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文旅怎麼發展?

燃龍點鳳


這是一個有深度的問題,是對疫情後的旅遊行業創新發展提出的大課題。文旅其實就是旅遊者在欣賞風光、休閒娛樂的同時,能夠獲得富有歷史文化內涵和深度知識體驗的旅遊活動。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遊客需求層次的提高,旅遊更多地融入文化精神需求,是旅遊業提檔升級、創新發展的緊迫要求,尋求文化享受成為當前旅遊的新時尚。而這次疫情給旅遊業帶來的巨大壓力,恰恰是倒逼文旅創新發展的一次重大機會。我以為疫情過後文旅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旅遊景區景點要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任何景區景點都處在一定的人文社會之中,是歷史文化發展的組成部分,必定有眾多的歷史文化沉澱其中,只要深度挖掘,就能發現她的故事。同時也要結合本地區歷史文化背景、風土人情打造景區文化特色。

二、旅遊產品設計拓展專題文化線路。目前旅遊產品基本都是傳統項目,同質化普遍,文化旅遊不多,專題的文旅線路更少。增大專題文旅線路產品投放,滿足高層次、個性化的文旅需求是朝陽產品,也是疫情後促進旅遊快速復甦的新增長點。如歷史文化研旅、名人足跡尋訪、古村古寨探秘、長征路線重走等等,通過這些專題性文旅線路吸引大批志同道合者互相交流,寓學於樂,不斷拓展系列項目,吸住相同需求遊客,做大做強。

三是加快旅遊從業者人文素養提升步伐。沒有一支具備良好綜合素質、文化素養、充滿激情和想象力的旅遊專業隊伍,很難推動文旅產業的創新發展。疫情過後,從國家和院校層面來說,要更加積極地加強旅遊專業學生的人文歷史素質培養,從旅遊行來講也要有計劃地儘快提高管理人員、導遊人員、維護人員的人文素質,共同推進文旅業的發展。





人文尋夢之旅


關注政府及有關部門陸續推出的扶持、激勵政策

國家有關部門己有針對旅遊業的支持政策舉措,各地也紛紛出臺了相應措施,如1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發出通知,要求“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等行業……特別是小微企業,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2月1日,財政部發出通知,要求“加大對受疫情影響個人和企業的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支持力度”;2月6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佈公告,指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行業企業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困難行業企業,包括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指旅行社及相關服務、遊覽景區管理兩類)四大類”;2月6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等就支持中小微企業穩定就業制定了相關政策,並指出“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個人和小微企業,申請貸款時予以優先支持”;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出通知,對“全國所有已依法交納保證金、領取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的旅行社,暫退標準為現有交納數額的80%”。2003年“非典”後雲南省政府部門出臺了4條措施幫助旅遊企業渡過難關:一是減免旅遊企業行政事業性收費,除了國家規定減免的外,連雲南省裡唯一徵收的“旅遊促銷費”也減免了;二是對政府性的15項基金也作出減免;三是減免從5月1日到9月30日的稅收;四是對旅行社退還部分“質保金”,以現金幫助企業維持日常開支,從2003年6月1日一直適用到2004年12月31日,對“非典”後雲南旅遊業的恢復振興起到了很好作用。建議可以組織相關部門研究:在免繳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減免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實行臨時性財政補貼、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擔保、旅遊專項基金、財政貼息貸款、緩繳或少繳政府資源補償費等方面給予旅遊企業扶持。上海“對因疫情影響導致按期繳納稅款有困難的,符合延期繳納稅款條件的,依法准予延期繳納稅款,最長期限不超過3個月”。“按照國家政策規定,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行業企業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建議有專人負責瞭解和落實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政策,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家和政府的力量。

及時謀劃“疫後”計劃

誰先主動行動,誰將優先掌握主動權。應綜合自身基礎和優勢,客觀分析“疫後”的發展形勢、機遇與挑戰,“有所為有所不為”,捨得、利弊清晰在心,謀劃自救、恢復、振興的行動預案,對景區發展方向做出選擇,制定好行動方案,採取行動,聚焦做精。

做好“開源”適應新變化

立馬行動調整原有計劃,開始解決問題,不要等待。做好新的發展行動計劃,與專業的人士和專業的公司重新梳理項目定位,優化產品結構;思考新項目投入,進行項目提升和產品升級;開展周邊遊、近程旅遊、健康旅遊、研學旅遊等。疫情後,利用週末1-2天的本地遊和周邊遊將最先快速崛起。開發新業態,推進新業務,多種經營,創新旅遊項目;打造個性化的、特色化的、有競爭力的產品,加強網上營銷力度,做好“開源”工作,為疫情後打基礎,適應疫情後新的反彈性報復式的消費增長。

延續生命為要

節流止損,調整預算,壓縮開支,調整年度目標和經營策略,力求資金不斷鏈;盤點公司現金流家底,預估現金流還能支撐的時長;各種方法籌措外部資金:政府補貼、銀行借貸、私募、吸引投資等等,嚴控內部非必要支出,減少損耗,低成本運營。集中資源保留最有效率和價值的業務,主動做減法,斷臂求生;減非主流價值業務,減長線投資,減不帶來現金流的業務。及時調整營運措施,經營思路轉化,保證目前節約成本度過難關,為後續的運營提升做好充足準備。要活下去。

做好人員培訓,提升業務素質

提高運營管理團隊的整體素質和專業能力,加強業務研討和員工培訓,做好企業文化的培訓、產品培訓、服務培訓、營銷創意培訓、管理培訓等,學習同行在應對疫情衝擊方面的做法。

加快科技應用,發展智能服務

充分利用好科技為文旅賦能。積極探索網絡化辦公的新模式。硬核的科技領域或將成為修補疫情帶來的文旅經濟缺口的主力軍。加快研發投入和模式創新成為眾多文旅企業渡過寒冬的選擇。其中,智能化運營,智慧化管理,數字化產品,在線化營銷成為諸多文旅企業、文旅項目提質升級和思考轉型的方向。利用好自媒體。企業自媒體還自帶銷售和數據庫營銷的功能,對於積累私域流量和形成企業的戰略競爭力大有裨益。通過持續的內容傳播,低成本、高效率地傳播和營銷。

延長和拓展產業鏈,構築企業發展的穩定態

有人指出:文旅行業具有得天獨厚的異業合作和聯合營銷優勢。在各個行業普遍受衝擊、利潤下降、營銷費用削減的情況下,異業合作和聯合營銷是紓解文文旅行業營銷乏力的重要手段。整合企業、政府、行業協會、科研院校、相關企業等構建新的商業網絡,業務共生、生態共建、利益共享,形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認知共同體,最終成為命運共同體。

制定優惠獎勵政策

制定一定的優惠政策,促進人流回潮,提前預告一系列旅遊策略計劃,提前吸引注意力,鎖定特定客源。如對參加疫情防控醫護人員、部隊官兵實行免、減等政策;2003年6月,張家界市向全國抗非典一線的所有醫護人員發出邀請,在全年內對他們免除景區門票、公園環保車票和索道費用。

準備做一些活動

提前策劃疫後可能的因地、因時、因事組織一些節事活動以及五一節(2020年的五一假期有5天,不一定能全面恢復旅遊)、暑假(可能會被順延壓縮)、國慶節等各節點的策劃,還有周未等,迅速恢復市場“存在感”,激活生命力;提前灑下一把種子,讓市場提前產生消費預期,勾起消費慾望,引導壓抑了幾個月的旅遊熱情再度爆發。

維護擴展公共關係

建議迅速成立公共關係小組,負責與政府、銀行、投資者、供應商、媒體、上下游客戶的協商溝通,達成諒解,獲得相關利益者理解與支持;繼續保持公共關係,做好老客戶聯繫,藉助共同抗疫擴展新關係等。焦點是和客戶溝通、解決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

俗語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在危機中,誰在此刻率先做好準備,誰便在疫情結束後最先迎來機遇。文旅人亦要在這時期,規劃好未來的發展佈局。著名的旅遊學家魏小安先生說:文旅行業嚴冬過後是陽春。相信,文旅人在疫後將迎來旅遊業發展的“陽光”。(明慶忠)


宜春周邊旅遊


我覺得無論什麼時候,文旅的發展,首先要注重文化的厚重,中華文明傳承5000餘年,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把厚重的文化展現出來,讓旅客看到之後,為祖先創造的燦爛的文明而自豪,不是一味地崇洋媚外!

一、具有歷史文化的景點,不要為了商業利益而過度開發,不要貪圖一時的經濟利益,拉低了文化的內涵。

二、歷史文化景點,不要誇張,不要虛假。有的地方為了創造一個景點,無中生有,甚至把小說中虛構的歷史人物,也說成真實的。有的真實的,也進行誇大,歪曲,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最典型的景點就是吳承恩故居,竟然擺放六小齡童的雕像,不知情的小朋友見了,還以為六小齡童是從明代穿越而來的!

三、還有一點,有關博物館的建設問題!可以參考一下希臘。希臘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發源地,地下埋藏著眾多的文物,希臘的做法是,文物在哪裡出土,就在哪裡建設博物館展示!這個做法值得國內學習,文物要在當地建設博物館,而不是層層上交。比如,我要去荊州遊玩,去感受一下荊州的歷史文化,但他的文物器具,卻要去武漢博物館觀看,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以上幾點只是自己的一點愚見,希望採納!






吃瓜行動


這個問題是很多文旅企業值得深思的問題。每年的旅遊數據都是旅遊人數快速增長,旅遊經濟倍數遞增,旅遊景區增加無數,還有賓館,酒店,購物店更是數不勝數。很多內情也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既然是文旅,一定要有文化,有內涵,有深度,懂旅遊,懂創新,有淘汰,有更替。作為旅遊行業的一員,對於文旅之後的發展,我有如下幾點拙見,僅代表我個人看法。

1.不能過度人為開發景區,很多地方的景區,就是圍一個山,堵一個村就是一個景區,不去了解旅遊人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很多是千篇一律,到處雷同,比如婺源古村到處都是,這個村千年,那個村百年,沒有創新,沒有更替,遊客視覺感疲勞,體驗感差強人意,景區商鋪更是層出不窮,擾人之極。應該對比婺源篁嶺,深挖文化,創新更替。篁嶺這幾年每年都推出新景觀,10年前只是觀光遊的景點之一,但每年都有更新,先後有玻璃棧道,梯田花海,曬秋人家,鮮花小鎮,花溪水街,天街長龍宴,冒險森林,冰雕體驗館,滑倒漂流,民俗表演,農俗活動等等體驗性景觀和觀賞性景觀推出,深受海內外遊客喜愛。

2.說到旅遊,最先想到的應該是吃。要知道民以食為天,景區的打造固然重要,但特色美食不可或缺,景區遊覽之後,必先需要的就是吃,根據地域特色開發出不同的美食文化,讓眼睛享受美景的同時,美食是舌尖上必備的體驗。

3.宿,現在生活條件普遍提高,不在侷限於一間房一張床棲息式住宿。更偏向個性化,主題化,特色化的追求。所以賓館酒店民宿更應該讓客人感覺溫馨舒適的同時,更應該把握客人心性,瞭解客人內心的需求,展示出與眾不同的內容。

以上是我的幾點愚見,請多多關注,謝謝!


婺源旅遊達人


老師這個問題很深奧,研究性的問題,可以說是可以寫入教科書類型的。我簡單說下個人短期內的看法。

短暫的爆發期

從2020年1月25號開始,全國陸續停止旅遊接待,國家文旅部門出臺了相關要求,航線停飛、景區關閉、旅行社停止經營活動。各城市幾乎都啟動了一級響應,疫情迎來爬坡階段,接著爆發期,鍾南山等專家呼籲大家無事不出門,為了自身的安危,大家也很自覺不亂跑。截止今天,已經快1個月,目測要到4月中旬才會恢復正常旅遊接待,也就是說大家被關在家將近3個月。通俗點說,已經憋壞了一大批人,恢復正常後,消費會反彈,迎來出遊需求爆發。

但這個爆發是短暫的,為什麼呢?原因如下:

  • 時間問題,目前很多企業還沒有復工,很多企業的措施是後面的假期往前調整,疫情期間把假期都休完了,後面將是無休止的工作。即使是學生的假期目前也不明朗,延遲開學已經成為定數,不排除縮短暑期的可能。
  • 金錢問題,經濟自由畢竟是少數,疫情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個人的經濟都產生了巨大的創傷,要不國家也不會出臺眾多的政策救市,減輕大家的負擔。完全復工前,大家都是沒有收入或者收入銳減的,但是花費確沒有減少,生活要開始,車貸要還,房貸也要還,信用卡都透支了。緊巴巴地過日子,怎麼出遊呢?
  • 歌兒也有得唱“出遊是要有錢,又要有閒的”。

郵輪項目陷入低谷

除中國以外,日本已成為第二大疫情國,而這一切只因為一艘遊輪。日本厚生勞動省16日上午確認,停靠在橫濱的“鑽石公主號”郵輪上新增70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截至目前,“鑽石公主號”郵輪上共確診355例新冠肺炎感染者。雖然疫情會過去,這也只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會在大眾在心底會產生一種恐懼感,近期內難以消除,只能留給時間沖淡。

農業生態旅遊的契機

疫情在城區集中爆發,鄉村相對來說是一方淨土。疫情過後,這方面的出遊計劃應該會增加,到鄉村去了解一些鄉村民情、禮儀風俗等,也可以觀賞一些鄉村土產水稻、果樹、小溪、小橋及瞭解它們故事。可在鄉村及其附近逗留、學習、體驗鄉村生活模式的活動。

身邊不難發現,疫情期間,很多旅遊從業者在“自救”創收,模式就是通過平臺、朋友圈等銷售鄉村土特產品。甚至一些旅遊企業也參與進去了,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疫情過後,深度挖掘鄉村旅遊也是可以考慮的。


三丫旅遊人


  文旅產業是世界最大的產業,其GDP增加值和就業人口都佔到大約全球各自領域10%左右的規模。但是,文旅產業又是人群聚集性產業,極易受到突發事件的強烈衝擊,導致嚴重的後果。這次冠狀病毒疫情同樣對中國文旅產業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如何讓文旅產業在疫情期間減震,同時疫情過後文旅產業又會如何表現?我在此做一點初步分析。

面對突發疫情,文旅產業應該明晰的四個認知

 其一,文旅產業對疫情的敏感性極高。文旅作為全球最大的人群聚集型產業,包括交通旅行、遊覽遊樂、演藝、餐飲、旅居、購物等等活動,都是人群集聚甚至大規模集聚的形態,對疫情是最敏感的。疫情來臨時,病毒通過這種高密度的人群集聚形成快速傳播,這種基本態勢是必然發生的,千百年來的歷史事實證明,其發生可以說是不可控的,因此一旦出現疫情,文旅產業的反應最為敏感、激烈、直接。

  其二,疫情之下文旅產業必將出現急速下滑。文旅產業遭遇突發疫情必然導致文旅經濟出現階段性、斷崖式的大幅度、大面積急速下滑,甚至出現瞬間的運營休克和業績歸零的極嚴重後果,文旅界必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最嚴重的4月到5月,全國11615家旅行社總體上處於歇業狀態,8880家星級飯店的平均客房出租率不到2O%,1062家A級旅遊區(點)的遊客接待數量和營業收入同比下降8O%以上,中國旅遊車船協會105家會員單位的接待人數和營運收入同比下降90%。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在春節期間,重點在一季度,對旅遊全行業影響將大大高於非典時期,目前常規業務、營銷體系、文旅線上線下平臺均受到嚴重衝擊,基本進入停擺狀態。

  其三,文旅產業應對疫情的潛能已經明顯提高。當前中國文旅產業業態規模、產業條件、處置能力與當年非典時期相比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按道理說應該有更加有效的應對策略及效果。這次疫情出現後,部分文旅企業採取了主動、積極的應對策略,目前企業運轉仍然能保持合理延續的狀態,對於走出疫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四,重大疫情一旦過去文旅產業會很快恢復。根據當年非典疫情過後中國文旅產業的表現,可以明確預判,本次疫情過後,文旅產業必將出現快速恢復,有可能出現報復性反彈的行情,文旅行業須做好充分應對的各項準備工作。

  在應對突發疫情上文旅產業須做出三大檢討

  一是文旅行業對03非典疫情應對策略總結不足。從整體看,中國文旅界對2003年非典時期的行業應對中的問題、經驗和教訓的總結顯然是不夠的,由於非典疫後文旅產業恢復很快,降低了業界對於疫情防控的警惕性和長效機制建設,存在比較明顯的整體遺忘現象,這就為這次疫情中文旅行業正在發生及可能發生的各類問題及相應的應對行動留下了重大的漏洞和隱患。

  二是文旅行業內部缺乏體系化、制度化的應對措施。在突發疫情面前,文旅產業普遍暴露出了產業內部存在的體系化、制度化的應急措施的缺乏。所有的應對行動更多地是臨時性的決策,難免出現很多的慌亂、無序、散失和錯誤操作等等。

  三是文旅產業缺乏與國家層面就緩解疫情壓力進行整體協調的良好能力。這個問題分兩個層面講,一個是國家與地方的協調互動機制,另一個是文旅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協調互助機制,這兩個層面都存在問題。當然,這種協調機制的困局既有文旅行業自身的問題,也有國家層面相關政策投放不及時、不成熟的問題。

  中國文旅產業有效應對疫情的六個策略

  1、冬眠策略。動物界有冬眠現象,就是冬天來了,很多野生動物進入“蟄伏”狀態,也就是“冬眠”狀態,這是為了保存體能,以便冬天過去後再出來活動。文旅產業面對冠狀病毒疫情,已經被迫從整體上處於應急性歇業和停業狀態,事實上處於“冬眠”狀態。我覺得,文旅產業應該本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既然不得不躲起來,索性以積極的心態採取冬眠策略,就是要主動保護產業能量,避免無謂消耗,待疫情過去後再行產業常態化運作。

  2、護市策略。文旅產業進入冬眠狀態,並不意味著產業的所有活動都中止了,龐大的文旅市場仍然存在,只是暫時性的供需對接的停頓,在這個特殊時期,文旅產業仍然要積極實施護市策略,給文旅市場注入持續的信心。護市策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策護市,政府方面須對文旅行業大幅度推出減免稅費、減息、退還保證金、貼息貸款、補貼等等政策,穩定文旅行業的底氣和信心;二是產業護市,這是由文旅行業實施的行動,包括誠意退費、合理減租、向遊客和文旅市場展示行業的應對策略和信心,等等。

  3、瘦身策略。突發疫情之下,很多文旅企業的壓力是巨大的,很多企業不得不考慮實施瘦身策略,以合理減輕壓力,包括裁員、減薪、關閉部分經營點、有效控制各項運營成本等等。瘦身策略就是做減法。

  4、充電策略。疫情期間,文旅產業和企業通過線上交流、互動,進行行業培訓、業務學習,優化公司內部管理等活動,可以彌補停業期間的損失,為疫情過後的積極性復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充電策略就是做加法。

  5、撿漏策略。此次疫情必然會導致文旅行業出現不少企業倒閉、出讓等情況,有實力的文旅企業可以藉機“撿漏”,尋求收購、重組、整合,通過資本運作壯大企業。

  6、退市策略。與撿漏策略相對應,部分文旅企業可能難以應對疫情期間出現的巨大困難,難以支撐到疫情結束,不妨主動出擊,尋求行業兼併收購,通過退市以求止損。這不失為一條出路。

  中國文旅產業疫情過後的七個動向

  1、快速反彈行情。按照文旅產業既有的成長規律和歷史經驗,本次疫情衰退期末,文旅產業將快速拉昇,一定會有較強的反彈行情。當年非典疫情爆發時,很多人對文旅產業發展前景表示悲觀,當時的確下滑很厲害,但是,疫情結束後,很快就得以恢復,且力度很大。相信這次疫後的反彈力度會更大,文旅行業須對此提前做好積極應對措施,最大限度利用好疫後反彈的機會。

  2、產業聯動性回升態勢。我認為疫後的反彈和產業恢復,會以景區及重要的旅遊目的地為龍頭,帶動旅行社、酒店、交通、商業、線上平臺等業態回升。畢竟遊客還是衝著旅遊目的地去的,如果目的地的疫情得不到解除和合理處置,其他要素也是難以獨自啟動的。

  3、非常時期的強力促銷。可以肯定的是,疫情過後,大多數文旅企業的一季度報表會比較難看,虧損嚴重。這時候,面對明顯反彈的行情,幾乎所有的文旅企業都會採取多項積極措施,通過強力促銷來儘可能彌補一季度疫情造成的損失。估計從二季度開始,全年下來,整體上應該可以彌補70%以上的一季度業績缺口,採取特殊策略高效覆盤的少數文旅企業,不排除全部缺口補齊的情況發生。

  4、今年的十一黃金週將創業績新高。現在全國只有春節和十一兩個黃金週,大家都知道黃金週對於文旅產業和企業的重要性,今年的春節黃金週由於疫情的爆發導致文旅產業運營中斷,失去了一次重要的獲利機會,剩下的十一黃金週無論如何要抓好抓緊了。從遊客來講,很多人原定的春節黃金週出行也遭遇中止,他們中的很多人必然要把春節黃金週的出行安排延後到十一黃金週。所以,今年十一黃金週很可能創出歷年來十一文旅產業業績的新高。

  5、大型文旅企業將有系列動作。實力型的文旅企業這次應該不會在疫情過後又一次出現遺忘現象了,他們會積極採取行動,豐富產業鏈,避免“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困局,同時強化運營體系和突發事件的應對機制建設,做到防患於未然。

  6、網絡和科技等要素將成為補缺主力軍。疫情過後,文旅產業會大力彌補疫情期間造成的經濟損失,這中間,網絡和科技等要素領域將成為修補疫情帶來的文旅經濟缺口的主力軍。我們已經看到,疫情期間,線上的文旅活動不但沒有中止,反而更加活躍,凸顯了網絡的巨大優勢。同時,體現智慧旅遊價值的文旅科技創新由於其特殊的價值倍增功能,也將扮演更加積極的中堅作用。

  7、國家將強化相應的政策體系建設。疫情過後,國家將推出文旅產業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多元策略體系和運行機制,這將有效避免未來新的疫情出現後文旅產業可能出現的困局,讓文旅產業能夠在疫情突發時刻,在國家應對政策指導下實現積極、平穩過渡。



陸家大仙


你好!我是做景區的。

新年各行各業都遇到了疫情。最近群裡旅遊行業的朋友也都擔心,疫情對開春旅遊業的衝擊。歸納起來看法如下:

1.這次疫情對旅遊業的隔離影響,可能會持續到4月中旬至4月末。

2.行業所內有人,對五一期間旅遊業的啟動保和復甦持樂觀態度。

3.疫情過後,自駕遊的形式可能會有所上升;傳統的聚集式跟團遊會略有下降。

4.傳統的人擠人的大景區,可能會不再受青睞,從而轉向於小眾化新興的,偏遠的,有文化特色的景點。

5.崇尚文化旅遊的同時,人們也會更多的關注於健康遊。文化餐飲和健康餐飲成為旅遊行業的響亮招牌。

最後關於疫情到底何時結束,我們要等待官方宣佈。不傳謠不信謠,在家積極做好室內運動,為下一次的旅遊儲備充足的體能。











自駕遊圈


當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經濟正在形成巨大沖擊,文旅產業(本文“文旅產業”指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又首當其衝,可謂凜冬未盡,雪上加霜。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在保持整體流動性、穩定市場預期的同時,對文旅產業等受影響較大的行業也有特別的關注。

目前,已經有浙江、江西、北京等多地出臺政策應對疫情支持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其中有三十多個省市及地市各級政府部門專門出臺政策應對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衝擊,這是比較罕見的。

當前推出的手段不可謂不全面,其中財政稅收手段、金融手段是最重要的內容。

很多措施都包含了減稅、減費的措施,要求金融機構的內容主要是要降低企業的資金使用成本,包括降低貸款利率,不抽貸、斷貸、壓貸,貸款展期,給與一定額度的其他續貸,無還本續貸,降低融資擔保成本、免除相關手續費等。

另外政府對企業的運營及管理成本也給予了關注,要求降低、減免房租,降低用電成本等。應該說,很多措施使接地氣的,是關照了微觀主體的基本訴求的。

關於如何認識金融支持文旅產業,積極應對疫情,進一步促進產業持續而健康發展,有如下幾點思考。

第一, 文旅產業影響程度仍未明朗,應有打硬仗的準備。

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8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1171億元,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1478億元,兩者合計佔GDP的比重達8.99%。

全國有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210.3萬個,從業人員有2055.8萬人,企業眾多,從業人員規模巨大。

同時,這兩個產業的中小微企業比例較大,也是需要特別關注的領域。顯然,中小微企業抗衝擊能力差,而一旦這個群體受到致命的打擊,我國的就業、民生都會受到巨大影響。

應該說,文化和旅遊產業最困難的時期還沒有到,可能要到四月份才會明朗。如果四月份還有很多文旅企業無法正常經營,將形成一些不可逆的產業傷害。

支持文旅產業就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如何走出困境,政府和金融機構需要有打持久戰、拉鋸戰、攻堅戰的準備。

川劇變臉(圖片多次曝光)。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第二, 抓住文化企業和旅遊企業的特點,對症下藥。

文化旅遊行業內部分業業態差異較大,經營管理上有較大差別。金融機構在服務時應重點考慮企業的經營模式、財務特點、資產特點、人力資源結構等因素,分門別類,有針對性提供金融解決方案。

如文化內容型的企業多為以項目製為中心的中小微企業,包括電影電視製作、戲劇創作及演出、實景演出等,這些企業可能項目剛剛上馬,成本已經開始產生,如貸款,但因為疫情停工後將無限期等待,甚至項目下馬。

類似的還有會展服務企業,以項目聚集人力資源。對於這類企業,應結合已經立項的具體項目進行評估,予以專門的關注。

電影院線、景區依靠門票收入形成現金流,已經實施的與現金流相關的抵押、證券化等金融方案需要重新評估並予以補救。

第三, 成本分擔,責任共擔,共度難關。

由於疫情的影響,很多中小文化企業和旅遊企業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活下來,通過降成本,包括資金使用成本和運營管理成本等,是可以取得效果的。

應該說,很多措施使接地氣的,是關照了微觀主體的基本訴求的。這次疫情對文旅產業的影響較大,形成的經濟壓力也很大,不是某個政府部門、經濟部門或市場主體能夠獨立承擔的。

所以,出臺金融支持應對疫情的相關政策,應建立在政府、金融機構、文旅企業、員工多方主體共同承擔的原則上。

企業應能夠制定較好的自救方案,能夠挖掘企業自身潛力,員工也應具有承擔部分收入損失的基本擔當,這是金融支持文旅企業走出困境的重要前提之一。

北京798藝術街區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羅藝攝

第四, 尊重市場規則,尊重市場主體權利。

疫情影響巨大,正在檢驗市場能力、企業的能力和產業的能力。在一定的外力扶助下,市場主體應能夠激發生存慾望,應相信市場有自我修復能力。

政府應仍將重點放在制度環境的構建上,金融機構把重點放在清理積案、提高效率、應辦快辦上,企業具體怎麼幹,怎麼自救,政府和金融機構都不應越俎代庖。金融機構不應過度使用金融工具。

信貸機構對文化和旅遊企業的支持,首先要做到的是“不雪上加霜”,如不抽貸、不斷貸、不壓貸。在商業領域不應過度降低風險管理要求,防止擔保等方面產生衍生風險。

公共危機事件中,市場主體既有義務,也有權利。不應過度干預商業金融機構的市場行為,強制商業金融機構承擔過重的公共救濟責任。可以在規則之後進行免責或救濟,但不應破壞市場規則,不能要求市場主體以支持企業的名義先行放棄市場規則。

第五,著眼中長期目標,釋放活力,調整結構,促進改革。

疫情衝擊之下,活下來是最現實的需要。但對金融來說,還需要著眼未來,需要在結合激發市場活力、調整產業結構等目標開闢第二戰線,為疫情之後的產業金融服務做準備。

一是以恢復市場創新活力為目標,制定文化產業金融及旅遊產業金融服務創新方案,對已經基本消除風險隱患的新金融模式鬆綁,給新金融活動更多空間。

二是應結合區域特點,將金融解決方案的重點放在產業調結構方面。未來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產業結構問題,重要方向是要促進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化生產和數字化生存能力。

三是應結合金融市場改革,提升直接融資比例目標,加快資本市場改革。結合註冊制改革,加快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和在新三板掛牌。

四是結合防風險目標,加速推動金融科技應用,建立新的金融基礎設施。如要提高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信用貸款比例,就應著手以金融科技推動建立具有長期效應的行業信用管理體系。

在近五六個月時間內,這些問題應與渡過難關的短期目標一併考慮,否則疫情過後可能重新回到原點。


社旗小馬


疫情之後的文旅將會迎來一個短時的消費爆發期。

長達數月的封閉之後,人們對生命看得更重要了,很多疫情期間想過的要去沒去的地方和景點都想去看看,特別是有文化特色又有自然風光的地方,大家會更有興趣。

疫情之後的文旅投資反而會迎來一個調整期。由於疫情的打擊和影響,部分文旅企業生存和發展受到大的波及和影響,投資能力和投資意願降低。

己有的影響不大的鄉村文旅會迎來一定的發展機會。這次疫情,農村受到的影響相對小一些,面對疫情的應對能力相對也強一些,這會促使一部分的城市居民對農村生活的嚮往,農村條件較好的己建成文旅項目或會得到一定的發展機會。

特別是文旅養老產業,或會迎來一個高速發展期!





自聯旅遊


疫情過後,文旅的發展是傳國各地面臨的一個新的問題。認真研究業務恢復期工作思路,抓緊研究疫情過後恢復文旅行業發展、企業生產經營的思路和對策,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措施,落靠業務恢復期各項工作安排,在業務恢復期要重點謀劃好春夏季乃至下一個冬季文旅產品創新和市場營銷,完善旅遊景區和文化場館的講解體系和服務功能,支持旅行社等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只有認真的落實好,抓好這些問題才能儘快的恢復我們前一段時間說造成的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