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崛起:普魯士步兵裝備的革新和新的步兵編制

自從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整個歐洲就進入了和平發展時期。就在這一段時間內,工業革命從英國傳到了普魯士,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革新使得普魯士從上到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的普魯士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家,而現在的普魯士正在向工業化國家邁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了軍事技術的進步,新的步兵武器因此而誕生。

本文主要講解步兵武器的革新和新的步兵編制。

帝國的崛起:普魯士步兵裝備的革新和新的步兵編制

普奧戰爭


新式步槍

德萊賽針發步槍:

1836年,普魯士軍火商德萊賽在自己的工廠內設計出了能夠從後面裝填子彈的針髮式步槍,這在當時的普魯士引起了軍方的轟動。因為在當時軍隊使用的步槍都是從前面裝彈的前裝式步槍,發射時火槍手要先從槍口放入發射藥,然後在放入彈丸,最後再用推彈杆壓實,這使得裝彈的過程很複雜,而且使用者必須要站著裝彈,這會導致戰場目標大,易受到攻擊,同時每裝填一發子彈需要20~30秒的時間。因此後裝步槍一設計出來就得到了普魯士軍方的重視,他們認為這會帶來軍事史上的變革。到了1841年,德萊賽在解決了幾個關鍵性問題後,德萊賽針發步槍就製造完成了,普魯士軍方立刻開始採購,但是受限於當時的年產量,只有少部分步兵團裝備,其它步兵團只能等待依次換裝,在這期間德萊賽步槍是被當做秘密武器來使用的,要求嚴格保密。

帝國的崛起:普魯士步兵裝備的革新和新的步兵編制

德萊賽針發步槍


德萊賽針發步槍,從命名就知道了,就是使用的設計者的名字,也可稱之為點火針式步槍,普魯士軍隊裝備後命名為“1841型輕型雷管步槍”。它使用的擊發裝置是撞針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撞錘,步槍在發射時,扣動扳機,槍栓內的彈簧推動像針一樣的撞針刺穿紙筒彈殼,繼續向前刺直到撞擊到彈頭底部的擊發藥然後引燃發射藥,從而把子彈頭髮射出去。這樣它實現了彈藥一體,而不是像前裝步槍的彈丸跟發射藥那樣分開裝填。同時由於可以後膛裝子彈,使得步兵可以在臥倒的時候裝填彈藥和射擊,而且是旋轉式後拉槍機,換裝子彈也方便,這樣不僅是讓步兵更加隱蔽,減小了暴露在戰場上的目標大小,使得敵人很難打到他;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步槍的發射速度,步兵能夠以每分鐘7發的速度進行射擊,而同一時期的其它國家的步兵發射速度在2~3發。

帝國的崛起:普魯士步兵裝備的革新和新的步兵編制


除此之外德萊賽針發槍還是第一個有來福線(膛線,來福槍)的後裝步槍,這使得後裝步槍的射擊精度也大大提高。其實能夠使用膛線的來福槍早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因為製作成本太高,而且裝填彈藥不方便,所以在腓特烈大帝的時候普魯士步兵只有少量裝備,通常都是裝備給步兵團中的神射手。而現在由於科技的進步,使批量生產成為可能,但是它仍然很精貴。德萊賽步槍的基本參數是:全長1420mm,槍管長度是910mm,全重4.7kg,口徑是15.4mm,子彈用的是紙彈殼橡子形鉛彈,殺傷射程是600碼(一碼等於0.9144米),在實戰當中300碼內可以保證精度,最大射速是7發每分鐘。

帝國的崛起:普魯士步兵裝備的革新和新的步兵編制

撞針


雖然德萊賽步槍在當時是最先進的,但卻不是最完美的,它有很多缺點。首先說它的產量問題,生產工藝複雜導致產量低(相對來說比前裝槍慢),到1847年的時候,年產量才是1萬枝,而普魯士軍隊的常備軍在13萬左右,如果再加後備軍那麼普魯士軍隊人數就超過30萬人;顯然德萊賽步槍的年產量太低了,這導致普魯士軍隊不得不找替代品,把滑膛槍刻上膛線然後使用米尼彈來代替;一直到1860年的時候,普魯士軍隊才算全部換裝完,這時候的年產量也達到了2.2萬枝。第二個缺點就是撞針太細太長,使用久了難免有磨損導致性能下降,另外還比較容易折斷,因此關於撞針的改進一直沒停止,一直到1862年才算定型,使得理論速度提高到了10~12發,但是在實戰中仍然是6~7發之間。第三個是後膛密封性不好,每次發射時,發射藥(黑火藥)爆燃產生的煙霧氣體和火焰就會從後膛的縫隙中噴出來,影響射手的視野,有時候還會燙傷射手;另外由於發射藥爆燃後產生的氣體洩露,導致子彈的出膛速度慢,射程相對來說短,這裡是相對來說的,比同時期法軍的米尼式前裝步槍射程要短,但是比燧發滑膛槍射程遠。第四個問題就是保養麻煩。

帝國的崛起:普魯士步兵裝備的革新和新的步兵編制

德萊賽步槍各種型號


米尼槍:

法軍的米尼式前裝步槍(翻譯不同,也可以叫米涅步槍),全槍重4.8kg,口徑17.8mm,殺傷距離是1000碼,在實戰中600碼以內可以保證精度。這麼對比一下,在實戰中的有效射程普魯士的德萊賽步槍是法軍米尼步槍的一半。說到米尼步槍,就得說一下它的子彈—米尼彈,而米尼彈是對應線膛槍(來福槍)出現的。最開始的時候火槍都是前裝滑膛槍,彈丸直徑比滑膛槍管直徑小,很容易就放進去了;而當前裝線膛槍出現後,因為槍管內的膛線凸起,導致彈丸裝填不便,不能順暢的進入槍膛,為了讓彈丸完全嵌入槍管內壁上的膛線,射手通常都採用暴力手段,用隨身攜帶的木槌狠狠的敲擊推杆把彈丸砸進去,這種裝填的方式在戰場上是非常致命的,射擊速度非常慢,但是有膛線的來福槍,精度要比滑膛槍高太多,軍隊不想放棄,所以各種方法就被設計出來了。

帝國的崛起:普魯士步兵裝備的革新和新的步兵編制

米尼槍


米尼彈:

首先就是使用次口徑彈,次口徑彈比槍管直徑小,就像滑膛槍一樣很順暢的就把子彈放進槍膛中了;為了讓次口徑彈契合膛線,設計者在槍膛底部加了個發射藥室,藥室的壁很厚,這樣就使得發射藥室的內徑小於槍膛,彈丸順著槍膛落下來時剛好被髮射藥室壁卡住,然後再用推杆使勁砸(這就跟用錘把地上的東西砸扁一樣),發射藥室壁厚,彈丸落在上面,推彈杆在上面砸,雙重夾擊下,就把鉛彈丸砸變形了,砸到剛好和周邊的膛線契合;再後來就把發射藥室去掉了,使槍膛上下直徑都一樣,然後直接在槍膛底部加了根鋼芯棒(託彈棒),鋼芯棒周圍是發射藥,鉛彈丸落下來後,剛好落在鋼芯棒(託彈棒)上,然後再用推彈杆把彈丸砸變形,嵌入周圍的膛線。這兩種方法都比較暴力,但是仍然要花費一些時間,而且圓形子彈被砸扁後發射出去後精度會受到影響。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次口徑彈在槍膛內部變大,不需要藉助鋼芯棒,同時還不會因為變形而影響到射擊精度,因此米尼彈就被設計出來了。米尼彈能夠很順暢的放入槍膛中,彈體是圓柱形的,彈頭是圓錐形的,彈丸的底部有個錐形的空心,外面有個錐形的鐵塞,發射時發射藥被引燃後,所產生的氣體會推動錐形鐵塞用力頂入彈丸的錐形空心中,使得彈丸底部脹大,正好嵌入周邊的膛線內,同時不會影響射擊精度,甚至因為彈丸的圓錐形會增加射擊精度和射程。米尼彈被研製出來後,很快就成了歐洲主流國家的裝備。

帝國的崛起:普魯士步兵裝備的革新和新的步兵編制

米尼彈


1848年的時候,德萊賽步槍的秘密被公開,但是有很多習慣了前膛裝彈的人討厭後膛裝彈,甚至於很多人反對使用它。最經典的就是一個訪問普魯士的瑞士將軍,他在見到後膛裝彈的德萊賽步槍後說:

用嘴吃東西才是高貴的,瑞士射手從來不會卑賤到使用從尾部裝填的“灌腸槍”

用嘴吃東西指前膛裝彈,灌腸槍指後膛裝彈。但是,很快擁有這種想法的人就被打臉了,在普丹戰爭和在普奧戰爭的時候,德萊賽步槍為普魯士軍隊帶來了巨大的優勢,尤其普奧戰爭的時候,德萊賽步槍完全碾壓奧地利軍隊的羅倫茲前裝步槍(M1854型)。

帝國的崛起:普魯士步兵裝備的革新和新的步兵編制

羅倫茲步槍


羅倫茲步槍:

羅倫茲前裝步槍依照歐洲人取名的方式,就是一個叫羅倫茲的人發明的,這人是奧地利的炮兵軍官。從1854年到1857年之間奧地利兵工廠生產的都是M1854式I型羅倫茲步槍,從1857年開始一直到普奧戰爭時期,奧地利生產的都是M1854式II型羅倫茲步槍,這槍在生產的頭幾年產量也不高,後幾年產量才提高了,因此奧地利軍隊大多裝備的是M1854式II型羅倫茲步槍。M1854式I型,槍重3.9kg,全長1335mm,槍管長945mm,口徑是13.9mm,四條膛線,射速每分鐘兩發,使用羅倫茲子彈。羅倫茲彈跟米尼彈不一樣,米尼彈是擴張式的,而羅倫茲彈是壓縮式的,當發射藥爆燃產生氣體後,會作用給羅倫茲彈的底部一個打擊力,而羅倫茲彈依靠自己的重量和慣性使會產生一個向後的阻力,這個阻力足以使得羅倫茲彈的底部變形,這就是壓縮式的原理;但是這裡面有一個條件,就是要求羅倫茲彈稍微細長一些,槍管內的膛線淺一些,槍管口徑小一些;羅倫茲彈長一些才會因重力產生的阻力稍大一些,而細一些膛線淺一些,才會使得嵌入膛線的彈丸能夠被髮射出去,如果膛線太深的話,壓縮彈丸嵌入後所產生的阻力就會很大,就會影響到彈丸的射擊。因此羅倫茲步槍的口徑小13.9mm,同時期的法國步槍的口徑是17.8mm,英國的恩菲爾德式步槍口徑是14.68mm,用的也是擴張彈丸。

帝國的崛起:普魯士步兵裝備的革新和新的步兵編制

羅倫茲彈


羅倫茲步槍射程能夠達到1000碼,比德萊賽步槍射程遠,但是在射程之內的時候,射擊頻率越快的越佔優勢。尤其當奧地利步兵成密集陣型推過來的時候,德萊賽步槍可以依靠比洛倫茲步槍快三四倍的射擊頻率,迅速的殺傷奧地利士兵;而且羅倫茲步槍是站著裝彈的,而德萊賽步槍可以臥著裝彈,更加的隱蔽。在納霍德戰鬥中,普魯士步兵就把三倍於己的奧地利軍隊阻擋在陣地前,並且使對方的傷亡是自己的五倍。

帝國的崛起:普魯士步兵裝備的革新和新的步兵編制

普丹戰爭


步兵編制:

以1864年的普丹戰爭為例,當時普魯士聯合奧地利的聯軍一共6萬人。普魯士軍隊此時已經有野戰軍的編制了,野戰軍包括兩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師,這是主要的單位,另外還有一些其它的部隊。每個步兵師還是由兩個步兵旅組成,這個基本沒變,每個步兵旅由兩個步兵團組成,每個步兵團由兩個滑膛槍步兵營和一個燧發槍步兵營組成,其實用的都是德萊賽步槍,只不過“滑膛槍兵”稱號沒變,其它國家已經取消滑膛槍兵這個稱號了,但是普魯士一直保持到1918年才取消。步兵師還有一個步行獵兵營和一個龍騎兵團,另外野戰軍還有7個炮兵連,7磅榴彈炮兵連有倆,6磅後裝炮兵連也是兩個,12磅前裝炮兵連是三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