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的孩子沒有以前的孩子那麼熱愛學習,是這樣嗎?

陳修修


是的。以前的孩子相當一部分是有一個強烈的動機或明確的目標,學習為了跳農門。像七零後們就是深有體會。當年吃的是窩窩頭,喝的是偶爾有蟲子的菜湯,趕上麥收的時候下雨,麥子收不回家,在場院裡生了芽。不是十戶八戶而是方圓百十里地都一樣。蒸的饅頭像不熟一樣,粘牙。冬天宿舍沒有暖氣,夏天沒有電扇。個個都鉚足了勁學習,就連下課的路上都在拉著長調背書。窮啊!改變生存環境,唯有讀書。這是我的小學,初中的求學記憶。貧困,卻充實上進。

現在的孩子,要十塊錢,總想給五十,要五十,一百等著。吃穿優越,學習成了父輩的事,成了老師的事。著急的是這群大人,總是催著,喊著讓孩子讀書。大談讀書改變命運,孩子看著自己的生活無憂,沒有強烈的意識去改。吹著空調,吃著零食,玩著遊戲。真是不容易讓他們體會沒有知識,奔波生活的苦。吃苦的打工的是家長,孩子看不見。看得見的是一沓一沓的人民幣。

總之,優越的生活給了孩子幸福的童年。卻沒有給他們向上的動力目標。只能靠家長帶孩子吃苦,體驗生活的不易,不懂教育的家長忽略這一點,就讓孩子成了斷了線的風箏,漫無目的飄,沒有上進心學習。這是一個普遍問題。走在街上記得家長面紅耳赤,吼得孩子無可奈何,一定是成績發下來的樣子。





想你在雨季


現在分散精力的東西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