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躺在床上,為何還要舉頭、低頭,為何能見明月?

搙巴底


李白的這首五言古詩的原稿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此詩傳入日本後,在將其編入學生課本時,他們作了簡化,我們國內的文學界也認可了日本的這個簡化,於是便成了現在的這個模式。

古人是這樣解釋“床”字的,他們認為“床”從“裝”,裝載或承載的“裝”,“床”與“裝”同聲,同意。漢代之前就是把承載人半跪半坐的蒲團稱為床。此外,漢語中的“河床”,“礦床”之類便取其裝載之意。睡眠的臥具一種稱之為“床”,如三國時“劉關張寢則同床”;一種為地面上墊起來的榻,稱為臥榻;如古人所說“臥榻之側豈容它人安睡”。平民以草而墊,上層人物則墊入保暖的羽毛(我國的棉花是明朝時從西方傳來),所以“榻”字從“羽”。現在日本還部分保留著從唐朝引過去的臥塌的風格。

從漢代起,胡人把他們的攜帶方便的摺疊的,以木文骨,以皮為條,亦稱“馬札”的坐具帶入中原地區,被時人稱之為“胡床”,三國時期這種“胡床”在曹操所建的“魏國”,即中原地區流行很廣。唐詩中的“胡床”便是由中原地區傳入長安。從唐到宋,又陸續增加了靠背,再增加了扶手,再從起處坐時雙腳懸空到雙腳落地,再往後便與現代的坐椅十分接近了。

由此看來,李白〈靜夜思〉所述,詩人所稱之床,便是後來所說的”坐椅”,後來的宋朝人還保留了漢唐時的“交椅”的名稱,“交椅”者,摺疊之馬紮也。那麼,李白坐在“胡床”,即摺疊椅上,當然是低頭可以看到地面上的月光,抬頭可以透過紗窗看到山頭上的月亮了。其實,即便把詩中的“床”就是誤認為現代睡眠所用的床,卻也無妨,因為雖然躺在床上,但思鄉心切,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之中,不是也能看到地上的月光和窗外山頭的月亮嗎?


杜新1




我們可以簡要的分析一下這首詩的意境。

首聯寫到“床前明月光”,從表面上來看,是寫作者躺在床前看到了一絲明月的光輝。

頷聯寫到“疑是地上霜;,很明顯是對首句明月光的一種解釋。詩人李白把明月光比作了地上霜。

這兩句寫的是月色,旨在烘托一種思念的氣氛,中國文人都對月亮有一份寄託的情懷吧。

在分析後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便會發現了一種矛盾。詩人在床上怎麼會看見窗外的明月?這裡便產生了一種說法。床同窗同音。這裡應該描寫的是詩人李白站在窗前,抬頭看見了月光。不由得產生了思鄉之情,於是低下頭去。一股思鄉之情湧上心頭。

對於這首詩的官方翻譯是: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意境。


田金柱554


李白《靜夜思》裡的‘床’不能理解成我們現在睡覺的床,而是古代水井的圍欄。《辭海》在解釋‘床’的條目中,就有“井上圍欄”的釋意。在古人的詩中,有很多這類描寫的詩句。如:《古樂府·淮南王》“後園鑿井銀作床”杜甫“露井凍銀床”李商隱“不惜金彈飛林外,更築銀床在井邊”。這裡的床,都是指井的圍欄。還有李白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古人睡覺的床,都是靠房間上方的牆放置,是不能繞的,他們是騎著竹馬(竹竿)圍著井的圍欄繞著奔跑嘻戲。

(這種有圍欄的水井,我家鄉就有,小時候也曾在井中提水)

順帶說一下,詩中“疑是地上霜”這裡的‘疑’不是懷疑的疑,‘疑’在此作‘彷彿,好像,好似’講。就如李白的“疑是銀河落九天”,陸游的“山重水複疑無路”一樣,‘疑’都是作‘彷彿,好似’理解。





吳言27



唐代的大詩仙所作的一首《靜夜思》,為何用了幾個具有動詞:舉頭,低頭呢?

既然是詩人,肯定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既然是詩人,肯定是激情四射,心潮澎湃!作為一名詩人,在作詩的過程中,每一字,每一詞,都是經過仔細的琢磨,慎重的思考,才會深耕細作,寫出來的詩才會更加尾尾動人,朗朗上口!記得有句唐詩叫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作者原來是寫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是作者覺得推字不妥,改為敲更貼切。這就是推敲一詞的由來和出處!

好,話不閒扯,詩歸正文!

我們先整體的欣賞一下《靜夜思》的全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整首詩的大意是: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詩人身在異地他鄉,或坐於踏前,或貯立於窗前,看到窗外的月光透過窗戶照在地上,銀白的月光照在地,就像地面結上了一層霜一樣。於是,美好的月色勾起了詩人無限的鄉愁,以至於詩人觸景生情,臥踏難眠,一會坐於踏前,一會兒佇立於踏前,一會來回渡步,一會抬頭看看窗外,一會低頭看看地上。

那麼詩的前兩句是寫景,後兩句寫情。整首詩是以景抒情。前兩句中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可能本意是指床,也可以理解為窗字,因為古人所用的通假字頗多,床通窗。前句的詩的大意也能理解為床前明月光或窗前明月光,說是窗前明月光也不為過,這就為詩的後兩句作了鋪墊,埋下了伏筆。詩的後兩句是抒情,觸景生情,抒發心中的感想和情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由於詩人坐於踏前,踏就是古人所睡的床,漢唐時期的床不是很高,也只有成人的一膝之高,很矮,30~40公分高吧。由於床矮,詩人就得抬頭看窗外了,再者,由於詩人思鄉之切,以至失眠,於踏前雙手反扁,來回徘徊踱步,低著頭沉思,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是低頭思故鄉了。故詩人由於失眠,不一定是臥於床上了!

這就是《靜夜思》中,詩人為什麼臥在踏上,還要舉頭望明,低頭思故鄉了。綜上所述,我們就不難理解提問者所提的問題了!


用戶93427750249


嗯,這個“床”確實有爭議。

躺在床上如果可以看到明月,那大概是丐幫弟子,屋頂漏雨透光。

按李大俠揮手就是千金的性子來看,再怎麼也不至於住個漏雨的房子。

“床”,有兩種解釋

一種說是胡床,大概就是小馬紮一類的東西。

唐朝的時候中原地區沒有凳子之類的東西,大家都席地而坐嘛,從西域傳過來的小馬紮,就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可能是李白夜晚坐在小馬紮上,在院子裡乘涼,想起了故鄉,想起了童年的自己,想起了“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故有此作。

看到這兒,相信你也看出來了,上面那句引用的詩非常突兀、生硬,根本不是我平常信手拈來的風格,為什麼呢?

因為我就是為了說明,繞床弄青梅里面的床,也是這個意思。


另一種說法是井欄,就是井架、井欄一類的東西。

井欄在古代,被稱作“銀床”,最早出現在《樂府詩集》,有“後園鑿井銀作床”等詩句佐證。

後來井和床連用,也成了一個固定的詞語,從唐到清,都有井床這種說法。

就李白來說,在《洗腳亭》裡面有:“前有吳時井,下有五丈床”句。

我認為,第一種更準確一些。

《靜夜思》裡面的床,可能是胡床,也可能是井床。

但如果是井床,大晚上的,李白在井邊搞什麼,坐在小馬紮上乘涼更說得通。


而且,兩個小孩子,為什麼要繞著井跑圈圈,莫非井底有寶?

那乾淨叫八戒下去背上來啊!



也可自話


李白的《靜夜思》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唐詩,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啟蒙讀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但關於這首詩,人們一直以來都頗多爭議,就像題主所說的“李白躺在床上”。那麼,李白這首詩裡面的床,究竟是什麼呢?

一,關於“床”爭議很多,也反映出詩歌的生命力

床,共有11個義項,僅僅是作為名詞,就有5個義項:

(1)供人睡臥的傢俱。(2)古代坐具。(3)安放器物的支架、几案等。(4)井上圍欄。(5)物之底部。

那麼,“床前明月光”這裡的“床”究竟指什麼呢?如果是今天睡覺的工具,那麼,可以肯定,李白是在臥室裡。但除非李白的臥室是玻璃屋頂或者根本就沒有屋頂,不然,怎麼可能窗前有“明月光”?即使明月透過窗子,那也不可能“舉頭望明月”啊?

所以,這個床,不可能是臥具!

那有沒有可能是古代的坐具,類似於今天的榻榻米呢?幾乎也不可能,因為,這種坐具,一般還是安放在室內,多放在客廳裡的。再說了,李白在《長幹行》裡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詩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不至於青梅長到客廳裡吧?

那麼,這個床,應該指的就是“井上圍欄”!這樣一來,李白就是在院子裡喝酒,看到月關撒到水井的圍欄上,再加上有水的反射,所謂“床前明月光”!而院子的水井邊,種有青梅樹,所以,小男孩才能“繞床弄青梅”,圍著井欄,玩弄青梅。

所以,李白可不是睡在床上,或者坐在“榻榻米”上哦!

二,為何又舉頭低頭?

這一點,非常好理解。李白對於月亮,是有種天生的情懷的。可以說,李白小的時候就望月、寫月,到死的時候,都是去捉月(一醉還酹江月)。在他看來,月,其實就是他的精神歸宿。所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月歌》),類似的還有很多。

所以,舉頭望月,是因為,月就是家,家就是月啊!

那為什麼要低頭呢?

低頭不就是井嗎?要知道,天上一個月亮,水裡還有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裡,水裡的月亮在天上啊。

還有一點,井,不也代表故鄉嗎?不然,古人為何要說“背井離鄉”呢?

所以啊,眼前月是故鄉月,腳下井非故鄉井,夜闌人靜,明月高懸,禮拜才會如此的思念故鄉啊!

這樣解釋下來,我想,你的問題,應該都不存在了吧。如果覺得我的解釋不錯,請不要忘了點贊關注哦!


三水三心


李白寫的這首《靜夜思》是人生不得意時的一聲長嘆!這首詩中‘’霜‘’字點出時節為霜降之後秋冬季。異客他鄉的李白在一個悲涼的下半夜,被那從破爛窗紙中吹進的寒風凍醒,朦朦朧朧的錯覺懷疑自己睡在.一片白霜的地上。當他撐起手仰著頭望到窗外的圓月時,才知道睡在床上,他錯把月光當白霜,更有孤獨的悲涼感覺,不由得他此刻思念起故鄉的溫暖。這裡李白把‘’仰‘’頭望明月寫成‘’舉‘’頭望明月,一是古人大多數是把床靠在窗戶下邊,窗高床低,睡在床上不坐起來從窗戶觀不望是看到不到窗外地面的,二是為了與下一句‘’低頭思故鄉‘’句的‘’低‘’字有恰切的對仗和平仄便不用‘’仰‘’字而用了‘’舉‘’’字,就




成‘’舉頭望明月‘’了。


報以湧泉


看到這個題目,可以揣測提問者是一位成長於高樓林立之中,沒有在大自然低矮土房裡過活的經歷。故此才有這樣的疑問。很正常。

我們國家的建築一般都是坐南朝北。過去農村——古代更是如此的建築要麼是“胡基”砌成的牆,要麼就是用木板做成的模塊,用土打夯築成的,不高。窗戶是類似於“電影裡潘金蓮墜落木杆”那種,或者雙扇開三扇開窗,前後牆上各安放一個,窗子角落,簡易木頭床靠牆而放,因為那個時代照亮就是油燈——菜油或者桐油,人一旦上床,就吹燈,屋裡漆黑。故此,床一般就是放在窗戶下面,為的是取光。

試想一下,一位遠客,在朋友家歇息,因為天氣炎熱,窗扇就撐上去。月亮在天空懸掛著,月光就從開著的窗戶照射進來,正好落在床前的地面上,白花花一片。一覺醒來,李白斜依床頭,向上一望(舉頭)——月亮高懸夜空,向下一看(低頭)地上月光如白霜一片。

我想,1.如果是冬季,窗扇不開,雖然也有月光,但經過窗戶紙的隔斷,就比較朦朧,缺少“霜”的逼真。對於浪漫主義詩人來說,把月光擬成霜很正常。2.對於李白的這種境遇,在山區生活的人們以前、現在、將來都還會遇到。3.看問題要放到當時那種環境裡去想,才會釋然。4.李白即使在城裡,那種小城鎮也如現在的農村。


見腫消世界


李白是坐在“床”上,那個“床”是“胡床”就是現在的“小馬紮”。

情景再現:

李白晚上吃飽喝足,一個人在院子裡坐在小馬紮上,喝的有點多,看眼前,白花花一片;怎麼個意思?這就下霜了?時候不到啊!

晃晃腦袋,揉揉眼,仔細看看白花花的地,再看看天,明白了,這是喝的有點眼花啦,把月光照在地上看成一地霜了!

抬頭看看,可不是,月亮挺亮的,地上被照的白花花的。

一個人在小院孤零零的這麼坐著,傷感就來了,唉!孤獨啊,找個說話的人都沒有,還是在老家好啊!認識的人多,大家湊一塊喝,有說有笑的那多有意思,嗯!想家了。

喝的真的有點大,酒勁兒上來了,有點迷糊,頭抬不起來。

沒什麼意思,眼前這點景兒,還真的勾起感慨來了,做首詩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困了,回去睡覺,夢裡回故鄉!


步武堂


看了你的問題,也看了大家的回答。大多數都是錯的。床,在這裡是欄杆,但是井口的欄杆。而古代井欄的石料大多是花白的。月光下疑似白霜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