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不進去“批評”?牢記:3點建議,1條法則,做高情商父母

美國教育家珍妮.艾裡姆說:“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是的,孩子幾乎沒有不犯錯的,關鍵是大人對孩子犯錯後的處理方法是否正確。

可是,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採取了不當的做法,總是不斷地為孩子的“錯誤”承擔一切後果。比如:孩子弄壞了夥伴的玩具,家長不但不指責孩子的不對,還認為他的夥伴不夠友好;孩子摔壞了自己的文具盒,二話不說,趕緊給他買個新的....,一味地使孩子置身事外,這樣既不利於培養孩子自我反省的能力,也不利於他正確意識的形成。

孩子逃避了自己犯下的過失,使他覺得做錯了也沒關係,有長輩為自己收拾“爛攤子”,從而使他變成一個只知道推卸責任而不知道負責的人。所以,孩子犯錯後,應採用心理學上的“自然懲罰法則”,讓他自己去承擔事情的過失。

孩子聽不進去“批評”?牢記:3點建議,1條法則,做高情商父母

“自然懲罰法則”是十八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他認為:兒童所受到的懲罰,應是他的過失所導致的自然結果。這樣才能讓孩子進行自我反省,學會自己彌補過失,糾正錯誤。

他說:可以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讓他試一試。 如果孩子一定要穿那雙好看但只適合宴會穿的硬底皮鞋或是那件漂亮但太單薄的衣服,就讓他穿。因為他穿了以後必定會因“ 鞋太滑、太硬了而不能在操場上跑步”或是“太冷了”而品嚐到自作自受的滋味。這樣,孩子有了痛苦的體驗,就會吸取教訓,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孩子聽不進去“批評”?牢記:3點建議,1條法則,做高情商父母

佑佑今年上小學一年級了,爸爸專門買了一套兒童學習專用桌椅放在他的房間裡。那把小椅子實在太漂亮了,不但是佑佑最喜歡的天藍色,而且它還可以自調高低,坐上後還能自由地旋轉,非常舒適方便。

佑佑對椅子喜愛得不得了,一放學回家就擺弄它,不是坐在上面旋轉個不停,就是一會兒將它調高、一會兒將它調低。

爸爸見狀,告訴他這樣不停地擺弄很容易弄壞椅子,可佑佑聽不進去。爸爸又告訴他,如果你在3個月之內將椅子搗鼓壞了,那你就站著寫作業吧。佑佑仍然不聽,椅子怎麼會玩壞呢?他不信。

誰知,有一天爸爸的話應驗了,那把椅子真的讓他給弄壞了,再也不能坐在上面了。當他央求爸爸再重新給他買把的時候,沒想到爸爸非但不答應,還毫不留情地讓他連續幾天站著寫作業。

直到一個星期之後,佑佑按要求完成了爸爸佈置的幾項作業

,爸爸才於答應兩給他買把新椅子。這時佑才體驗到“自作自要的後果,體驗到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勞累之苦。以後,他就學會,愛惜物品,更懂得了為自己的過錯負責任。

當孩子犯了錯,家長千萬不要去包庇,應和孩子講清楚他哪裡做得不對,讓他懂得某種不良行為可能帶來的惡果。讓他明白自己應該怎麼做,從而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就是“自然懲罰法則”。可以說,這個法則的出現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關鍵就是讓孩子懂得自作自受,從而讓他吸取教訓。

盧梭告訴我們:不應該對孩子進行過多的指責或抱怨,而是讓他自己直接承擔錯誤造成的後果。比如,孩子打碎了盤子,不要急著責怪他,而應教會他如何打掃碎瓷片,並讓他獨自把碎瓷片收拾乾淨。這樣可以強化孩子的犯錯體驗,在心裡牢記下次要小心。

孩子聽不進去“批評”?牢記:3點建議,1條法則,做高情商父母

其實,教育孩子不光是口頭說教,而應是現實的言傳身教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父母要讓孩子懂得,如果是自己做錯了事,就該自己負責, 從而使其引以為戒。如果一個人的責任心總是“沉睡”著,那麼,這個人就很容易缺乏責任精神。所以,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麼,如何才能在孩子的教育上運用好“自然懲罰”法則呢?

希望以下幾種方法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可以提醒,但不可教訓

良行為或是犯了錯誤時,家長可以提醒他,當孩子出現某種不良行為後,給他講清事情發生的原因,讓他理解但不要嚴厲地教訓他。讓他明白自己的不當行為帶來的不良後果。這樣,他就會知道自己的衝動所帶來的過失是多麼的不應該,從而便會自我反省、吸取教訓。

二、態度堅決,但要把握好尺度

當孩子犯了錯誤後,很多家長往往一氣之下就對孩子大聲斥罵,進行嚴厲地責罰,而不是讓錯誤產生的自然後果去懲罰孩子。

殊不知,過於嚴厲對孩子的懲罰行為,往往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使效果適得其反。所以,當你在運用這種法則的時候,還應該對孩子具備耐心,從而把握好運用的尺度,以免過猶不及。

三、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家長要想運用好“ 自然懲罰”法則,就要減少對孩子行為的干涉。孩子犯錯後,不要嘮叨、埋怨,這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應讓孩子自己去反省錯誤並改正。

這一點,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步。 當他在實踐中嚐到了自己選擇的後果時,才能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