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烂片很常见。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但「史诗级的烂」,不常有。


更不可思议的,是一群平时靠满分的学霸,有天集体挂科。


「年度第一烂片」的称号不是白给的——

《猫》

Cat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这部电影的「烂」,也算是个国际梗了。


上个月的奥斯卡颁奖礼,两位主演还「自黑」了一把。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口碑全线崩盘,一点挽回的余地都不留。


烂番茄20%,IMDb2.8,以八项提名领跑金酸梅奖。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如此「耀眼」的成绩,已经足以让本片列入「史诗级烂片」之列。


非要比差的话。


也算是烂出了水平,烂出了风格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落得这般下场,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因为单从硬件条件上来说,本片其实噱头十足,甚至一度被认为有「爆款之相」。


首先是有辉煌的同名音乐剧打底。


作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猫》自1981年在英国伦敦首演后,就迅速风靡全球,长盛不衰。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打破过无数演出与票房纪录,是无可指摘的艺术瑰宝。


满分答卷摆在那里,照抄都至少该有个优秀。


不仅如此,电影版的卡司阵容也十分亮眼。


导演汤姆·霍伯。


曾凭借《国王的演讲》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国王的演讲》剧照


也曾把另一部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搬上过大银幕,表现也相当优秀。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安妮·海瑟薇还凭借芳汀的角色

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女配


主演詹妮弗·哈德森、朱迪·丹奇等,也都是奥斯卡表演奖的提名或获奖者。


更有我们熟悉的「甘道夫」伊恩·麦克莱恩,和知名歌手兼资深「铲屎官」泰勒·斯威夫特加盟出演。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不管怎么想,都没理由烂成这幅德行。


然而事实证明。


即便凑齐了一桌大佬,翻起车来,同样令人窒息。


整部片子的观赏体验,不夸张,真的是种折磨。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


「人,是要为自己的好奇心付出代价的。」


音乐剧《猫》的故事,改编于英美文坛最伟大的诗人之一,T·S·艾略特所著的儿童诗。


故事非常浅显易懂。


在城市中,隐藏着一个叫做「杰里可」的猫咪族群。


根据神圣传统,每年它们都要选出一位最有资格的猫咪,赢得重生的机会,过上渴望的生活。


于是,黑幕降临后,在一年一度的竞选舞会上,各路猫咪轮番出场,积极自荐,以为获得成为「天选之猫」的机会。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整部音乐剧的大部分时间,就是不同角色的自我歌唱和演绎。


几乎谈不上什么剧情,主要胜在震撼动人的音乐,和大量情绪饱满、性格立体的角色。


其中最广为流传,被奉为「传奇之乐」的,便是下面这首《Memory》。


MemoryAndrew Lloyd Webber - 猫 音乐剧 [精编版]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电影版在故事上并没有做太大改动。


只要好好唱歌,就不会出什么幺蛾子。


偏偏,主创们不满足于此。


大概是觉得是故事和音乐上已经无法再做文章,所以只要费劲心机捣腾猫咪们的形象。


二维动画的《狮子王》翻拍成「真狮版」,最多也就是被说「鸡肋」;


而要把音乐剧中的「猫人」强行弄得逼真,那结果就是——


辣。眼。睛。


片中的猫咪,是这样的: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以及,这样的。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制作团队自以为费尽心机,通过化妆技术和后期电脑特效,为演员们P了一身「仿真皮毛」,来营造真实感;


然而清晰的人类五官,比例不和谐的长手长脚,又分明是在打破这种伪造的「真」。


结果搞得人不人,猫不猫。


稀奇古怪,毫无艺术审美可言。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更要命的,演员们会模仿猫的一些动作和习惯。


比如悠闲时在地上打个滚伸个懒腰。


甚至岔开腿,挠一些「不可描述」的部位。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或者四肢着地,趴在盘子前面舔牛奶。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其羞耻程度,堪称灾难。


舞台艺术,讲究意境与抽象。


一张花猫脸,一身毛茸茸的衣服,配合符合猫科动物特征的肢体语言,足矣。


你当然知道它是假的。


但这种假可以让观众自觉抽离,明确舞台的边界,知晓演绎的角色是猫,但表现的内容仍然是人。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音乐剧版《猫》剧照


而电影版的操作无疑是画蛇添足。


就算皮毛做得再细腻、菊花舔得再认真,难道观众就会认为那是真猫吗?


强行模糊人类与猫咪的形象界限,越逼真,反而越会引发「恐怖谷效应」。


难怪这部《猫》会被网友吐槽是美国版「妖猫传」。


这样一群诡异的生物,载(群)歌(魔)载(乱)舞两个小时,搁谁都受不了。


不光是猫,电影甚至细致到连老鼠和蟑螂也没有放过。


全部都要「像人」。


猫和老鼠一起蹦迪。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蟑螂们也一起加入狂欢。


一群「人形蟑螂」排着长队走过。


只能用头皮发麻来形容。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所有的动物都人型化,观众或多或少会代入真实感。


所以,当出现「人形猫」活吃「人形蟑螂」这种猎奇镜头的时候。


鱼叔当时的感觉实在是……


快要不认识重口味三个字怎么写了。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这本该是一部儿童歌舞剧,怎么改编完,比恐怖片还血腥变态?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美与丑问题;


深层次地说,这完全是背离了艺术初衷与审美原则。


音乐剧中扮出三分猫的气质会显得灵动可爱;


而电影中残存三分人的特点只会显得诡异无比。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除了角色形象崩坏,本片的场景也很成问题。


因为故事发生猫族的舞会上,是一个垃圾场。


所以原版音乐剧《猫》也仅有一个场景,需要时通过调节灯光来渲染气氛。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很显然,改编成电影后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打破舞台场地的限制,实现更优秀的视听体验。


事实上,电影中的场景也确实丰富得令人目不暇接。


每只猫咪登场后,场景会根据歌词所描述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变化。


比如下面这段。


一只生活在火车上的猫进行自我介绍时,电影直接把场景从舞会搬到了铁轨上。


这显然是舞台剧所不能实现的。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然而,这恰恰又是第二个弄巧成拙的地方。


一方面,丰富的场景变化确实可以增加电影感;


但另一方面,这一举措又没有贯彻到底。


外景大多虚假、简陋。


内景又退回到了舞台。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比如「霉霉」泰勒·斯威夫特的登场方式。


无论是放电影里还是舞台上,说实话,都不太高级。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最终呈现的效果就是非常拧巴。


明明是还要电影,又仍拘泥于舞台形式,束缚感非常重。


整体都很粗糙。


音乐剧版的《猫》虽然场景简单,但至少胜在表现力强,能够开拓观众无限想象的空间。


而电影版的《猫》,眼花缭乱的场景却没有太多的戏剧意义。


只是为了具象化而具象化。


而且故事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反而造成空间的割裂,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拼凑出了一盘并不和谐的大杂烩。


故事本身简单通俗,歌舞表演不够好看,舞美场景又乏善可陈,角色形象又诡异恐怖。


要啥啥没有。


请问,观众该拿什么给你一个好评呢?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翻拍作品,一直是影视创作的重灾区。


尤其是翻拍已经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


有比较,伤害就有可能翻倍。


原版作品珠玉在前,创作压力与难度确实是大的。


改编太多会被指责魔改和不尊重原版,一字不差地照本宣科又会被吐槽消费情怀炒冷饭。


观众固然苛刻,但这并不是翻拍频繁扑街的借口。


事实上,相较于原创剧本,翻拍是更「简单的生意」。


已经有了一个市场反复验证过的成功故事,以及多年积累下来的庞大受众基础。


哪怕口碑一般,也往往能凭IP赢得极高关注。


这也是翻拍始终热门的原因。


观众真正讨厌的从来不是翻拍本身,而是对创作者对观众和原作的不尊重。


且不谈什么高尚的情怀和致敬了;


哪怕真的只是恰饭,也希望恰得走心一些。


至少先摸清楚观众真正期待的是什么,理解原作真正精彩的内核又是哪些。


终于创作,而不是乱搞无意义的花头。


那么市面上或许就能少一些辣眼睛的猎奇cult片,多一些多元的视角和解读。


而不是空有噱头,为了翻拍而翻拍。


否则,翻拍就只能是翻车了。


人在江湖走,总会隔三差五遇到些想让人吐槽的糟糕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