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在無法抗衡文官集團時選擇了利用閹宦來制衡,為什麼清帝卻二患都沒有?

一隻講道理的兔子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了解到清朝與明朝的一些差別。

第一,清朝的官員有滿漢之分;第二,清朝皇室有包衣,不需要宦官。

首先來說第一條,這是清朝與明朝一個很大的區別。清朝是外族入主中原,清朝的政體有滿漢之分,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立。滿官的地位要高於漢官,皇帝可以利用滿官對漢官進行制約。而滿官與皇帝更為親近,所以皇帝只要管理好滿官就可以保證文官集團無法與其抗衡,這就不會出現所有官員都與皇帝對峙的局面,也就不會被文官所控制。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一些漢官的崛起,比如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等,情況才有所改變。

再來說第二條,清朝有個獨有的群體,就是包衣。包衣在滿語裡就是家奴的意思,他們雖然不是宦官,但是與宦官的作用極為相似,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清朝的很多內務府包衣都會被皇帝派去做官任職,比較有名的如康熙年間的曹寅,他就是曹雪芹的爺爺,曹寅從小就是康熙身邊的包衣,跟康熙一起長大,所以與康熙的關係非常好。

曹寅後來被康熙派去任江南織造一職,這個職位絕對是個美差,油水大,因為江南織造負責的是為皇室提供絲織品,併為皇家採購各種御用物品,所以曹寅家族當時非常興旺,在曹雪芹寫的《紅樓夢》中就可以看出曹家當時的興盛,康熙南巡的時候,就曾多次住在曹家。

明朝皇帝之所以任用宦官,就是因為他需要培養自己的心腹,然後讓這些心腹替自己辦事,賦予宦官權力,讓他們與文官集團對抗。但後來過於寵溺宦官,出現了宦官專權的局面。清朝皇帝因為有滿官對漢官進行制約這一天然優勢,就不需要專門培養宦官勢力了,況且明朝宦官專權的教訓,清朝皇帝也絕對會有所防範。清朝皇帝也需要培養自己的心腹,但他們有包衣這個特殊群體,也就不需要宦官了。

所以,清朝皇帝要培養心腹可以用包衣,與文官集團作鬥爭又有滿漢制約的優勢,那麼就不需要專門培養宦官去對抗文官集團了,明朝的二患問題就沒有在清朝出現。


文化歷史那些事


這個道理很簡單,清朝的時候中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根本就不會有任何人來干涉皇帝的政策,所以皇帝也不需要宦官。

在大明的時候,朝廷其實是很民主的,明朝設有內閣,內閣作為行政中樞,是有很大權力的,皇權也受到制約。

在永樂皇帝中後期,內閣的權力就不斷的擴大,在明宣宗的時候,全國的奏章都要先交給內閣整理,然後司禮監轉給皇帝,皇帝過目之後又送回內閣,內閣寫上處理意見,報給皇帝批准,之後再由司禮監轉給六部。到了成化年間,內閣的權力甚至可以和皇權對抗。

當年朱元璋藉著胡維庸的案子不設丞相,什麼事情都自己親自處理,但是他的後代皇帝可沒有這麼兢兢業業,他們得找人替自己幹活,那麼幹活的人的頭目就是內閣大學士,雖然他不叫丞相,其實和丞相也沒有什麼區別。最牛的是張居正,自己把持內閣,司禮監太監馮寶與他有過密的交情,皇帝的老孃太后對他言聽計從,簡直可以稱得上大明的首相。

內閣權力這麼大,又不能罷免不用,那麼皇帝就需要有一群人站在自己這邊,那離他最近的肯定就是太監了,當年朱元璋曾經嚴令禁止太監讀書認字,就是怕他們干政,但是明宣宗卻鼓勵太監學習,有人分析他就是希望利用太監製約文官集團。所以說有著很大權力的內閣始終是皇帝又要重用又不放心的角色,那就找一些人來制約你,這個任務就落在了太監身上。

所以在明朝如果皇帝不是足夠的英明神武,就會很容易被太監左右。

而大清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在大清朝,中國的封建專制達到了頂峰,文官沒有說話的地位 了,尤其是雍正皇帝搞了軍機處之後,文官集團被架空了,在我們的印象中,軍機大臣聽起來似乎名字很酷,但是他們到了皇宮裡面只能是跪在地上記錄聖旨,連坐在桌子前寫字的權力都沒有,可見當時皇帝把所有的權力都抓在自己手上,大臣沒有權力,皇帝自然也不用擔心他們,也犯不著給太監權力讓他們制約文官了。

這就是大明有宦官主導朝政而大清沒有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大明有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大清根本就沒有相權。


月輪皎皎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意思,因為明朝用閹宦來制衡文官集團,其實就是明朝皇權加強的產物。

按理說,明朝是不行該有閹宦之禍的,因為明初朱元璋給太監限制的非常死,太監就相當於皇宮裡的雜役而已。但是為什麼明朝會有閹宦之禍,其實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明朝皇權空前加強。自朱元璋廢除丞相之後,雖然皇權沒了相權掣肘,但是造成的惡果卻是皇權直接面對文官集團。

本來,加強皇權的玩法是歷史大勢,但是唐宋的玩法是通過分散相權來強化皇權,這還要點臉;明朝是直接廢除丞相,君主一人身兼丞相的職能。這就導致了兩個問題,一個是以朱元璋的素質無法應付繁雜的國政,二是皇權之前只要跟被分散的相權維持鬥而不破就可以了;朱元璋的玩法是皇權直面文官集團,導致皇權有些力不從心。

第二、朱元璋基本上把貴族集團清洗乾淨。自古政治講究平衡,而皇權和相權鬥而不破更多是依靠軍功貴族集團來制衡相權,同時也讓貴族集團制衡文官集團。

朱元璋憑藉明初四大案大肆清洗軍功貴族,導致軍功貴族集團衰落,除了當大財主之外基本上沒有太多的機會參與政治。這也造成了文官集團一家獨大的問題,如果君主是個廢物就會無法壓制文官集團。

第三、太監是君主的家奴,家奴維護主子天經地義。貴族集團完蛋了,丞相又沒了,而且皇權又不願意直接面對文官集團,總要想個法子來制衡文官集團,那咋辦?

太監既然是君主的家奴,那對於君主來說就是自己人,所以明朝皇帝把太監推向前臺,讓太監代替自己去和文官集團玩制衡。

這同時也造成了另外兩個問題:一是太監可以利用皇權來狐假虎威,作死壞事來是真就沒法用人的標準來衡量。二是皇權自此不受約束,可以為所欲為,這也是明朝奇葩皇帝比較多的原因。

而清朝之所以沒有宦官釀禍,其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八旗軍功貴族足夠牽制文官集團。清初以武立國,因此武官往往能被清朝皇帝高看一眼,而軍功集團大部分都集中在八旗當中,因此通過八旗軍功貴族足夠牽制文官集團,所以自然不需要閹宦這種刑餘之人。

第二、清朝皇帝自身也有道德約束。因為清朝皇帝是少數民族得原因,所以清帝特別害怕漢人打著民族得旗號造反。對此,清朝除了嚴厲鎮壓反清思想之外,還按照儒家對於明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即便是做不了利國利民的好事也不能做壞事,最起碼得在儒家的記錄當中留個好名聲。

比如,清朝的皇帝們基本都做到了勤政,這是儒家對君主的最基本要求。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嘉慶,嘉慶是個典型的守成君主,雖然當政的時候一事無成,但是也沒有什麼大錯,而且他的所有行為準則背後都是儒家思想和祖宗聖法的標準,也就是那時候常說的敬天法祖。

說到底,政治講究的就是制衡。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針對這個問題,此處也不長篇大論,簡單介紹一下他們的區別。

明清兩朝的性質不同,明是封建史上最後一個漢人政權;清是少數民族政權。他們的區別是政權的構建基礎不同,先講明朝,朱元璋建國主要依靠的異姓功臣,建國後他又大清洗了功臣,同時皇族子弟填補了功臣的空缺。無論是功臣或是皇族,他們擁有特權,影響力又非常大,明初文官集團也就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但是朱元璋去世後,藩王宗室開始凋落,朱棣以藩王之身成功上位,其他藩王被打擊更嚴重。也就是明朝的藩王宗親的影響又被嚴重削弱。此時的皇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像朱棣這種能力強,精力充沛的皇帝畢竟很罕見,此後的皇帝出於各種原因,他們需要一個幫手,功臣早就沒了,功臣的後代也是提不上場面,藩王宗親也不能依靠,更何況這群藩王長於婦人之手,也喪失了政治能力。皇帝身邊親近之人,除了宮女妃子,便是太監。所以明朝的太監才被抬上對抗文官集團的舞臺。

相反清就不一樣了,清的建立者為女真人,屬於少數民族。以少數人統治人數佔絕大優勢的漢人,除了要吸納部分漢人加入政權統治,女真人要齊心站在清政權的後面。所以清朝有個現象:無論是中央要職,還是地方大員,基本上都是由女真人把持,即使清朝滅亡前夕改革時,組建的內閣人數佔優勢仍是女真。

因此明朝才會出現奇特的宦官干政的事情。


夜讀歷史


業精於勤、荒於惰!

勤奮的皇帝什麼事都親力親為,自然不需要別人插手,自然自己就會自己擺平一切,所以在清朝祖上立了規矩,皇帝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頭腦想問題,哪有別人置喙的地方!

而明朝,朱元璋對內建立了一套養“朱”的模式,所以內部沒人敢搶食;對外砌了高牆,所以小馬賊不易翻越,無憂的日子裡,自然有時間去作木匠等,那麼問題就來了,假如天天作木匠,皇帝就變成井底之癩蛤蟆了,所以指鹿為馬的事就不奇怪了!這樣朝堂上極易出現群魔亂舞,為了不打擾自己的好心情,怎麼辦呢,反正祖上把路子已定自然也出不了多大格,那麼給他們分個群,互相打著玩,不很好嗎!他們也就沒精力打擾皇帝的好心情了,後人冠冕堂皇地冠以“民主”,其實那些皇帝都不知道這倆字咋寫!頂天別人把這倆字寫在一起,他會把這倆字和紅薯聯繫到一起!也不對,我們現在也只能是意會了,因為明朝時還沒見著那神物呢!

你看佛天天在笑呢。



F14560678


我是扎心君,我來嗶嗶幾點。

1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明朝用宦官和文官相制衡。明朝宦官可以讀書學習。負責掌印和硃批。文官內閣的奏摺送到太監處批閱,聖旨發出由掌印太監蓋章。所以,假如皇帝懶於政事,比如天啟皇帝,喜歡木工,魏忠賢專權。朱厚照喜歡豹房,劉瑾專權。

2清朝為了避免太監專權,採用很多方法。太監不準出紫禁城。原來許多事務歸內務府負責。使太監足不出京城,與外面木有什麼直接的聯繫。

3取消了太監特務機構東廠,西廠。清朝取消了以後,怎麼監督百官了,採用密摺制度 ,就是互相監督。這是一個非常腦洞大開的創新。對皇帝一人負責。互相可以打小報告,皇帝偏聽則暗,兼聽則明。給皇帝上密摺不是誰都可以的,密摺權是皇帝的恩賜和倚重。大臣們都以此為榮。當然還有其它制度配合,比如文武分治,以文制武,限於篇幅,不一一詳述了。

4清朝的皇帝相比明朝,比較勤政。萬曆和嘉靖都是幾十年不上朝。明朝更像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國體,內閣總理首輔做事,清朝像美國總統制國家,皇帝親力親為。明朝太監有空間做做手腳,比如魏公公經常在天啟皇帝做木工最開心的時候上奏,皇帝不耐煩,就說你去辦吧。

5明朝太監有時候一手遮天,但是,已經是依附於皇權的,皇帝還是有實權的,殺個大太監,就像捏死一隻螞蟻,比如劉瑾,魏忠賢被清算時,都無力反抗,和漢唐能夠廢立皇帝的大大的不同的。明朝的太監比唐朝差點,因為木有掌握軍隊,唐朝太監經常掌握御林軍神策軍。明朝太監手裡僅有東廠,或者錦衣衛。只是特務機構。

先進這麼多.,謝謝大家.



無能的扎心君


明朝為什麼會出現宦官勢力?本質原因還在於皇權需要一支聽命於自己的政治力量來抗衡文官集團。在明朝的帝王眼中,宦官是自己的家奴,屬於內臣,這和朝堂之上的外官(文武百官)性質是不同的。

所以當外官勢力(文官集團)影響到皇權決策時,君王需要宦官的力量來和外官勢力相抗衡。那為什麼明朝會出現文官集團膽敢和皇權爭鋒的情況呢?這就說明了一點,明朝走的還是宋朝那套皇權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治盛景,只不過相對宋而言,明朝較為專制。

那為什麼清王朝沒有出現文官集團和皇權爭鋒,沒有出現宦官勢力呢?這其實和清王朝的統治者有關!

清王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鞏固自己的統治,如何維護自己的特權!在這樣的情況下,正應了那句古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清王朝的統治者無法理解明代君主對文官的縱容,更無法理解明朝皇權在面對文官集團膨脹時所採取有條件的妥協,操縱天下的話語權居然可以被文官集團所支配。

所以,要保證本民族的絕對統治地位,清朝統治者是不可能嚮明朝那樣允許漢族文官勢力的壯大,更不會實現皇權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治盛景。這一點,從清王朝初期的一百餘年間為了鞏固統治,遏制思想的舉動就可以看出,文官勢力的膨脹是清朝統治者絕對不能容忍的。事實上,自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入關以來,漢族精英分子也嘗試著向新的統治謀求政治上的話語權。

然而,由順治4年(公元1647)的變記案,順治五年毛重倬坊刻制藝序案等,所引發的言論控制,實際上就已經宣告明朝寬鬆的言論自由開始一去不復返了。

順治五年,清廷下了一條嚴令:

“自今闈中墨牘必經詞臣造訂,禮臣校閱,方許刊行,其餘房社雜稿概行禁止。”

正是有了這條大清律,清王朝開啟了言論出版審查專制,開啟了文字獄!

當然,面對清廷的這份嚴令,橫跨明清兩代的漢族文人們自然是不肯相信的,他們試圖挑戰清王朝的威嚴,但這卻是自尋死路。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江蘇布政使司轄下的蘇州府吳縣新任知縣任維初為追繳歷年欠稅,鞭打百姓,並虧空常平倉的漕糧,激起蘇州士人憤怒。

當時的大文學家金聖嘆糾集了一百多個士人到孔廟前悼念已經駕崩的順治帝,藉機發洩積憤,向時任江蘇巡撫的朱國治控訴任維初,要求罷免其職。

這一手段是否熟悉?正是明朝江南士人常用的伎倆!明萬曆年間,皇權向江南攤派徵收賦稅,當時的地方士人、社會賢達正是用此招數讓萬曆帝揹負上了“與民爭利”的昏君罪名。

作為蘇州的大才子,金聖嘆又怎麼能夠忘記自己的前輩們慣用的手段呢?他試圖挾持士人、百姓的力量,利用社會輿論導向,和大清國江蘇巡撫朱國治叫板,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哭廟案”!(事實上,吳縣知縣任維初的所作所為,其實就是朱國治在背後主導!)

然而,金聖嘆失算了!大清的統治者根本就不吃他這一套!

順治十八年七月十三日,金聖嘆等七名在吳中大名鼎鼎的士人,被壓往江寧受審,最後以叛逆罪被斬首示眾。可憐一代文豪,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只能留下“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的臨終遺言!

正是因為金聖嘆的“哭廟案”才讓江南漢族士大夫精英們意識到,大明朝時期的秀才罵官,當街攔官轎,操縱輿論挾持國事等“風雲壯舉”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當然,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清王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如順治朝的張晉彥案,康熙朝的《明史》案、黃培詩案、南山集案,雍正朝的維民所止案、呂留良案、曾靜案,乾隆朝的孫嘉淦偽奏稿案、胡中藻詩獄、沈德潛剖棺戮屍、王錫侯《字貫》案、徐述夔《一柱樓詩集》案等,一代比一代嚴酷,這都是清王朝對漢族士大夫的政治高壓。

所以在大清最高統治者不允許的情況下,清王朝是沒有文官集團的生長土壤和環境的,這也就註定了清王朝不會生出可以和皇權相抗衡的政治力量。既然沒有文官集團來和皇權爭奪話語權,那麼清朝皇帝也就不需要培育宦官勢力了。

當然這種高壓的思想控制,直到嘉慶、道光年間,影響依然很大!

詩人龔自珍在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寫了一首詩,其中一句是這樣寫的: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只為稻粱謀。

什麼意思?就是說,當時的人們只要在聊天中聽到文字獄就會嚇得話都說不出來,而文人著書只是為了生存,根本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情況和明朝相比,相差甚遠!而這導致了清代學者只能研究一些與時代早已脫節的話題,只為了考證而考證,從而誕生了所謂的乾嘉學派!

那麼其他近現代著名學者、大文豪是如何看待清朝的文字獄呢?

魯迅先生在他的《買記 》中這樣寫道:

為了文字獄,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但一面卻也使昧於掌故,乾隆朝所竭力“銷燬”的書,雖遺老也不復明白,不到一百三十年,又從新奉為寶典了。

復旦大學著名學者胡奇光先生在《中國文禍史》上這樣寫道:

(清代文字獄)持續時間之長,文網之密,案件之多,打擊面之廣,羅織罪名之陰毒手段之痕都是超越前代的。

已故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西來先生在周宗奇先生的《文字獄紀實》中所作的序,也抱著同樣的看法。

清代文字獄,主要集中在前期,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君王,綿延一百三十餘年。無論就時間之長,案件之多,還是規模之大,株連之廣,花樣之翻新,手段之殘忍來看,在中國的封建時代,都是沒有前列的。

所以,在清代統治者的高壓思想控制下,清朝的士大夫是無法形成一股強有力的政治力量來與皇權抗衡,這和明朝是有本質的區別。

明朝的士大夫是越被皇權懲罰,越可以得到輿論的讚揚,就越顯示自己的正義,精神上更加意氣風發!但清朝的士大夫除了文字獄和貪贓枉法外,很少受到懲罰,不是皇權的仁慈,而是士大夫的脊樑被折斷了。

所以汪郎以為,在清代皇權之下,倡導自由開放和社會發展是萬萬行不通的。而這一點上,明朝所展現出來的胸襟氣度,清朝拍馬也趕不上!

終清一朝,漢族地主精英的崛起,是在咸豐朝時清廷為了鎮壓太平天國才完成了歷史的轉身!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原因是複雜的,畢竟每個王朝的發展軌跡是不一樣的,像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建立的帝國,本來是朝廷武官地位高,文臣地位低,形成互相牽制的情況,而擁有兵權的藩王分佈全國各地,來供衛中央朝廷,以形成遙相呼應之勢。

但是結果後來演變成為啥了?

就是成為了皇帝利用司禮監來制衡內閣,也就是以太監製衡文官集團的局面。

清朝的演變自然也是複雜的,也是一言難盡的,但其實以民族角度入手來看,原因就很簡單了。

因為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所以統治內部自始至終都有著滿漢之爭。

雖然清朝皇帝對於黨爭是深惡痛絕,但滿漢之分這種民族隔閡並不是不允許黨爭就可以杜絕的,所以皇帝可以一般是以滿制漢,或者滿人勢力太大了,就給予漢人更大權力來制衡。

所以清朝的格局可以說是滿漢互相制衡,當然這個看法只是以民族角度來看,並不是絕對的。

其次每個朝代都是隨著時間推移,皇帝會慢慢選出朝廷中相互制衡的的勢力,並形成定局。像明太祖朱元璋的選擇是文武制衡,藩王在外供衛中央朝廷,到了明宣宗時期文官地位水漲船高,所以明宣宗選擇了給予司禮監披紅權力以制衡文官集團,如果明宣宗選擇後宮來協助的話,那麼就是後宮和文官集團的互相制衡了。

像清朝剛剛入關的順治帝時期,順治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粉絲,剛開始是因為出了攝政王多爾袞專權的前車之鑑,所以順治帝有意識的疏遠藩王,於是八旗大臣開始擁有不小的權力。

但是八旗大臣權力大了,又是尾大不掉,所以順治帝仿明制,建立內廷十三衙門,想以太監來打壓八旗大臣,但隨著順治帝英年早逝,這一切都來不及實行。

而且八旗大臣也沒有被打壓,康熙初年成為輔政四大臣實際控制朝廷的格局,這四個人痛恨太監,所以一掌握實權就廢了十三衙門,並且殺掉順治帝親信太監吳良輔,使清朝的太監再沒有亂政的土壤。

康熙制服權臣鰲拜以後,就開始集權於皇帝,畢竟清朝是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所以制度自然相對來說很完善,皇帝集權是前所未有的,這樣一來皇帝權力有了,制度上制衡使各方勢力沒有專權的空間,再沒事在滿漢之爭上面做做文章,使下面因為滿漢問題不能搞在一起威脅皇權,自然就不會出現明朝那種情況了。


宋安之


朱明朝的皇帝,為皇族宗室謀取無限的作惡社會的權限,明知不正義,不敢面對朝野,所以由太監作白手套,由太監和群臣作鬥爭。他自己躲在太監背後,讓太監成為提線木偶。

有人說通過對萬曆開棺驗屍,證明萬曆有足疾,為其28年不上朝找到藉口。但且不說不知萬曆什麼時候得足疾,但其在後宮可以天天嫖女人,就完全可以上朝,不上朝,目的就是讓太監為他當白手套。

而清朝,對宗室基本實行漢景帝以來的推因令,只有幾個鐵帽子王,並且這些鐵帽子王也是每王只繼承一個。藩王不就藩,有封號沒封地,只領俸祿,故沒有圈田佔地之患。八旗子弟領的是軍戶銀,不得務產業,防止他們以勢壓人,與民爭利。朝廷還設有藩理院,由滿漢大臣共同組成,監管宗室,所以大清無需用太監為白手套,皇帝可以理直氣壯,面對群臣。


安平144796971


要了解明清的皇權還得從古說起

宋之前 皇權其實都不穩 所以漢 唐才頻發宦官和外戚控制皇帝

宋開始 趙匡胤發明了實內虛外 強幹弱枝的政策 皇帝直接掌控數量龐大且駐紮京城附近的禁衛軍 邊關守將甚至朝廷大將 都沒什麼兵

這樣等於是你拿著槍對付一群拿小木棍的 還不是想殺誰就殺誰

到了明朝 畢竟是漢人建立的 雖然也有很多野蠻的地方 但總體還算是個文明的朝代 文明就要講理 而一旦開始講理 皇權就必定削弱 皇權既然被削弱 不能為所欲為 可有些事有必須要做 那就借太監之手去做

但是清朝就不一樣了 是野蠻人建立的 表面上也是尊崇儒家 骨子裡仍然是野人 誰不順從就殺誰 硬生生把有骨氣的都殺光了 所以個個是奴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