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悟空傳》:歸來的是齊天大聖,回不去的是跌宕人生

看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著生活。@愛閱影人

很少有作品能夠在原作家喻戶曉的情況下,仍然憑藉自身的獨特魅力,在無數讀者心中奪得一席之地。取材於《西遊記》的《悟空傳》是這些為數不多的作品裡,稱得起上乘的佳作。

2000年出品的《悟空傳》時至今日已經過去整整20年,但是它的勢頭不僅沒有被歲月消磨殆盡,反而勢如猛虎,更進一步,在越來越多的人群中流行,被越來越多的人追捧喜愛。尤其是在年輕人群中,這本幾乎顛覆了西遊理念,完全是闡述嶄新故事與人文內核的作品,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重溫《悟空傳》:歸來的是齊天大聖,回不去的是跌宕人生

初次閱讀這本書時,已經記不清是何年何月,但是再次重溫,發現它依舊是那般的精彩絕倫,字字珠玉。如果說《西遊記》是一場虛幻縹緲的修行夢,那麼《悟空傳》則是一段坎坷波折的人生路。一個渡的是人情世故,一個掂的是自我救贖。

當初閱讀《悟空傳》時,心中總是藏著幾分少年人的銳氣,這般顛覆傳統觀念的作品,是在符合叛逆時期少年人的口味,滿腦子的“中二病”拯救世界,儘管有很多地方推敲不明白,但是這並不影響自己對孫悟空的執著和熱愛。如今在讀,才明白今何在的《悟空傳》其實是一本寫盡人生樣貌的苦澀書。

孫悟空是奔波在世間的每一個趕路人,齊天大聖是在百載人生裡最燦爛輝煌,光彩奪目的青春歲月,鬥戰勝佛是歷遍滄桑後,苦盡甘來的晚年生涯。每一個名諱對應著一段人生,每一次的磨難都是人生的沉澱。

顛覆傳統的思想格局,淡化神佛兩家得道出塵的仙人之氣,注入人性的複雜多變,暗喻與現實接壤的核心主旨

1.放蕩不羈的齊天大聖,身影裡包裹著的萬丈光芒

《悟空傳》最大的矛盾衝突點在於今何在賦予了神佛兩家的人性,它不同於《西遊記》,惡的是妖魔鬼怪,魑魅魍魎,善的是慈悲仙佛,天地神靈。《悟空傳》裡顛覆了傳統的固化思想,今何在將人性的善惡美醜注入到神佛兩處仙家的出世理念中,把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覺悟淡化,使神佛也有了詭譎陰翳,更接地氣的一面。

重溫《悟空傳》:歸來的是齊天大聖,回不去的是跌宕人生

孫悟空則是自始至終都在以常人思維去塑造描繪,最初階段的孫悟空沿用著《西遊記》裡齊天大聖的名諱,塑造的照樣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任意妄為,桀驁不馴的模樣。對世俗凡塵充滿留戀,看不慣神佛兩家的卑劣舉動,所以引發大戰,大鬧天宮,鬧得花果山生靈塗炭,濃煙滾滾,屍橫遍野。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悟空傳》書摘

他向來自持神通廣大,舉著定海神針和神鬥,和佛鬥,和天地之間所有的不公斗,可他忘記了他只有一個人,就算他法力無邊,終究勢單力薄,又怎麼可能勝得了那數以萬計的天兵天將,以及拾盡人間煙火的數千佛者。所以齊天大聖的結局只能是被壓五指山下五百載,受盡風吹日曬,嚴寒酷署。

今何在巧妙的設計,極大的增強了內容的可讀性和讀者的共鳴。書本中的神和佛象徵著強大和無人能夠逾越的絕對力量,是主導弱者生老病死的強者一方。人性裡對弱者的保護欲是與生俱來的,齊天大聖作為弱勢一方的救命稻草,自然更加容易得到讀者的支持。

2. 青蔥歲月的桀驁不馴,是熱血少年的赤誠之心,燃燒著內心的不滅之火

對比故事的人物設定,貼近生活的本源,今何在《悟空傳》裡所塑造的“齊天大聖”形象其實就是年少時我們大家的模樣。“齊天大聖”在《悟空傳》裡是挑戰一切他自己認為不合理的事情,總是一意孤行,這不恰恰就是我們叛逆的模樣。

重溫《悟空傳》:歸來的是齊天大聖,回不去的是跌宕人生

少年時的我們不理解成年人的思想,沒有縱覽全局的眼界,還不太明白世界的運轉法則,只有自以為完美無缺的三觀,然後試圖按自己的想法行事,遵從自己單純的內心,以淺薄的認知待世。當然這並不是什麼壞事,畢竟,在年少輕狂的日子裡,有點桀驁不馴和放蕩不羈的行徑才顯得沒有枉費青春。

或許浮躁輕佻的激情時光,並不會受到外界的支持,也不會得到成年人的認可,但這恰恰就是最真實的我們。那些憤世嫉俗的正義時刻,那些曾經全力追逐自由的瞬間,那些不顧一切挑戰權威和企圖突破規則束縛的歲月,看似荒誕不羈,可仔細琢磨,會發現這才是我們本該有的模樣。

就好似謝霆鋒和周杰倫,他們是“狂放不羈”四個大字最典型的代表。他們都曾在熱血沸騰的歲月裡挑戰權威,獨樹一幟,“人不輕狂枉少年”是他們人生最真實的寫照。狂傲任氣的結果是鋪天蓋地的質疑和嘲弄,可他們依舊頂著所有的紛擾,奮力前行,只是為了看到生活的真相,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對我來說,真相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之一,它告訴我生活的意義所在。”——謝霆鋒

“齊天大聖”雖然不被“神佛”所容,但我們的驕縱卻是能被成年世界所接受的,因為我們的赤誠之心他們也曾擁有過,看著我們就彷彿看到了他們自己年輕時的模樣,所以縱使成年人的觀念與少年人的想法有衝突,世界依舊能夠允許它們存在。

重溫《悟空傳》:歸來的是齊天大聖,回不去的是跌宕人生

這種矛盾在小說《悟空傳》裡成了仙魔大戰的導火索,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在現實世界是孩子與父母時常鬧出彆扭的原因,這就是今何在所要闡述的前半截人生:鬧騰與任性

從“齊天大聖”到“鬥戰勝佛”,從“輕浮小兒”到“穩重長者”,不是與現實妥協,而是明白了生活的真諦

1.忘不了西遊路的孫悟空,還是踏上了萬里行程

《悟空傳》裡的西遊,被今何在編寫成了一場帶有“謀殺”意圖的騙局,孫悟空被觀音的慈眉善目矇蔽了雙眼,稀裡糊塗的就跟隨唐僧西天取經,然後被誣陷欺騙,親手揮舞金箍棒摧毀了自己,最後肉身化為灰燼,靈魂超度成佛。

這看似諷刺的結局恰恰是全書的點睛之筆,也是今何在對生活的真實感悟。曾經不可一世的齊天大聖,一番周折之後,放下鬥爭的貪念,立地成佛,不是他鬥不過,更不是他放棄了自己往日的念頭和夢想,他只是不忍心看著“妖族”的子民在受戰亂之苦,心中生起的憐惜,讓他低下了高昂的頭顱。

“我來過,我戰鬥過,我不在乎結局。”——《悟空傳》書摘

一身傲骨是齊天大聖的心之本源,放下執念則是對千萬生靈的同情憐憫,他確實可以隨心所欲,但是又怎麼可能真的不在乎結局?五百年前的他為了眾生,熔岩成甲,揮焰成袍,導致的結果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五百年後他孑然一身,西行贖罪,換來的是風調雨順,天下太平,或許心中還是不甘,但這無疑是最合適的方法。

重溫《悟空傳》:歸來的是齊天大聖,回不去的是跌宕人生

2.看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著生活

皈依佛門的“鬥戰勝佛”就好似進入社會摸爬滾打多年的我們,成人世界的很多規則和行事邏輯是不同於我們最初理念的,甚至是我們所討厭的,但是這並不代表這些規則和邏輯是錯誤的,只是我們討厭的東西錯了。

“也許每個人出生時都以為這天地是為他一個人而存在的,當他發現自己錯的時候,他便開始長大了。”——《悟空傳》書摘


重溫《悟空傳》:歸來的是齊天大聖,回不去的是跌宕人生

起初我們都會下意識的認為世界之圍繞我們運轉的,但其實並不是這樣。世界不會因為少了誰就停下它的運轉機制,它是一個具有群體性特質的綜合存在,我們只是組成它的其中一員。或許我們起初的思維邏輯都是來自於最正面、最陽光的道德理念暈染薰陶,而後這些良性的道德不再約束著我們,我們不能時時刻刻都遵從,但是這些道德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植根於我們的思維深處,漸漸形成我們的處事原則。

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曾幾何時我們會覺得是非對錯必有其答案,但是成長以後,會發現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很多東西是無法一刀切的,不可能直接斷定出正確與否,所以成年世界的運行邏輯不一定是絕對權威,但必有其道理,它是普適性最強的邏輯法則。

結語

《悟空傳》作為少有的新穎題材神魔小說,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魅力,其次它貼近現實的人性解讀和對世界運行邏輯的思考,也十分值得讀者去揣摩探究。比如書裡天真年幼的白晶晶對唐僧說:“為什麼戀家的人,反而要流浪?”

唐僧回答:“因為.....這世上沒有什麼能永遠不失去,可有些人不相信這些,所以他們失去的,他們要不停地找回來,找一輩子。”我們總是在不斷的失去,然後不斷的回憶,再失去眼前的美好,然後再次尋找,如此往復,無限循環。

重溫《悟空傳》:歸來的是齊天大聖,回不去的是跌宕人生

上天很有意思,貓喜歡吃魚,貓卻不能下水,魚喜歡吃蚯蚓,魚卻不能上岸。人生,就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一邊選擇,一邊放棄,沒有什麼是亙古不變,只有我們自己可以被自己掌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