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原著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兒?

和原著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兒?

· 這是第3186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和原著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儿?

“賣房子的人”

我媽最近在追劇,看《安家》,有時會把我叫來一起看:“來來來,你們賣房子是這樣的嗎?”雖然我從事的是一手房市場的營銷策劃,沒有賣過一套房子,但在我媽和絕大多數人眼裡,也就是一個“賣房子”的。

在大家眼裡,一手房、二手房都差不多。

雖然沒有看完就來評論顯得不太禮貌,但因為本人很喜歡日劇原版的《賣房子的女人》,對比之下,難免心有起伏。於是想從業內角度,來談談《安家》與原著的差距。這種差距很有代表性,它表面上是影視劇的差距,實則是職業文化的差距,更深層面或許是國民精神的差距。

和原著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儿?

《安家》購買了日劇版權,進行了本土化創作。簡單和日劇進行比較是不公平的,不同的文化政策對內容題材的寬容度也是不一樣的。和眾多打著職業劇旗號的“懸浮劇”相比,《安家》還是很良心的,職業刻畫比較真實,比如像房似錦啃著包子對付三餐的樣子,比如中介人員在房東和下家之間不被尊重待見,只能陪笑臉的樣子,再比如花樣百出的銷售技巧、同行之間的搶單、撬單等等。

當然,也有一些“失真”的情節:一個博士醫生去接受一個Z字型的奇葩戶型,不是因為價格而是因為“詩和遠方”;一座能眺望黃浦江的幾百方豪宅樣板房,由普通中介直接帶入而全程沒有專人對接,甚至還能在衛生間內上廁所;一座豪宅的下水管道居然會拿“設計紅點獎”,紅點獎是頒發給創意設計商品的。

當然沒必要用自己的那麼一點點專業,去用放大鏡看影視劇裡的小瑕疵,《賣房子的女人》也充滿細節上的誇張。

和原著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儿?

但二者之間的差距在哪裡呢?筆者認為簡單概括就是兩個字:尊重。

這份尊重體現在四個層面。

和原著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儿?

對日常生活的尊重

《賣房子的女人》及其續集的故事背景發生在2016-2019年的東京,隨著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臨近,房地產市場競爭日益殘酷,主人公三軒家萬智是一個“賣房子的女人”,就是孫儷演的“房似錦”。她的名言是:

“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

這部日劇,在地產圈很有口碑。一些公司領導甚至推薦給營銷部門的同事看。為什麼呢?不是因為賣房技巧,而是三軒傢俱有足夠的“洞察力”:她把一套賣不出去、人人害怕的凶宅,賣給見慣了死亡的醫院護士;她把兩套正對門的房子,賣給為無法獨立生活的兒子擔憂的老人,併為他們計劃好買下對門的房子收租金好讓兒子一輩子衣食無憂。她的臺詞也是足夠犀利:“不要以無聊的常識和狹隘的價值觀判斷事物。你就是這樣才賣不出房子。”

不被日常經驗、觀念束縛,洞察客戶真實需求,不僅是好中介的素質,也是營銷人員的職業要求。《安家》在洞察上是不夠的,以海清飾演的醫生博士為例,雖然女性客戶比較感性,房似錦用掛兒童畫的手段,確實可能讓客戶有些小感動。

和原著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儿?

但是,在現實的銷售市場裡,醫生、老師、律師這三大職業的客戶,是最理性、最會計算的。小感動不影響他們的決策。所以,編劇的客戶找錯了!不應該設定是醫生。

是誰呢?怎麼賣?

以筆者看,首先是價格,沒有賣不出的房子只有賣不出的價格。奇葩的戶型就應該有奇葩的價格,所以要先和房東博弈,談低價格;第二,尋找“奇葩”的客戶,這種房子不適合居家生活。適合一些小眾“奇葩”的職業,比如在家辦公的SOHO、網絡主播、開淘寶店鋪等職業的人士。大網紅、經濟實力強的SOHO看不上,適合剛起步的。一套房子,兩個空間,一半生活,一半工作,有分有合,事業起步,價格也合適。

其實,很多買房客戶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尤其是第一次買房的青年客戶,買房大多為了結婚,或者分戶獨立居住。但小青年缺乏生活經驗,工作和生活的不確定因素高,更復雜的是,一人買房,全家意見。首付往往來自父母,父母的意見和自身的喜好又會充滿矛盾。在真實的個案中,大部分人的買房經歷都是很艱辛的。跑很多家,看大半年,是正常的。而中介,就是在一遍一遍帶看的過程中,更加了解客戶,理解他們的需求。

一個媽媽,看房無數遍,每一次都抱怨廚房太小,採光不好等問題的時候,她真的是在抱怨套型嗎?不是,她是重視日常的居家細節。廚房太小是因為每天都要給家裡燒飯;採光不好,陽臺上的衣服總是晾曬不充分,有一股發黴的味道。

好的銷售就會洞悉她的內心,給她耐心解釋:廚房雖然不大,但是分區合理,做飯是綽綽有餘;採光不好怕影響晾曬,可以在陽臺放一臺烘乾機。畢竟高樓層的價差,不知道可以買多少臺烘乾機了。

中介是兩頭的橋樑,一方面是賣掉房子,另一方面是為客戶著想。而只有為客戶著想才能賣掉房子。這也是《安家》裡的中介缺失的地方。日劇裡的三軒家在這方面做到了極致,買下網吧轉賣給不想“孤獨死”的單身老太太;不想和丈夫同住的全職太太客戶,則設計了買房子搭配送獨立墓地的大腦洞情節,乍看荒誕不經,實則直指內心。

和原著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儿?
和原著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儿?

對職業、專業的尊重

洞察的前提,是尊重。而尊重是相互的。

《安家》讓我覺得很不舒服的一點,是編劇對中介這個職業缺乏尊重。劇中很多橋段,體現了客戶對中介的不尊重。比如房似錦的手被車門夾傷,老夫妻卻毫不關心,只會催促她辦理流程。這種情況現實裡也很多。買家賣家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中介身上,因為他要賺你錢,所以要受你的氣。

編劇對中介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大家都不容易,彼此體諒理解”。如果是這一層面的理解,那麼服務型的行業都是如此。但房屋中介和別的服務人員有什麼不同?

我認為,房屋中介和保險經紀人、理財規劃師很像。他職業的一小部分是提供“信息價值”,另外一部分提供“情感價值”;而最高級的部分,是提供給客戶“認知價值”。

在當下的時代裡,信息不是不夠而是氾濫,中介是幫你篩選而不是羅列信息,比如你看中某個地段,APP一打開裡面有好幾個小區,價格不一,中介告訴你小區之間的差別,住戶的層次——這是最基礎的信息服務;

像房似錦那樣,隨身帶著依雲礦泉水和傘,時刻為客戶準備,聆聽他的需要,承受各種不滿的發洩,又或者像王子健那樣,陪客戶逛街美容,討得歡心——這是進階的情感服務;

但告訴你趨勢性的內容,跳脫個人日常經驗,分析城市、經濟的發展走向,各大樓盤產品上細節的差異。今天兩個小區單價差一千,明年售價可能差一萬——讓客戶學到東西,這是最高層面的認知服務。

那麼編劇,或者大部分人為什麼會覺得中介LOW呢?因為劇中和現實裡的大部分中介都停留在一和二的層面。別人怎麼對待你,取決於你為對方帶來了多大的價值。

這就是專業的重要性。

在中介這個領域裡,只有專業才是取得尊重的不二法門。

像日劇裡的三軒家萬智,非常強勢兇悍,毫不低三下四。她提供“情感價值“和“認知價值”。甚至超越經濟價值,給於客戶生活上的指導。她為一對退休夫妻,推薦一套一樓帶咖啡館的房子,因為丈夫把一生都奉獻給工作,無暇顧及太太、家人生活,奮鬥勤勞了一生。借退休可以陪伴、實現太太開咖啡館的夢想,又不至於無事可幹;她去網吧賣房子,那裡是流浪者的天堂,讓他們鼓起勇氣,不逃避生活,用房子去擔負自己的人生。

三軒家的這份認知,是對人生的理解。只有洞悉、尊重各種人群的生活觀、價值觀。才有“沒有她賣不出去的房子”。

和原著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儿?
和原著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儿?

對職場情感的剋制、尊重

國產職業劇裡有一點讓人很反感,就是感情戲太多。試想想,大家去上班,會放那麼多感情嗎?現實裡,情感和職業是有矛盾的。每天那麼多事,大家的情感都花在做事上、客戶上。同事之間有交流往來,但都是有尺度和分寸的。

難怪有人說,看國產醫療劇,是看醫生怎麼談戀愛;看國產律師劇,是看律師怎麼談戀愛;現在看國產中介劇,也是看中介怎麼談戀愛。

對銷售人員來說,因為要消耗大量的“情感能量”,鼓舞和雞血是在所難免的。但像《安家》中“徐姑姑”,用雞湯代替雞血,實在是很不專業的做法。每天的晨會,從一個快樂大合唱開始。鼓勵大家佛系賣房,快樂工作。大量的鏡頭都在表現,同事之間的玩笑、互助、友愛。

但職場上的情感,其實是很微妙的,有互助有競爭。就像三軒家賣房子會帶著庭野,傳授一些經驗;足立聰卻在暗地裡和三軒家較勁、互相搶奪銷冠。哪怕三軒家和屋代科長是夫妻,劇中也沒有去描述他們的感情戲。

當然,這裡也有中日之間企業文化的差異。日本的企業文化更加嚴謹、更加強調職場倫理、規則。我們本土的企業職場邊界要模糊一些。我更喜歡日劇中的職場:對事情、項目的專注、思考多一點;對人際、同事的關注、投入少一點。這才是更良性的職場,不是嗎?

做為房屋銷售比較分裂的一點是,可能一個沒有房子的人每天在給人推薦介紹好幾千萬的房子。就像一個底薪4000元的人,告訴一個月薪4萬的人怎麼生活。真正的豪宅客戶是不需要中介的。他有錢有勢有信息有資源,他自己就是“中介”。需要中介的是普通人。

日劇裡95後的中介新人就嘲笑前輩庭野:天天都在推薦自己這輩子都住不起的房子,不是很虛偽嗎?為此庭野迷茫苦惱過,但後來他想通了。重點不在於,他是不是做房屋中介。而是不論做什麼職業,都要全力以赴地去付出,這份付出超越了金錢的意義。

這份全力以赴,本身就是對工作巨大的情感投入。如果還要把情感投入到同事人際上,那估計是創業的老闆吧!

和原著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儿?和原著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儿?

對時代精神的尊重

房似錦就是樊勝美+蘇明玉的翻版,在大城市安生立命的渴望是她工作的永動機;“徐姑姑”顯得“不忘初心”:房子承載的是一家人一輩子的幸福,我們賺的不僅是佣金還有良心。

《安家》裡有很多類似價值觀的碰撞,每個人都在用說教的方式去試圖說服別人。每個人都說得很大聲,故事劇情在聲嘶力竭中淡化消亡。

日劇裡這種觀念碰撞更多了,幾乎每一集都有:60後的退休人士憤怒女婿不願擔當、工作沒有責任感;90後的兒女卻只想輕鬆生活,享受人生的小確幸;80後的三軒家對避世的網絡主播鼓勵道:“既然喜歡,就要去拼命!”;95後的中介菜鳥卻很喪:“拼命工作,卻不一定拿得回養老金”。

日本不同時期的時代精神,在劇中交匯。從奮鬥勵志的日本走向現在的“低慾望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主題。你有你的大責任,我有我的小確幸;你有你的大成功,我有我的小溫暖。

最可貴的是,劇中沒有去讚揚誰,批判誰,抬高誰,貶低誰,沒有讓一種聲音去壓倒其他的聲音。哪怕像三家軒這種燃爆、勵志的價值觀,也會被一個老奶奶剋制、溫和地反駁:“因為你成功貌美,有能力有錢,你才會不認同那些沒能力的流浪者,但流浪者也需要一座避風港。”——老奶奶的這句話,是對弱者的看見和尊重,而不是同情。

所以日劇那麼打動我,打動我的就是“尊重”,就像東野圭吾的書裡寫到:“可以不理解,一定要尊重。”真是讓人很感動的話。

對日常、專業、規則、弱小等方方面面的尊重,這是國劇和日劇的差距,也是我們和日本的距離。

和原著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儿?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活動來源:“我們在一起”2020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全球招貼設計公益徵集活動 」

和原著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儿?和原著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相比,《安家》差在哪儿?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