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居民自治“能動性”構築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圓”

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打響後,基層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關口。突如其來的大疫也如同一場“大考”,為做好這張答卷,很多街道社區結合自身特色,充分發揮特長力量,為廣大居民築牢安全堡壘,也為今後的社區治理探索經驗、積累“養分”。

突如其來的疫情如同一場“大考”,這場大考也讓很多社區總結了教訓,積累了經驗,找到了思路。蕪湖市鏡湖區大礱坊街道總結了自己的戰“疫”經驗:只有實行居民自治,讓居民這個“主人翁”來管理自己的事情,才能真正符合社區居民內心願望、減少社會矛盾。社區、居民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才能使社會治理“事半功倍”。

大礱坊街道目前下轄北門口、康復路等6個社區,由於地處老城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轄區50個居民小區中有34個都是無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近年來,大礱坊街道已累計投入3500餘萬元對15個老舊小區實施了改造,目前,小區雨汙分流、道路鋪設等基礎設施問題已得到全面改善。

硬件在努力改善,而“軟件”卻依舊是難題。由於沒有負責日常管理的物業公司,也無相應的物業資金保障,老舊小區由此產生的環境衛生、社會治安等問題,一直是街道基層治理工作中急需破解的難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為切實做好無物管小區的管理,大礱坊街道按照“政府主導、居民自治、多方參與”的原則,宣傳鼓勵調動居民志願者的積極性,第一時間安排社區工作人員與機關下派的幹部、居民志願者等共同成立臨時黨支部,在此過程中,暢通民意表達渠道、聽取居民意見;發揮居民熟悉環境、人員的優勢,讓疫情防控期間小區各項防控措施紮實落實。

針對部分較為開放和零散的小區,街道與居民、工程施工方共同會商,採取封閉多餘出口、就近整合資源的方式,將多個小區“並”為一個小區,使無物管的小區管理變得有序起來。上述迅速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力解決了開放式老舊小區在疫情防控中的難題,也贏得了居民的大力支持。

北門口社區華聯商城小區在疫情期間為方便管理,封閉了原先的多個出入口,居住在華聯商城小區的王師傅在小區門口開飯店,因受疫情影響歇業,他原本對小區封閉繞行不理解,經過社區的耐心解釋,他看到社區工作人員為了居民的安全日夜值守,直爽的王師傅從不理解到主動參與。他報名到小區值守點參與值守,他是“宣傳員”,與小區值守人員一道對鄰居們進行防疫知識宣傳,老鄰居說出的話居民們更能接受。他是“信息員”,幫助值守人員分辨小區業主,提供租住戶等小區外來人員信息。他是“調解員”,對偶發的“口角摩擦”,居中調解。他還是“參政員”,對今後的老舊小區改造及物業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

疫情中,像王師傅這樣的居民有很多,他們“有力的出力,不能出力的也捐款捐物”,給小區值守人員送去熱水、水果、雞蛋、暖寶寶、口罩等各類暖心的物資,並且積極配合小區管控,為防控人員提供線索。正是居民的參與配合,讓大礱坊區域內的疫情防控管理高效有序、紮實到位。

大江晚報記者 顧婭 實習生 閆麗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