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記者陳鼕鼕:疫線出擊,“筆”“鏡”全力

有這樣一名新聞工作者,他始終堅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記錄綿陽戰“疫”中的典型事蹟和先鋒人物,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向社會傳遞了綿陽人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強音。他就是被涪城區各社區幹部群眾親切稱呼為“鼕鼕記者”的綿陽日報社的黨員記者陳鼕鼕。

綿陽記者陳鼕鼕:疫線出擊,“筆”“鏡”全力

連續作戰,30天一線奔忙

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四川省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應急響應。出於記者的職業敏感,陳鼕鼕知道這代表著“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非同小可”,全市的各個部門都會立即行動起來。他迅速準備著自己的“武器”,“這次阻擊疫情的戰鬥我絕不能缺席”。

綿陽記者陳鼕鼕:疫線出擊,“筆”“鏡”全力

年還沒有過完,他揹著相機來到涪城區楊家高速收費站和豐谷高速收費站採訪。一級響應啟動後,高速收費站出入口都有警察和醫生聯合對過往車輛和人員進行檢查,彼時,那就是綿陽疫情防控的第一線,他用鏡頭記錄著綿陽迅速有力地落實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堅決阻擊疫情蔓延的“前沿戰況”。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明顯的社區傳播性,第一時間採訪報道社區的防疫工作,及時宣傳社區防疫居民應該怎麼做,對社區防疫工作十分重要。因此,陳鼕鼕在大年初一至初七奔走於鐵牛街社區、南河路社區、韓家脊社區等地,跟著社區工作人員一道挨家挨戶的走訪,一方面宣傳報道社區在防疫方面所做的工作,另一方面收集居民的防疫知識薄弱點,以便調整後續報道側重點,積極向市民普及相關防疫知識。

在鐵牛街社區採訪時,陳鼕鼕對社區黨委書記劉程說,“劉書記,你太辛苦了,眼睛裡都有血絲了。”劉書記說,“鼕鼕你莫說我,你看你還不是,你走東奔西的也辛苦!”用手中的筆和鏡頭默默的在幕後記錄全民戰疫,“走東奔西”就是對陳鼕鼕工作的最好概述。

綿陽記者陳鼕鼕:疫線出擊,“筆”“鏡”全力

隨著防疫工作向縱深發展,復工復產和疫情工作同樣重要。為響應政府“推動復工復產、恢復經濟發展”的號召,陳鼕鼕又多次走進綿陽的各個建築工地和重點企業,及時報道我市復工復產的進度情況,為營造良好的復產復工、助推經濟穩定的社會大環境而繼續“走東奔西”。

“他始終堅守在一線,用鏡頭和筆記錄著綿陽人民與疫情抗爭的點點滴滴。”陳鼕鼕的同事講,從最開始的疫情防控到後面的復工復產與疫情防控兩手抓,連續30天,陳鼕鼕一直以“白+黑”“5+2”的工作模式在運轉,採訪、拍攝、寫稿、剪輯等系列工作成了他的慣性動作。陳鼕鼕家人說,“他平均每日16個小時都處於工作狀態,一日三餐不固定,經常是下午十分,才去吃‘早飯’”。

記者戰疫,“筆”“鏡”全力

過年和疫情交織,讓本來就工作繁忙的記者陳鼕鼕更是沒有時間陪伴家人,每天要麼就是奔波在外,要麼回到家就是坐在電腦面前寫稿幾小時,別說陪伴家人,就連和家人說說話、聊聊天的時間都不多。

綿陽記者陳鼕鼕:疫線出擊,“筆”“鏡”全力

“他總是說‘工作無效率、生活無自由’,可是我每天都看見他坐在電腦面前,有的時候經常就是從早晨起床坐到夜晚凌晨,十五六個小時面對這電腦,總是看他有幹不完的事。”愛人邱女士提起生活中的陳鼕鼕,有些心疼,心疼他一日三餐從沒按時吃,廢寢忘食。“就連自己的頭髮擋住眼睛,也抽不出點時間去理髮,過年這段時間,說是機動靈活在家辦公,可是工作量似乎比往常多了很多。”

2月月底的一個晚上,陳鼕鼕像往常一樣在電腦前寫完稿子、發了新聞報道後,坐到正在沙發上看書的大兒子旁邊問,“兒子,你怎麼評價爸爸?”大兒子用稚嫩的聲音回答,“顧大家不顧小家。”正在後面收拾家務的妻子聽到後也附和著說,“兒子說得對,你就是顧大家不顧小家。”

雖然妻子嘴裡這麼說,但陳鼕鼕明白妻子對自己的工作是全力支持的,因為工作繁忙,照顧家裡6歲和近半歲的兩兒子的擔子全在妻子肩上,儘管很累,但是妻子從來沒在自己面前抱怨過。越是如此,陳鼕鼕對家人越是滿滿的愧疚感。

陳鼕鼕妻子邱女士說:“這些年別說他沒休假,我清楚的記得,結婚的時候請假兩天,然後就去上班了,他的外婆過世回了一趟東北,我們火炕都沒睡熱乎,幾天就回來了。生大兒子的時候,將工作‘搬進’了人民醫院的產房裡;生二胎的時候,那天下著雨,我在醫院待產,但他卻跑到了金家林去採訪金婚夫婦去了,直到我快進產房時,他才趕到,剩下在醫院的日子,他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我都已經習慣了。”

綿陽記者陳鼕鼕:疫線出擊,“筆”“鏡”全力

這次疫情是對整個中國的一次嚴峻考驗,在這次考驗中湧現出很多可歌可敬的人,陳鼕鼕作為一個記者,他在這次全民抗疫、阻疫的行動中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用他手中的兩樣“武器”、相機和筆書寫了綿陽人民和疫情鬥爭的事蹟,同時也書寫了屬於自己的寶貴經歷,用他的話說就是:記者戰疫,“筆”“鏡”全力。

用心做事,愛點燃新聞報道的溫度

“‘筆’‘鏡’全力”不只是說在嘴上,更是在行動上。陳鼕鼕幹工作很專注,這是瞭解他的人的共識。但這個“心無旁騖”在最近卻讓他小小的損失了一把。


為了讓宅在家中的居民有個好心情,感受春天的氛圍。2月3日,陳鼕鼕騎著電瓶車來到三江河堤一帶,拍攝春景。有那麼一會兒,他拍的太過專注,停在旁邊的電動車有異動他都沒發現。約2分鐘後,他突然發現自己的電瓶車座椅直立,過去一看,座艙內的電瓶不翼而飛。短短的懊惱之後,樂觀的陳鼕鼕把自己電瓶被偷的現場拍下來,並製作成抖音視頻,用自己“慘痛”經歷提請大家,“小偷很‘敬業’、大家要防疫、防偷兩手硬”。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作為新冠疫情重災區的湖北,人民群眾的生活物質非常短缺,全國各地自發地支援湖北蔬菜、糧食等物資。2月12日,在涪城區豐谷鎮拱橋村的一片菜地裡的一場小直播,牽動著武漢以及全國網友的心。

綿陽記者陳鼕鼕:疫線出擊,“筆”“鏡”全力

直播畫面中,菜地裡幾十位村民摘菜、打包、裝車,現場忙而不亂。再後來,一個很高的角度,俯看村民們裝車更有視覺衝擊力。而這一畫面呈現者便是陳鼕鼕,當時他為了拍到好角度,不惜冒著危險,爬上了卡車的圍欄上,而該處離地3米多。

在直播的評論區,網民在感嘆綿陽人民溫暖之舉的同時,還專門叮囑直播的陳鼕鼕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

疫情發生後,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困難,陳鼕鼕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報道,為困難群眾做出一點貢獻。

涪城區新皂鎮碧文家庭農場何文玉,2019年全糧食餵養了兩千餘隻紅冠烏皮雞,但因疫情的突發,導致該出欄的紅冠烏皮雞無人問津,出現了“賣不出、養不起”的窘境,一時愁壞了養殖戶。

綿陽記者陳鼕鼕:疫線出擊,“筆”“鏡”全力

後來在陳鼕鼕和涪城區農業農村局合力幫助下,何文玉家裡的雞很快全部售賣出去。當何文玉表示一定要感謝他,送雞送菜給他時,陳鼕鼕保持了一名黨員記者應有的操守,果斷拒絕了何文玉的謝禮,“謝意心意領了,這是一名記者應該做的。”

封閉管理期間,遊仙信義鎮兒菜滯銷,陳鼕鼕又奔前跑後,和其他愛心志願者一道,通過微信小程序,幫助該鎮在幾天內銷售兒菜近2萬斤。

“作為一個記者,這種時候就該‘添柴加火’,將愛心的火焰燃燒到社區的每個角落。”陳鼕鼕說。

人物簡介

綿陽記者陳鼕鼕:疫線出擊,“筆”“鏡”全力

  陳鼕鼕同志加入綿陽日報社十餘年,踏實、肯幹,時刻以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他刻苦鑽研新聞業務、始終奮戰在新聞第一線、多次到震後災區實地採訪,拍攝了數萬張優秀作品,四十餘幅作品榮獲國內攝影比賽一、二三等獎項40餘項,2000餘幅作品分別在《中國日報》《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四川日報》等多家報刊發表出刊(近二年,僅在《人民日報》刊發作品就達24次),5000餘幅作品在《綿陽晚報》《綿陽日報》發表,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2017年,他被綿陽市委宣傳部授予“名記者”稱號。

  他不僅用相機從不同的角度,記錄最危險、最緊急又最溫情動人的場面,還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在業餘時間開設公益講座,與公安部門、教育部門、社區以及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益團體,開展《淺談攝影與新聞稿件撰寫》講座近20場,受眾數百人;在平凡的新聞崗位上,用手中的筆和鏡頭,為困難群眾募集各種愛心,組建“綿陽好人微信群”互幫助,為綿陽的發展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綿陽記者陳鼕鼕:疫線出擊,“筆”“鏡”全力

(記者:涪城區融媒體中心 洪剛 編輯:何娟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