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離間之計秦一戰勝趙

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進程中,首先是對鄰國魏、韓大肆攻伐,奪取土地後,經過精心謀劃,開始了對趙國的攻伐。公元前261年秦攻取趙國上黨;公元前260年,秦將王齙率軍攻打趙國長平。長平是秦軍進入趙國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兩國對此都十分清楚,因此都派出了主力和精銳。趙國派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拒守長平,無論秦軍怎樣攻打,就是不肯出戰。儘管開始秦軍取得了一些小勝,斬殺了幾名趙將,奪取了幾座城池,但始終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用離間之計秦一戰勝趙


戰局的發展引起趙國內部的爭論,一方主張求和,一方堅持主戰。最後主戰派佔了上風。趙國派人前往魏國,勸魏王與趙國合縱抗秦。秦國也怕魏國與趙聯合,也派人到魏國連橫。魏國這時候大耍兩面派,表面上答應援趙,實際上是挑動趙國與秦國一戰再戰,試圖待雙方元氣大傷後,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操縱關東局勢。趙人自以為魏國真會幫助自己,於是下定決心與秦國血戰到底。

秦國發誓要拿下長平,在國內徵召15歲以上男子從軍上前線,擺開與趙國決戰到底的陣勢。從歷史上也可以得到證明,長平之戰實際上是秦國與關東諸侯命運的大決戰。這年七月,秦軍又奪取了趙國的許多土地。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老將軍廉頗看秦國銳氣日益消耗,戰鬥力大不如前的時機,便突然發動反擊,奪回部分失地,然後選擇有利地形堅守不出。秦軍數次挑戰,廉頗仍堅壁固守,秦軍再無前進半尺。戰役進入相持階段,呈膠著狀態。時間一久,畢竟對補給線太長的秦軍不利。秦王急忙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秦國此時聽說趙王對廉頗據守不出十分不滿,多次派人到前方督戰,而廉頗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堅持固守。聽到這個消息,范雎覺得機會來了。他立即向秦王進獻反間之計,派奸細潛入趙國,散佈流言蜚語,說廉頗害怕秦國,擔心失敗會毀了自己一世聲譽,所以只是堅守不出。還說,秦國人不怕廉頗,只怕飽讀兵書的趙奢的兒子趙括。這些奸細還用重金收買趙國大臣,讓他們請求趙王派趙括接替廉頗,速戰速決。這一招兒果然奏效,趙王在親秦大臣的煽動下,撤回廉頗,而任命趙括為大將,率兵迎敵趙括的母親聽說了,趕到宮中對趙王說:“趙括的父親在世時,常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不能用於實戰,不宜用他為將。”趙王以為趙母惜子,不願讓兒子上前線,所以仍堅持用趙括。趙王中計之後,趙括便來到長平指揮軍隊,他立即更換將吏,另立規矩,使趙軍人心大散。秦人得到這個消息,立即任久經沙場的名將白起為主將,王齙為副將,並嚴密封鎖消息,有洩露者斬首。經過緊鑼密鼓的暗中安排,秦軍準備一舉取勝。趙括改廉頗的堅壁固守戰術,盡起全軍攻秦。白起詐敗,有意讓趙括嚐到一點甜頭,使他的軍隊取得幾次小勝。而自己敗退時兵分三路,左右兩路佈下口袋陣,中路誘敵深人,待趙括軍追趕至秦軍陣地前,白起又堅壁固守,只等合圍形成。趙括完全為眼前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根本不知道自己已成甕中之鱉。白起待口袋陣形成後,立即反攻,路軍一起出動,將趙軍斷為兩截,絕其糧道。形勢急轉直下,趙軍堅守待援。與此同時,秦國內新軍源源不斷開到長平參戰,將趙軍圍得水洩不通。可憐趙軍被圍46天糧草用盡,殺人而食。趙括無奈,領兵強行突圍,沒有成功,竟被秦軍亂箭射死。主將一死,兵敗如山倒,40萬趙軍全部投降。白起怕趙國降兵作亂,也藉此威懾諸侯,下令將240名15歲以下的童子軍放回趙國,其餘全部活埋,成為歷史上最殘酷的大屠殺。這個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在真正的戰場上,一下子就中了敵軍“關門捉賊”計,損失40萬大軍,使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用離間之計秦一戰勝趙

長平之戰,前後歷時三年之久,以趙國的慘敗而告結東。自此,關東諸侯再也無力抗擊秦國了。

【解析】

縱觀長平之戰的全過程,其根本敗因便是趙王聽了范雎所散佈的流言,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了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其中決定戰役成敗的另一個關鍵人物便是范雎,雖然此中很少提及,但他以離間之計矇蔽趙王更換主將可以看作是戰爭的轉折點。散佈流言表面好像是在為趙國出謀劃策,實際上還是在為秦國取勝創造條件,這也就是所說的“計謀不兩忠”,計謀的使用只會有利於一方,而又害於另一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