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觀察一棵古茶樹

如何觀察一棵古茶樹

雲南是世界上唯一擁有連片古茶園的地方,1958年,那棵南糯山古茶樹被正式確認為樹齡800年的古茶樹,證明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稍後確認巴達古茶樹樹齡是1700年,鎮沅千家寨的古茶樹樹齡是2700年……歷經千年風雨,在粗壯的樹幹之外,在那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古茶樹又起了哪些變化?

如何观察一棵古茶树

早上去保塘古茶園,當地的茶王樹並沒有吸引我長久駐足,一棵棵疤痕累累的古茶樹才是我觀察的重點。每一次摸著古茶樹粗壯的軀幹,都會忍不住去想它到底是怎麼活下來的?

當地人說,古茶樹雷劈劈不死、野火燒不死、蟻蟲害不死、刀斧砍不死。順著斧頭留下的痕跡,古茶樹改變了自己向上生長的路線,一扭頭橫向而去,之後再分枝向陽而去。

我們在路上遇到的一棵古茶樹,靠近道路這一面挺拔高聳,苔蘚披身,好一番生機勃勃的態勢。可是張敏提醒我,不妨換一個角度看看。於是我走到坡的另一面。天吶,這一面已經完全被白蟻掏空,岌岌可危!枝繁葉茂的那一面,是它僅存的面子。

如何观察一棵古茶树

古茶樹被白蟻掏空的一面

狡猾的白蟻,選擇人不易覺察的一面掏空,等人想要干預的時候,為時已晚。

“只要不傷及根,樹就死不掉。”昨天在三邁村,當地有經驗的茶農龍華中(音)說:“但不能卡住古茶樹的脖子,卡住了樹就呼吸不了,當然就死了。”他說在景邁山親眼見過古茶樹的死亡。古茶樹所謂的“脖子”在哪兒?就是土壤表層。來的人多了,把古茶樹表層土壤踩結塊了,茶樹的呼吸渠道截斷了,不死才怪呢!

傳統觀念認為,古茶樹會因採摘過度死亡。然而,雲南古茶園有一種神奇的管理方式,需要抹掉大量的老葉子以及花果來為芽頭儲備營養,雙江一帶把這種茶園叫作“藤條茶園”。這種採摘方式非但不會把樹採死,相反,藤條茶內質豐富,芽頭肥壯,有無與倫比的香氣。在西雙版納,勐往的曼糯古茶園和易武的張家灣古茶園,都是這種“藤條茶園”,不過,當地人稱為“柳條茶園”。

龍華中告訴我們,古茶園的生態系統很發達,為古茶樹鬆土的不只是人,還有蚯蚓。海拔高的地方,“蚯蚓有我小手指粗呢!”他向我們晃了晃手指。我們後來去看三邁村的茶樹王,要經過好幾片古茶園,常看到茶樹下有一堆一堆的蚯蚓糞便。

如何观察一棵古茶树

茶農龍華中與周重林在交流

農業專家高興華介紹,20世紀80年代在勐宋地區推廣的某些扦插茶苗,就屬於沒有主根、只有鬚根的茶樹。老百姓覺得這樣的茶樹只能吸收地表的營養,製出的茶既不好吃(喝),也不好看,“怎麼殺青都出不來效果,黃白黃白的,只能做點綠茶”,不太願意種,後來便改種實生茶苗了。

高興華還讓我們留意古茶園的另一種植物,即紫莖澤蘭,它也是為茶樹“鬆土”的,這種草的生長會一定程度上鬆動土壤。當地茶農會在7月與11月去割草,把雜草埋入土中,使其成為滋養茶樹生長的肥料。

德國的彼得·渥雷本在《樹的秘密生命》一書中說,很多被砍掉的樹樁之所以能活幾百年,一是自身的樹根有營養供給,二是其他樹根也參與供給。樹木通過根系構建了一個生態系統,這讓它們可以一起抵抗天敵,也可以幫助樹木在嚴酷的環境裡存活下來。彼得·渥雷本觀察到,有些樹被“環剝”過,按道理很快就會死,但卻還能活十幾年,後來他才發現,原來樹木可以通過根系來輸送營養,有些被環剝的樹木傷口還癒合了。

茶園中一些茶樹雖傷痕累累仍年年發新芽,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說明古茶樹根部供給非常充足。與無性繁殖的茶樹相比,古茶樹根系很深,能夠深深紮根地底,吸收地下的深層營養。古樹茶口感那麼豐富,就在於吸收了地下深層營養帶來的巔峰體驗。

保塘這片茶園裡因為修路,挖出了土壤的切面。我們得以直觀觀察到茶樹根系和土壤的構成。

如何观察一棵古茶树

從土壤切面觀察茶樹根系

在森林的茶園裡,我們腳踩到的黑色部分是落葉草根等腐物構成的沃土層,這些表層沃土養活了許多沒有主根的鬚根植物,但在坡度陡峭的地方沃土也極易被雨水沖走。也就是說,這個營養區看似飽滿,但有時間週期。

地面往下一米左右的是沙土層,是古茶樹樹根喜歡抵達的酸性土壤層。沙層土質鬆軟,極易穿越,樹根稍做歇息後繼續向地下生長,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吸收營養,儲備能量。

從寨子裡一路走上來,儘管路溼,但鞋底卻沒有粘上很多泥巴,就與沙土有關。這也是探訪古茶園的一個經驗,要是走完古茶園,鞋子上沒有泥巴,就說明這片茶園是沙地。我特意在裸土埂邊用手挖了一些沙土捏在手上,明顯沒有黏度,沙土幹後呈現出黃白色。

這些沒有人為干預過的野生古茶樹,沒有太多分枝,完全像熱帶雨林裡其他望天古樹一樣,直挺挺奔著藍天而去,毫無顧忌。今天有人要去採摘野生古茶樹上的茶葉,必須搭架建索方能達成願望。

但人類自然有辦法,跟不上古樹茶的高度,就拓展樹的寬度。他們用刀斧來改變樹的長勢。這是一個需要諸多人力以及耐心的工程,要有強有力的管理系統以及豐富的管理經驗才可以做到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樹冠特別大,分枝很多。

如何观察一棵古茶树

電影《杯酒人生》裡有一段話:“我總是聯想到酒的一生,想到它是個有生命的東西,活著的,有生命的。我總會想到,葡萄生長的那一年裡都發生了什麼,陽光是如何撒滿大地,而下雨的時候,又會是什麼樣子。人們又是怎麼照顧那些葡萄和採摘葡萄的。如果是一瓶陳酒,有多少照顧過那些葡萄的人已經死去。”

站在保塘最古老的茶樹下,很容易就將這段話和茶樹聯繫在了一起:“我常常想,在茶樹成熟的那年裡會發生什麼,那些當初照顧茶樹和採摘茶葉的人們,有多少現在已經不在人世了?”古茶園中那些有年頭的茶樹,每一棵都有編號和名字,但我們卻無法找尋那些栽種、培育茶樹的人了。

如何观察一棵古茶树

保塘的茶王樹

古茶樹送走一代代拉祜族、布朗族、哈尼族、傣族、漢族……是古茶樹告訴我們這塊土地上有人類密集居住的痕跡。

我們不禁想問,到底是人類滋養了古茶樹,還是古茶樹滋養了人類?

(本文選自《造物記:雲南古茶園的秘密》)

| 拓展閱讀:

《造物記》: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 編輯說

古茶園的秘密生活:烤茶、吃土、父子連名……

如何观察一棵古茶树如何观察一棵古茶树

《造物記:雲南古茶園的秘密》

周重林 楊春 羅安然等 著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40521

88.00元

本書是主創周重林繼《茶葉戰爭》之後的又一部重量級作品。嘗試從文明史角度去看古茶園,全方位解讀古茶樹的滋味之源。

全書關注古茶山、古茶園與古茶樹,第一次成體系地介紹西雙版納古茶樹,又以勐海茶區為重點,行走於一山一園、一村一寨,以更寬廣的視野、更客觀的角度,記錄當地的茶葉價格、製作工藝的變化、飲茶方式的變化、古樹茶的鑑別方法等,也以人文的情懷了解當地人的生活習俗、村寨的變化與經濟生活等細節,原汁原味還原雲南古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