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該如何立足?

如今已然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其作為工業革命4.0版本代表之一,向我們發出了明確的信號,即我們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時代。《後工業社會的來臨》早在30年前已經指出當時剛剛在美國露出萌芽的“服務業即將取代製造業”以及“對知識的彙編整理正消解資本所有權的社會影響”兩大趨勢是“後工業社會”即將到來的前兆。

作者丹尼爾·貝爾的《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大趨勢》並稱“未來學三大經典”,其曾供職於《財富》雜誌,是二戰之後代表美國思想界主流的紐約文人圈的傑出人物,先後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及哈佛大學。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該如何立足?

哈佛大學在貝爾身後的訃告中稱之為“哈佛之榮耀、社會學的圖騰以及20世紀美國最出色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英國《經濟學人》則撰文紀念稱,貝爾作為偉大的社會學家對資本主義研究貢獻巨大,成就堪與熊彼特、凱恩斯比肩。貝爾的三大代表作《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未來三部曲”。

何謂後工業社會?作者認為應該包含有五大內容,分別是:(1)在經濟上,由製造業經濟轉向服務性經濟;(2)在職業上,專業與科技人員取代企業主而居於社會的主導地位;(3)在中軸原理上,理論知識居於中心,是社會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4)在未來方向上,技術發展是有計劃、有節制的。重視技術鑑定;(5)在制定決策上,依靠新的“智能技術”。

看完這五大內容是不是覺得這怎麼會是後工業社會,這明明是現在的社會狀態。有這種感覺是對的,因為這個概念是作者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已經提出了。意味著,現在我們的社會正按照作者的預言進行發展,在那個第三次革命工業發端的時代,作者已經開始預測社會發展的狀態了。

現在來看,作者預言顯然已經基本成真,而且還在向前不斷髮展。對於芸芸眾生而言,不需要考慮後工業社會發展機理怎樣運作,也不用去深思是哪種理論指導社會發展,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在後工業社會,尤其是“智能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我們該如何生存?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該如何立足?

作者已經給出了答案——即“後工業社會使得高等教育——人力資本——成為社會地位和與權力的基礎。”技術社會已經形成,生產力的決定因素不在是勞動力而是轉向了科技,那掌握科技的主要方式即教育將是基礎。我國自古有讀書的傳統,如果這個讀書的目的是讓你能更好的生存,那麼現在可以把“更好”二字去掉了。

因為從事基本的體力勞動將在不久的未來被機器人所取代,在那時候工人運動將很難實現,因為你對抗的不是人,而是機器。資本主義社會早期的“盧德運動”將不會發生,科技已經與你共生。這就隱含了工人階級未來的問題,經濟學家馬歇爾說“問題不在於所有人最終是否獲得平等——他們必然不能做到這一點——而在於進步是否會穩定持續,即使這個過程較為緩慢,直至至少從職業上看每一個人都成為紳士。”馬歇爾對此充滿信息。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該如何立足?

歷史趨勢不可逆,所以在後工業社會立足的方式,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讀書,掌握知識——最好是數學知識。信息時代將越來越倚重數學。不過也不用擔心數學不好就會被淘汰,按照聖西門的分工,以數學為代表的理工科將是機動能力型,還有理性型,這類人可以進行法律研究,另一類就是情感型,這類人可以從事藝術、文史類工作。

對於一部分人而言,教育確實不適合他,那麼這類人需要考慮的不是我的工作會不會被機器人取代,如果從這一方面思考,結局必然是你所從事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

你需要考慮的是我該怎麼做機器人才不能取代我。比如低端服務業,這是最容易被未來機器人所取代的,像我身邊食堂打飯的阿姨,快遞小哥我讀碩士的學校打飯的工作已經換成了機器人,削麵也是機器人,現在的學校收拾餐盤也被機器取代,快遞小哥也會被機器人所代替,那麼他們該如何保住自己的工作。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該如何立足?

我覺得就是要體現出人情。比如快遞,小哥每次都面無表情讓我們報號,然後在櫥櫃找我們的商品。這樣的話,你被機器取代很正常的,你把自己設定成了機器,那麼換成機器可能比你服務態度更加好,更加有效率。所以一定要體現出自己人的屬性,那麼這個屬性是機器如何也取代不了的。

機器或者機器人將會如手機一般逐步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一歷史潮流我們沒有辦法抵抗,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遠離自然,遠離人。在這樣的社會我們該如何立足,要麼讀書,要麼把自己的工作做到與機器人不一樣,體現出人文情懷。

因為正如作者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結論中所說,我也相信的是,最終我們人類依然會共同生活,面對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