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濾鏡,這屆年輕人沒法活

好了,今天想聊的話題,是當代年輕人自拍美顏和審美的變化。


「花樣濾鏡下的中國式審美」


01


1987年,托馬斯·諾爾和他的兄弟約翰·諾爾一起設計出了一款名為Photoshop的軟件,在與Adobe的合作之後,逐漸走向全球。

30年後的今天,即便是沒用過這款軟件的用戶,也能夠清晰地瞭解PS代表著什麼。


但諾爾兄弟或許未曾想到,在Photoshop進入中國後,最為人所知的其實只有一個功能——濾鏡

從青少年時期那些加了柔光磨皮大眼美顏效果的大頭貼,到被高亮度阿寶色和灰撲撲日系風統治屏幕的大陸劇。


幾十年過去了,分辨率不斷提升,可濾鏡倒是一直存在。

在無孔不入的濾鏡之下,中國人的審美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02

近幾年app store排行榜上的相機類產品層出不窮,名字大同小異,功能卻基本相同。

他們的使用過程也如出一轍:打開鏡頭,挑選濾鏡,按下快門,磨皮美顏,大眼特效,裸妝加持。


從骨相到皮相,統統打磨一遍,直到產出一張張批量製作的精裝自拍。

沒有哪個時代,能像當下這樣,換張臉比妖怪上身還快,畫皮放在21世紀都算不上什麼古裝志怪片,只能算是現實主義教育片。

濾鏡的普及其實比起智能手機的普及還要更早一些,在手握翻蓋機的年代裡,小姑娘們扎堆鑽進路邊禮品店的大頭貼機器,斜劉海和齊劉海頭湊頭臉貼臉,在花花綠綠的畫框中努力扮演可愛。

這種機器是漂洋過海自日本的舶來品。


受制於技術限制,大頭貼只能拍攝肩部以上的部分區域,突出面部表情,所以瞪眼嘟嘴成了潮流,當時女性審美因此也大受日本影響,開始往美型漫畫的少女風格轉變。

不用濾鏡,這屆年輕人沒法活

最能代表這種風格的作品當屬《凡爾賽玫瑰》,主角清一色長腿細腰皮膚光滑,濃密捲翹的睫毛加上卡姿蘭大眼睛。

細細回想80、90年代的女明星,蔡依林、楊冪、唐嫣、王心凌、陳喬恩……


從歌手到演員幾乎都完美複製了這個套路,超短裙、粉腮紅,又長又黑的假睫毛,以及標配厚劉海。


因此而留下來的各種照片,成了大小花旦們的黑歷史,巴不得一張不落全部刪除。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哪怕是當時的頂流巨星,造型也有一言難盡的時候,其後三十年間化妝術一直在進步,但似乎也抵不過美顏相機們的一鍵換頭。


03


濾鏡審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慢慢浸淫到影視圈裡,早期國內作品雖然也有後期調色,但都不算誇張,還是儘量以貼合真實質感或是塑造特殊氛圍為主。

到了2011年,湖南衛視首播了楊冪、馮紹峰主演的《宮鎖心玉》,第一次把於正式審美懟到了大眾眼前。

飽和度拉高的阿寶色濾鏡讓屏幕前的觀眾虎軀一震,儘管服化道都充斥著影樓風格,大片粉色的假花假樹和充滿暴發戶氣質的宮殿樓宇,實在算不得上臺面,但這還是讓年輕人們嚐了個鮮,意識到電視劇還能這麼弄。

此後這幾乎成了於正劇的特色,人們從“有點新鮮”到“越看越煩”也不過短短几年時間。

不用濾鏡,這屆年輕人沒法活

“古裝劇教父” 於正


平心而論,完全不調色調也未必是好事,原本調色是為了使得影視劇中畫面氛圍感和敘事性更強,但現在為了偷工減料,前期打光攝影隨便來,後期一個濾鏡統一糊上去。

男女主現實情況下本來隔著好幾號的膚色差,統統都磨成一個樣子,什麼雀斑黑頭魚尾紋都不存在,古人一經磨皮看著都像顆光可鑑人的水煮蛋。

想想以前的大陸劇,也並不都是這樣的,多數風格還是寫實派,哪怕是《還珠格格》和《流行花園》這種不講究什麼劇情的偶像劇,觀眾也能清晰地看見容嬤嬤的青筋和杉菜的黑眼圈。

這是對錶演的尊重,一個演員費盡力氣青筋暴起地演出一個角色,結果後期一磨皮,連細微表情都看不清,豈不是辜負了演員的付出。

不敢想象容嬤嬤套上少女感濾鏡之後會是怎樣,可能連“針扎紫薇”這種童年陰影級別的橋段,都會變得可笑起來吧。

在濫用濾鏡的背後,更讓人擔憂的是整個行業的敷衍了事。

不用濾鏡,這屆年輕人沒法活

因為知道後期可以處理,所以前期就潦草辦事,打光無所謂,反正後期能拉亮度,服化無所謂,反正後期能磨皮,鏡頭無所謂,反正後期能拉光圈加虛化。

辣眼睛的國產劇逮著濾鏡這個神器無所不用其極。

但能全怪劇組嗎?其實也不能。

一位做視頻剪輯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剪一個採訪視頻,藝人工作室都要反覆審核,確認臉上瑕疵都P掉了才能放出來.


短短几分鐘的小視頻尚且如此,更別說幾十集的長篇鉅製了。


藝人團隊主動要求十級磨皮,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04


文娛產業是最影響普通受眾的,在被這種審美籠罩之下,普通人也不可能免俗。

美顏類產品早就不是女性的專屬,打開男人的手機,也能翻出幾個同類型APP。

女生鑽進整形醫院逐步換頭,再輔以抖音之類的視頻濾鏡,搖身一變成了直播間的性感女主播,打賞的各位老鐵們早就被網紅臉迷得七葷八素,沒有想過鏡頭背後的主播是不是真的長成這樣。

喬碧蘿事件給了廣大宅男一個溫馨的忠告,所見並非所得,很多情況下你打賞的是你的幻想。

不用濾鏡,這屆年輕人沒法活

喬碧蘿殿下


用慣了濾鏡的明星們也在作繭自縛,大眾習慣了光滑細嫩清透無暇的肌膚,但凡流出幾張爆痘的照片,就鋪天蓋地的媒體們嘲諷某明星青春不再。

誰的錯呢?

在處處PS的時代裡,人們想要點“真實”,似乎也沒什麼錯,真正讓人擔憂的是審美的逐漸固化。

當大家默認沒有毛孔的臉才是美的時候,其他標準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去年Zara發佈了一組彩妝宣傳大片,參與拍攝的國模李靜雯被部分網友炮轟“臉上都是雀斑,怎麼不找個好看點的模特”。

不用濾鏡,這屆年輕人沒法活


到底什麼才是好看,顯然是沒有統一答案的。


李靜雯在被國際品牌都認可的情況下,卻依然被部分網友質疑,只因他們接受不了一張沒有磨皮濾鏡的照片。


最後


一個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一個社會也需要多元的審美。


接受不了皺紋、黑圓圈、抬頭紋、毛孔粉刺的大眾,還能坦誠地接受自己嗎?


當自信心只能建立在軟件計算出的虛假面龐上時,還願意直面自己的瑕疵嗎?

可能現如今,接受不了iPhone的前置攝像頭的人才是大多數吧。

倒也不是非要逆勢而為,只是希望在這種標準統一的環境下,也能同等認可其他的類型。

畢竟十年前的大頭貼已經成了黑歷史。


被軟件P過了頭的蛇精臉,或許也會成為大眾的羞恥回憶。


✒️


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