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之國——真實的日本忍者與天正伊賀之亂

忍者之國——真實的日本忍者與天正伊賀之亂

《忍者之國》劇照

忍者是什麼

大家最早接觸到日本忍者相關的,無非就是諸如《忍者亂太郎》、《火影忍者》、《甲賀忍法帖》等漫畫動畫以及《忍者龍劍傳》等遊戲,有的甚至還是通過《忍者神龜》這樣的美國產作品認識了忍者。

忍者之國——真實的日本忍者與天正伊賀之亂

火影忍者

忍者與武士一樣,是日本的一個特殊的群體,相比武士,忍者則更有神秘感一些。不過在歷史上,特別是江戶時代以前,幾乎沒有關於“忍者(ninja)”的記錄,進入江戶時代以後,才陸陸續續出現了一些類似“忍者”的詞。

可以看出,現在我們熟知的“忍者”文化,其實並非是歷史上的忍者,而是近代以來日本人才開始包裝的一種“傳統日本文化”,與日本真正的忍者文化相差甚遠。要想了解真正的忍者,我們就不得不拋開後世藝術作品裡的虛像,從一些零散的史料裡窺得一二。

戰國時代的忍者,一般指的就是“伊賀者”與“甲賀者”,同時不同地方的忍者還會被稱為“亂波”、“素波”、“草”、“軒轅”等待。中世史料稱忍者一般是稱之為“忍び”或者“忍びの者”。日本中世紀的葡萄牙傳教士編寫的《日葡辭書》中,將“忍び(xinobi)”這個詞解釋為“在戰爭期間,趁著夜色潛入地方的城內或者陣營內竊取情報的間諜”,在《李朝實錄》中記錄,中宗七年五月,朝鮮方囚禁了一個叫“與四郎”的傢伙,而這個人在日本的博多被稱為“時老未”,此人擅長偽裝,躲過了守備士兵,自由穿梭于軍陣之中,“時老未”即是“忍び”的諧音,也就是忍者。

忍者之國——真實的日本忍者與天正伊賀之亂

忍者

歷史上的忍者

日本元龜三年(1572年),此時正值“信長包圍網”最猖獗的時期。這年九月,統治甲斐國、信濃國、駿河國以及西上野的東國大名武田信玄也發兵西進,攻打織田信長的盟友德川家康,向遠江國以及三河國擴張,接連攻下了數座德川家的城池。不過在三方原合戰以後,武田信玄的身體就一直不怎麼好,當年十二月,武田信玄給遠江國的二俁城守將發去書信,這其中第一條命令就是吩咐守將一定要用心防範“忍び”(《友野文書》)。二俁城是武田信玄這次西進攻下的城池,原本這座城池一直屬於德川家,因此德川家的忍者想必相當熟悉這座城池的構造,再加上二俁城位於武田、德川衝突的交界處,因此武田信玄才會擔心有忍者滲透進城中。

天正二年(1574年)五月十二日,武田信玄死後,新任武田家家督武田勝賴發兵攻打德川家的屬地高天神城,高天神城在武田信玄西進途中一度投降武田軍,後來又被德川家康收復。五月十五日,武田家再度侵略遠江國的消息傳到了平安京,次日,織田信長就匆匆忙忙從京都返回了岐阜城。因為此時的信長仍身陷重圍之中,並沒有對付武田軍的準備,他只得暫時在岐阜城徵集糧草,以出陣德川家的領地遠江國,抵禦武田勝賴。到了六月八日,織田信長的家臣橫井時泰在岐阜城內發現了敵軍的忍者,並將這名忍者斬殺(《橫井文書》),據推測,這名忍者便是武田家派出偵查織田軍動向的。

忍者之國——真實的日本忍者與天正伊賀之亂

武田信玄

天正十年(1582年)武田家滅亡前夕,仍然派出了大量忍者前往北條家領地騷擾,北條氏邦給家臣的書信裡提到,必須嚴防從信濃國前來的大量“素波”(《諸州古文書》),素波即是信濃國的忍者。

當然,忍者的作用不僅僅侷限於間諜、密探,在戰場之上,他們還充當著僱傭軍的身份,為僱主效力。

慶長十九年(1614年),德川家與豐臣家之間爆發了大坂冬之陣,大坂方的大將真田信繁(真田幸村)便是信濃國小縣郡出身,傳聞他手下有著大量的忍者,當時幕府軍之一的井伊直孝便給家臣下達指令,在進軍時要嚴加防範忍者在己方陣營中縱火。江戶幕府延岡藩藩主有馬直純也在給家臣們制定的軍法中提到,交戰時,忍者們會在夜裡潛入軍營中,將拴著馬匹的繩子割斷,放馬匹在營地中亂跑,在營地因馬匹四處跑動而發生騷亂時,忍者們再趁機用長槍和鐵炮進行“夜討”。武田勝賴的一份年份不詳的文書也提到要小心陣中縱火以及“夜懸”,縱火、夜討、夜懸都是忍者夜襲敵軍時的慣用伎倆。

忍者之國——真實的日本忍者與天正伊賀之亂

團體行動的忍者

而在《北條五代記》中,充當軍隊先導的忍者叫做“亂波”,而書中還舉例了“忍び”和“草”兩種伏擊戰術,這裡的“忍び”和“草”指的是行為名稱,而不是人物代詞,和“忍びの者”一樣,“草の者”也在文書上出現過。在《日葡辭典》中,九州地方將這種伏擊戰法叫做“伏草”、關東則叫“草”、“草調儀”。這種戰法指的應該就是將士兵埋伏在草叢等隱蔽的地方,再突然而起襲擊敵人,這也是一種忍者僱傭軍常用的戰法。

世界聞名的忍者

要說日本最有名的忍者,那肯定就是漩渦鳴人了(滑稽),不過在以鳴人為主角的漫畫《火影忍者》當中,有許多忍者便是有原型的。比如雨隱村山椒魚半藏,原型就是服部半藏;木葉三忍自來也、綱手、大蛇丸則出自江戶時代末期的繪本《兒雷也豪傑譚》;傳說真田信繁手下的忍者猿飛佐助早期則被拆為三代火影猿飛日斬以及宇智波佐助,不過大概由於猿飛佐助實在是太出名了,後來作者又將猿飛日斬的父親設定為猿飛佐助。

忍者之國——真實的日本忍者與天正伊賀之亂

《戰國basara》裡的猿飛佐助

除了《火影忍者》以外,小說《甲賀忍法帖》也是相當有名。甲賀與伊賀,這兩個不起眼的小地方,經過文化包裝以後在世界上卻可以說成是忍者迷心中的聖地。《甲賀忍法帖》說的是德川家康為了考慮究竟讓讓孫子竹千代還是國千代在德川秀忠之後繼承將軍之位,命令伊賀眾和甲賀眾分別代表一方以忍術對戰,獲勝的一方忍者所代表的孩子就可以成為繼承人。該作品後來還被改編成漫畫、動漫以及電影,在日本非常受歡迎。不過從歷史上來說,甲賀眾與伊賀眾並非《甲賀忍法帖》中的世仇,雙方作為忍者團體其實還多有合作,直到伊賀出身的服部半藏出仕德川家康以後,豐臣秀吉才利用甲賀眾來監視德川家康。當然,這些忍者在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少部分化為了武士階級,大部分則成為了平民百姓。

藝術作品中的忍者我相當喜歡《火影忍者》中的自來也,不過,在歷史上自來也早年的形象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忍者,在《自來也說話》中他是一個如同鼠小僧一樣的義賊,本體是三好家的浪人尾形周馬,曾經從妙香山向仙人學習了蛤蟆妖術,成為一個擅長使用忍術的盜賊。

忍者之國——真實的日本忍者與天正伊賀之亂

《火影忍者》裡的木葉三忍

江戶幕府末期的《兒雷也豪傑譚》(兒雷也與自來也讀音相同)繪本當中,自來也是肥後國豪族的後人,自幼在忍者盛行的信濃國長大,又在越後國的妙高山的仙人那裡學習了蛤蟆妖術,他的妻子則是擅長使用蛞蝓妖術的綱手,宿敵則是由大蛇生出的忍者大蛇丸。這部作品也是“木葉三忍”頭一次同臺出演的作品。

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位“木葉三忍”居然還有著中國“血統”,日本藝術作品裡“自來也”的原型,據說是中國宋代小說裡的一個偷完東西會在牆上寫“我來也”的飛賊。

“忍者之國”的覆滅——天正伊賀之亂

天正七年(1579年),織田信長動員了大批京畿濃尾的軍隊包圍了叛亂的攝津國有岡城與播磨國的三木城,不過,有一批人卻沒有參與信長的這次平叛,這些人大多數是織田信長的次男,領有南伊勢國的北畠信雄(織田信雄)的家臣們。信雄時年二十二歲,是比織田信忠小一歲的同母弟弟,這一年的九月,他停止了前往攝津國出陣的計劃,反而發兵攻往了伊勢國的鄰國伊賀國,掀起了“天正伊賀之亂”。

忍者之國——真實的日本忍者與天正伊賀之亂

《忍者之國》裡的織田信雄

伊賀國原本是室町幕府將軍足利家的庶流仁木氏的領國,但是在戰國亂世,區區一箇舊幕府守護職又能說明說明呢?永祿十二年(1569年),織田信長侵攻伊勢國的北畠家時,伊賀國的守護仁木氏的當主仁木政長便通過瀧川一益歸降了織田信長,獲得了本領安堵。不過,永祿初年時,伊賀國就結成了“總國一揆”自治團體,這個團體的在伊賀國的勢力遠遠大於守護仁木家,《勢州軍記》裡稱:“伊賀國四郡諸侍六十六人一心同體守護各城”。北畠信雄的伊賀侵攻,很有可能是想將這個被織田家領國包圍的自治之國佔領,消滅這個自治的一揆團體並將伊賀國給領國化。

九月十七日,北畠信雄率軍一萬餘人從南邊的名張口與北邊的場尾口侵入伊賀國結果遭到“忍者之國”的總國一揆眾的反擊,給打得落荒而逃,連家老柘植三郎左衛門都戰死了。織田信長得知此事後大怒不已,將北畠信雄給罵了一頓,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北畠信雄打了敗仗,還因為他原本要去攝津國參陣,結果延誤了軍機。織田信長還教訓北畠信雄,讓他記住各種事的重要性,第一是天下,第二是向父親奉公,第三是率軍輔佐向在有岡城的兄長織田信忠,最後才能輪到信雄自己的私事。

忍者之國——真實的日本忍者與天正伊賀之亂

織田信長

當然,北畠信雄雖然現眼了,但是有句話說得好,打狗還得看主人不是?更別提伊賀國的一揆們打的是織田信長的兒子了。

比打仗北畠信雄可能不行,但是比拼爹這小子絕對是一把手。兩年後的天正九年(1581年)九月三日,織田信長已經搞定了諸國的叛亂以及石山本願寺。在織田信長的佈置下,伊賀侵攻全面展開,伊勢方面由北畠信雄率軍一萬侵入伊賀國、柘植口由丹羽長秀率軍一萬兩千人侵入、玉瀧口蒲生氏鄉軍七千、大和方面筒井順慶率軍三千,信樂方面堀秀政率軍兩千…

忍者之國——真實的日本忍者與天正伊賀之亂

天正伊賀之亂

伊賀國的一揆們直到這時才意識到了織田政權的可怕,他們的抵抗可以說是如同雪崩一樣。織田軍入侵以後,一揆眾籠城的丸山城很快就被織田軍攻下,九月二十九日,比自山城被織田軍攻破,守軍兩千六百人無一倖存,在最後的據點柏原城被織田軍攻下以後,一揆眾們只得逃進伊賀國與大和國國境間的春日山之中,筒井順慶隨後派人進入山中搜查伊賀殘黨,殺死殺傷無數人。

平定伊賀國以後,織田信長將伊賀四郡中的三郡賜給北畠信雄,一郡賜給織田信包,看得出來,即便是北畠信雄之前為了佔領打了敗仗,織田信長還是很疼自己兒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