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市鎮選舉:巴黎“閉城自守”改也難

主持人:雅客

歐洲時報新媒體中心負責人 週週

法国市镇选举:巴黎“闭城自守”改也难

巴黎市一家銀行門窗為免受示威者砸毀而釘上木板。這些木板“義務”擔當了市鎮選舉廣告牌的角色。(圖片來源:法新社)

雅客:法國市鎮選舉在即。巴黎堵車痼疾再次成為一個爭論的焦點。在交通問題上,巴黎市長究竟扮演什麼角色?

周文儀:在交通方面,把施工導致堵車完全歸咎於巴黎市長也有失公允。在前往戴高樂機場的路上因施工堵車而大罵巴黎市長是弄錯了對象,因為這屬於巴黎大區管轄。地鐵14號線延長工程也屬於巴黎大區管轄。在巴黎環城快道的某個門(Porte)附近被堵,按情況這涉及巴黎大區和巴黎市。但如果你駕車在巴黎市內找不到停車位,完全可以責怪巴黎市政府的自行車道擴建工程導致停車位減少,因為這項措施由市政府管轄,但事先是經市議會通過的。我的理解是抱怨堵車的主要不是巴黎市民,而是郊區來的駕車族,抱怨巴黎施工堵車。以前德拉諾埃任市長時期,巴黎因修建環城有軌電車引起駕車族批評,然而電車線路建成之後,巴黎市民讚揚這項便民建設。

雅客:巴黎不僅僅因為施工,而是道路設置越來越不利於開車。包括路上越來越多的隔離墩,複雜的並道線。如果說減速墩是為了讓汽車速度降下來,而水泥隔離墩和強制頻繁並道、分道、換線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容易造成刮擦事故,威脅駕車人和行人安全,即使不能說市內駕車變得越來越危險,至少使駕車人備感焦躁不安。這使人想起伊達爾戈的前任和“恩師”德拉諾埃的口號:“向汽車開戰。”然而,駕車族並非都是他們仇恨的富人,並非沒事開車瞎轉悠的富人。大量勞動者比如工程技術人員包括修理工、快遞員,賴以生存的生產工具就是汽車,這些人又經常是住在郊區不得不去巴黎工作的。巴黎對他們而言變得越來越不友善,是不是巴黎要“閉城自守,實行單邊主義”,今後巴黎還能不能“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了?

周文儀:“閉城自守”是一個趨勢。歐洲的一些城市很早就在實行“拒絕車輛進城”的理念,譬如倫敦和奧斯陸三四十年前就設立了汽車進城稅。在鄰國意大利,旅遊大巴士不能進入羅馬歷史中心。抑制車輛進城應該是基於保護居民健康和環保的理念, 幾年前的一部紀錄片講到巴黎環城路附近的車輛微粒汙染,小孩有哮喘病。我想,就算巴黎市長換人來做,在抑制汽車進入巴黎方面不會有很大的改變。

伊達爾戈的對手指責她在抑制汽車和城市規劃方面“實行意識形態和討伐性的政策”。這種批評可以理解。譬如她想改造富人區,想要增加富人區的社會福利房以提高社會階層的混合率,她還把安置難民、安置流浪漢的項目強加給16區,這個計劃招致了當地人的強烈反對。

伊達爾戈在抑制汽車進城方面的強力措施是大幅取消停車位,她如果連任,預定取消全市地表上一半的停車位,估計有6萬個。這肯定對外地進城的駕車人不利。

雅客:也許這可以讓她的選民感到解氣。有些賭氣的做法雖然能使一部分人解氣但也使另一部分人來氣,比如伊達爾戈要改變巴黎5大廣場的歷史風貌,威脅要禁止滿載中國遊客的大巴車靠近老佛爺商場,這就讓旅遊業人士很來火,又要博弈一番了,畢竟老佛爺商場不能像里昂信貸銀行總部那樣搬出巴黎。巴黎不僅僅是巴黎人的巴黎,也是全體法國人的巴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世界的巴黎。巴黎原本以開放胸懷而名滿天下,如今的巴黎是否要走自私和排外路線?

周文儀:

順便說一下,外地人在巴黎市長選舉中沒有投票權。我的意思是說,巴黎市長的市政管理只對巴黎選民負責。

雅客:好吧。提醒有選票的華人朋友注意一下。如果把巴黎弄成個小資情調的養老城市,再加上排外自私,會沒朋友的。巴黎共享單車是德拉諾埃的一項政治遺產,伊達爾戈繼承得如何?

周文儀:法國的共享單車是從里昂先開始。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和丹麥的哥本哈根更早。

週週:共享單車極大地方便了市民生活,又利於環保,特別在大罷工期間顯得尤為重要。巴黎最初的共享單車velib的運營模相對來說比較易於管理,比較有可持續性。velib必須停在固定停車點的樁子上,如果沒有停好,就會一直扣錢,因此使用者必須用完車後必須認認真真地把車停好,這就避免亂停車。

當然,這取決於絕大多數自行車完好無損,停車樁也運行良好。但是很可惜,我們常碰到的情況是,剛解鎖一輛車,結果發現車是壞的,然後想馬上換一輛,發現壞的車在停車樁上怎麼也鎖不了。這時候怎麼辦,除了打客服電話,什麼辦法也沒有。而客服電話不連續打一刻鐘根本不可能打通!原本騎velib主要就是解決短途問題,但很多時候因為找不到停車位,或者鎖不上車、打客服電話,花了大把時間,算下來還不如靠走。

Velib如此多尷尬操作,大概也可以說明為什麼那麼多人冒著極大的“車禍”風險,也要在車道上滑滑板車。巴黎自行車道本來就很不健全,這樣對滑板車車技考驗就更大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明,既方便又環保的短途出行需求量很大。我覺得環保出行這條路巴黎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雅客:小周老師說的有樁共享單車在巴黎問世不久,看到網上一條新聞,說在利比亞發現大量 Vélib' ,據說是小偷為了方便戰亂中的非洲人民環保出行而做出的“貢獻”——我不能保證這條新聞的真假。但在巴黎聖馬丁運河的清汙疏浚工程中,清出了五花八門的“文物”,包括大量的velib共享單車——這一條我敢保證真實。

更真實的新聞莫過於2018年的共享單車“換主”風波:最初,velib的營運商是JCDecaux,搞了大約十年左右不搞了,不知原因是不是與小周老師和我提到的故事有關。2017年巴黎市政府宣佈,從2018年1月1日起,營運商改為Smoovengo。這兩家公司的交接工作從2017年10月1日開始,循序漸進,直至2018年3月31日止。2萬輛自行車和1200個車站將完全更換。這個工程事實上沒有順利完成,有一段時間既沒有舊的velib,也沒有新的自行車。巴黎市政府為此飽受詬病。

大約與此同時,巴黎開始推出無樁共享單車,結果可想而知。有樁都能混亂不堪,何況無樁乎?我想,巴黎人並非是想退回到類似中國改革開放前的自行車社會,而是在發展和環保之間還沒有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