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兒語”和孩子溝通,會不會影響語言發展?這得“分階段”去看

小寶寶們虎頭虎腦十分可愛,說起話來咿咿呀呀,時不時“語出驚人”,惹得人捧腹大笑。他們小小的個頭,撲閃的眼睛,讓人忍不住的想和他們交流。可是很小的孩子其實是聽不懂大人的語言的,但是為了能夠進行交流,大人們總是試圖用他們認為孩子能夠理解的“兒語”去表達,比如:吃飯飯,咩咩(羊羊)、汪汪(狗狗)……

有一次,哥哥嫂子帶著他們四歲的女兒涵涵來家裡做客,孩子很調皮,跑來跑去,一點也閒不下來。到了吃飯的時間,怎麼也不肯好好吃飯。

  • 嫂子就哄到:“涵涵乖,趕快吃飯飯,要聽話哦。”
  • 涵涵:“我……我不想吃飯飯。
  • ”嫂子:“你乖乖聽媽媽的話,待會就讓你和汪汪玩好不好?”
  • 涵涵:“不好不好,汪汪太兇啦,還會咬人呢,我要和喵喵玩。”
  • 嫂子:“可姑姑家沒有喵喵呀!”
  • 涵涵:“那我們肥家家(回家)吧!”

……

類似的對話一直持續了很久,我稍稍有點詫異,畢竟孩子也不小了,還用“兒語”和孩子交流真的好嗎?同時我也注意到,涵涵在語言表達上非常吃力,為此我更加擔心。

用“兒語”和孩子溝通,會不會影響語言發展?這得“分階段”去看

“兒語”

“兒語”英文說法叫“baby talk”,顧名思義就是“孩子說的話”。在孩子學習說話的初期,很難正確的發出字音,他們在極力地模仿字音時,如果有一定困難,會用一些相近的音代替,就像前文例舉的那樣,儘管發音五花八門,但經過和孩子長時間的相處,我們總是能理解他們要表達的意思。

我們要探究兒語對孩子成長的利與弊,就要先搞清楚孩子與外界交流的發展過程。

每當一個新生命誕生,他們總是會以一聲嘹亮的啼哭聲告示著所有人他們的到來,這聲啼哭就是他們最初與人的交流。哭這一方式,也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孩子與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肚子餓了要哭,身體感到不舒服要哭,碰疼了要哭。沒人理自己也要哭。

此外,零到兩個月的嬰兒會逐漸的對周圍的聲音敏感並做出反應。一般來講,在孩子半個月左右時就已經能咿咿呀呀的“說話”了,這時的他們渴望與人的交流,所以很多家長也會同樣的學習他們咿咿呀呀的話語去回應他們,這是寶寶與外界交流最開始的階段。

用“兒語”和孩子溝通,會不會影響語言發展?這得“分階段”去看

到了兩個月左右,孩子已經對聲音變得相當敏感了,他們已經能從周圍嘈雜的聲音裡分辨出熟悉的聲音,一般是媽媽的。他們在聽到熟悉的聲音後,還會給予反應,比如尋找聲音的源頭,或者很開心地扭來扭去。雖然如此,但是他們並不能懂得語言所表達的具體意思,只是灌多了耳音,所以記住了這個聲音罷了。

從12到15個月開始,寶寶的語言能力開始有了明顯提高,他們從之前的簡單聽聲音轉變為模仿,比如孩子在這一階段開始會陸陸續續的叫媽媽或者爸爸就是因為家長在不斷的引導下孩子在模仿大人的發音。不僅如此,此時的他們有了名字的概念,知道有一個稱呼是屬於他的,當有人叫他時,他有了更大的反應,會去尋找聲源,如果看到是他所熟悉的人,甚至還會興高采烈。他們還能夠理解簡單的命令,例如:吃、喝之類的。還會通過家長的表情動作解讀家長要表達的信息,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是已經有了這樣的反應。

用“兒語”和孩子溝通,會不會影響語言發展?這得“分階段”去看

兩歲左右的時候,他們已經能開始理解更復雜的指令了,還能夠遵循兩步指令,比如:拿出小碗,吃飯。從這一階段開始,孩子們的理解能力顯著提高,語言模仿能力也更強,會掌握更多的詞彙,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詞彙的意思。因此,他們能夠開始用簡單的話語表達自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交流。

到了三歲的時候,他們已經能夠更加清晰的咬字發音,使用一些更加複雜的句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他們要表達的意思也更容易被家長理解到。當然,以上只是大數據統計下的一般情況,不同孩子根據不同的自身情況難免會有出入,家長也不必太過擔憂。

“兒語”通常是簡單的,幼稚的,甚至包含許多錯誤的字音和語法,家長們到底該不該用而與和孩子交流呢?

用“兒語”和孩子溝通,會不會影響語言發展?這得“分階段”去看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要分階段討論。

  • 在0~2歲的嬰幼兒時期:兒語有利於激發孩子學習語言的積極性

在這一階段裡,孩子才開始初步認識語言,他們並不理解語言中要表達的意思,所以家長需要做的是儘可能地化繁為簡,用盡可能簡單的語言(即:兒語)去同孩子交流,這樣更有利於他們理解和學習。此外,多用兒語和孩子交流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刺激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強化孩子對詞彙的記憶。

用“兒語”和孩子溝通,會不會影響語言發展?這得“分階段”去看

  • 在2歲之後的幼兒時期:兒語不利於孩子進一步的語言學習

兩歲之後,隨著孩子認知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孩子的語言學習也進入更高的一個階段,所以從這一階段開始,家長不再適合用兒語和孩子進行交流。首先,對寶寶的語言學習不利。孩子最初的學習來源於對周圍的模仿,啊兩歲之後的寶寶已經能夠開始理解並運用更高級的詞彙和句式,如果家長還用兒語和他交流,它沒有了模仿的源頭,這會大大的限制他進步的空間。其次,兒語中有許多發音和語法是錯誤的,如果不及早的糾正,對他們將來的學習也是不利的。最後,如果孩子不能及時的進入新的語言環境,極有可能會和同齡人產生差異,不利於他們的人際交往。

用“兒語”和孩子溝通,會不會影響語言發展?這得“分階段”去看

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是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階段的,從最初完全不懂語言,到可以說一些簡單的字、詞,再到連詞成句繼而能流利的表達,這一切離不開家長的悉心教導。在孩子最初的成長階段裡,家長是孩子最親密,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所以身為家長,一定要了解孩子發展的階段性,在不同的時間用不同的方式和他們相處,這樣才有助於他們更好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