?必然有當時忽略不記入的地方。深思,惟有部落發展脈絡是因由。

秦始皇族群部落,於夏,商,周廣袤疆域內,只是其中之一。到東周諸侯爭霸,多部落即分散隱退外圍乃至入大山建國。秦始皇族群部落仍聚中原,作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爭。秦統一六國,是原分部落混戰重又歸一處,稱統一中國(民族原部落群)。

史官記史時,認為都明白這內在原因。史官離世不久。人們怎麼知道此不明言的潛在因素?

歷史學家若有鐵證證明另外有因,則權當我博網友一笑。


蓋世神算


夏商周三代雖然是統一的政權,但是它們不是全國性的統一,而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附近的強大政權,秦朝是全國範圍的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