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那些只埋頭臨摹描繪,卻從不深度思考藝術哲學的畫家?

影影圈圈


臨摹是學中國畫的苐一步,這和學中醫一樣,但學中國寫意畫就必須學詩書印章,書法是重點,現代中國畫其實是亂畫,唐宋,明清山水是臨摹的主要範本,近代以吳昌碩,八大山人,黃賓虹,潘天壽,虛谷的作品為上。


浩子182679144


怎麼說呢?遇到這麼些畫家,無可奈何,人各有道,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作為一個繪畫工作者,我是不贊成的。

埋頭臨摹描繪,說的是學習繪畫過程中的基礎課程,初學繪畫者,一開始從臨摹範畫入手,從中體會創作者的繪畫技法,初步得到繪畫的創作能力。


比如學習中國畫,從古代經典作品入手臨摹,掌握用線的技能,可知傳統中的各種筆法、墨法,以及規律性的構圖知識,繪畫中的臨摹是為了借東西,世界已經有的東西,拿來可用,總比自己去發明創造快的多,有了一定的繪畫技能,才能自己去創造。


繪畫中的臨摹描繪,就是學習與創作的流程,臨摹是為以後自己更好的創作。有些畫家埋頭臨摹描繪,確實用功,但效果卻不怎樣,為何呢?是不思考慮,不會思想,而多動腦子,勤于思考的畫家創作出來的作品高人一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繪畫也是這般,不可以埋頭苦幹,勤于思考的畫家會讀書,特別是跨學科的哲學書籍,有哲理的深度思考,會帶來不一樣的創作靈感,產生不同一般的畫面。我們有個鮮活的榜樣,當代著名山水畫大家賈又福先生,是一位熟讀禪、道、釋、佛的高人,他能畫出天地鴻宇、日月星辰的山水畫大作,無不得益於哲學方面的修煉。

哲學何其深奧,把藝術與哲學結合到一塊思考,定會茅塞頓開,開啟無邊的創作思潮,繪畫需要埋頭苦幹的精神,更需要藝術哲學上的修為,才能創作出蘊含精神屬性的藝術作品。


陳莊水墨畫家


這就是畫家與畫匠之間的區別。

前幾年深圳大芬油畫村的興盛紅火了一批以流水線方式臨摹名家作品的畫匠,曾有一個畫匠以臨摹達芬奇作品出名,他有機會去法國盧浮宮一睹真跡,在盧浮宮外的紀念品店,擺放著很多仿製油畫,他興奮得說:“這些都是我畫的!”其實細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諷刺和悲哀。一如中國今天的藝術市場,充斥著各種臨摹痕跡重、甚至赤裸裸的抄襲,缺乏想象力、思想深度、以及顯著個人風格的作品。

國內的藝術品市場的不規範,導致優秀書畫家的原創作品沒有正規的銷售途徑,間接也就削弱了書畫家們的創作熱情及積極性。書畫家只有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才有時間和精力讀書、感悟、構思及創作,這樣出來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藝術精品,否則,就變成了只為取悅市場和大眾、沒有藝術價值的行畫了!




喵微言輕


首先,請讓我感謝題主,向我們大家提出了這麼一個看似簡單樸素的問題,而它又恰恰擊中時代弊端之死穴!我認為,它的打擊面針對業內現狀來說,至少不小於80%的人群!

君不見,僅以五年一屆的“國展”觀之,入展評獎的“標準”,幾乎也佔了不小於90%的“作品”(參展與獲獎)是屬“做”(埋頭臨摹描繪圖片)“作”(耍弄特技製作的花招)的產品(作業),甚至於發生了靠玩噱頭、走“親戚”出彩的照搬抄襲別人的照片極其醜陋的現象,丟人現眼,受到民眾的揭露、指責、鄙視!

這些怪象的產生,根源上除了捨本求末、急功近利、欺世盜名、掩耳盜鈴的愚蠢思想與腐朽墮落的做法之外,就只剩下“埋頭從技”、人為技役(活人做了死技術的奴隸)了!

一大堆的畫匠,使盡渾身的功力,忙於迎合評委之喜好,按其“標準”而製作出籠的“參展作業”,就這樣粉墨登場,入展亮相!請問 : 這些人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往什麼藝術與哲學方面去思考?更何談奢望什麼深度?

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以犧牲和葬送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寫意精髓)為代價!

我們必須為此而警鐘長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附圖

李福林中國書畫作品欣賞








北京李福林


學書法講求臨帖,學畫講求臨摹範畫,這是常識,也是走向成功的捷徑,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個學畫的人不僅把臨摹當成學習的方法,而且養成了依賴臨摹照片和圖片創作的習慣,必要的創作思維和文化素養都被忽視,這就要另當別論了。

近年來,中國畫壇流行起了臨摹照片創作的形式,不僅在寫實油畫領域司空見慣,甚至在國畫領域也越來越常見,由此引發了廣泛爭議。畫照片、抄照片甚至運用噴繪成為應付創作,對於畫家們來說,省去了太多創意、構圖、色調把握等諸多方面的麻煩,原來艱辛的創作過程變成了只要注意繪畫技法的臨摹,如此輕鬆地名利雙收的確讓太多缺乏真正藝術追求的畫家迷失了方向。

當這些油畫攝影化、國畫攝影化的作品堂而皇之地進入全國美展的權威舞臺時,會給那些正在藝術道路上苦苦求索的美術愛好者們帶來怎麼樣的影響?結果可想而知。當照片成為一種必須依賴的支撐物而不是為繪畫提供參照的工具時,油畫的存在就成了問題。陳丹青說的用手畫畫的時代即將被淘汰也並非危言聳聽。

但是,造成這樣的局面不僅僅是攝影和數字圖像技術飛速發展所帶來的衝擊,更多的是一大批急功近利的畫家們在甘願沉淪、自毀長城。

一個人要稱其為畫家,除了嫻熟的繪畫技法,更重要的是要有成熟的藝術思維以及良好的文化素養。不客氣地說,正是文化素養的缺失,或者說對於文化底蘊的不重視,才導致了當前書畫界浮躁、亂象叢生的局面。

繪畫性的特長是用我們的眼睛和心智去觀察社會。所謂的心智是需要一些美學思維和藝術涵養的,只會簡單臨摹照片創作的人,即便具備了相當嫻熟的繪畫技法,充其量也就是個畫匠罷了。只有運用我們眼、心、手的靈動結合,集精神和技巧於一身,才能激發出靈感,創作出激情,才能引發欣賞者心靈的共鳴,產生多彩的藝術效果。

總之,只有這樣創作出來的繪畫作品才是真正的藝術創作,這樣的繪畫藝術才是任何別的藝術替代不了的,否則真的就失去了傳統的繪畫藝術存在的理由。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問題不是有人埋頭苦練,整天臨摹傳統,恰恰是沒有人真正在埋頭苦練,以最大的能力走進傳統。

所以這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繪畫是一輩子的事情,也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簡便方法,也不能一蹴而就。

臨摹古人優秀的繪畫作品,是學習繪畫的不二法門。潛心苦練,精研傳統,這是值得我們讚賞有加的榜樣。而且臨摹是終生大事,不管一個藝術家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他依然還需要臨摹,還需要從傳統中吸取養分。不斷的提高和充實自己,為自己的創作服務。

當今的很多年輕藝術家,他們看著傳統,繞著彎子走過。他們沒有膽量和勇氣去接觸傳統,更沒有做好準備走進真正的傳統。他們耐不住寂寞,也坐不了冷板凳。傳統還沒有開始就一味的想創新求變,就想標新立異。所以他們的這種變法與創新,往往就成為浮光剪影或無源之水。走進傳統需要勇氣,更需要毅力。

當然,我也反對沒有自己的思想,對待傳統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一步。我們要在繼承中創新,在變化中發展。我們要以傳統為本,師法自然,也要走進生活,迎合時代。讓藝術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圖為太行赤子——從雲子老師太行山寫生作品)











無心齋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一個畫家,個人拙見,需要具備模仿能力,模仿學習前輩繪畫中的精髓和技巧

對於一個畫家而言,在前期學習繪畫階段,比如學習國畫初期,必須經過前輩古人的國畫階段,學習書法,必須經過臨帖的階段

一個畫家,個人拙見,首先需要紮實穩固的繪畫功底,超強的模仿能力,如果一個畫家,具備超強的模仿能力,說明這位畫家已經具備了畫家起碼要具備的臨摹能力,學習能力。

但是,對於一個畫家而言,臨摹能力很強,學習能力很強是遠遠不夠的

對於一個畫家,空有臨摹能力,空有一身成熟的繪畫技法功底,是遠遠不夠的,為什麼?

對於一個畫家而言,原創能力,重於臨摹,模仿能力,為什麼?

西方美術史上的名畫作品,都是畫家自己原創的作品

色調是畫家原創,畫面佈局是畫家自己安排,畫面的節奏韻律也是畫家自己安排,畫面的意境也是畫家自己原創的

沒有哪一幅世界名畫是臨摹的

對於畫家而言,若是一個畫家,不具備原創能力,那就是說,畫家在搞繪畫創作時,沒有想法

所以作品顯得平凡,平淡,甚至沒有創意。

對於繪畫創作而言,畫家的繪畫功底是必需的,但是,同時也需要畫家創作時有自己的想法和創意

而繪畫創作的想法和創意,就需要畫家的深度思考。

對於一個畫家,如果光靠模仿能力,機械地臨摹,那麼充其量只是一個畫匠


畫家在繪畫創作的生涯中,確實需要思考

面對一個創作主題,畫家需要思考,如何構圖,如何安排色調,光影,光線,黑白灰節奏,畫面的意境等等,力求達到畫面最經典的藝術境界

所以,繪畫創作時,一定要思考,畫家的思考能力,重於繪畫技法,但是繪畫技法也是必需的

對於藝術創作,個人粗淺的理解是,對於藝術創作,一定要思考,但是對於繪畫創作的思考,不一定非要上升為哲學深度的思考

除非你想創作哲學意味的繪畫,比如超現實主義的繪畫風格,比如超現實主義畫派畫家達利,瑪格利特的

畫家埃舍爾的繪畫作品,是充滿哲學思考的繪畫藝術

埃舍爾的繪畫藝術,是一個充滿哲學,矛盾,思辨的哲學世界,一個錯綜複雜的魔術世界

埃舍爾的畫筆下,是瀑布高處流下,最終流回原處,鳥兒不斷變化,不知為什麼變成了魚兒,循環往復的世界,是畫面充滿哲學思考的世界

所以畫家想創作哲學思考的畫作,首先要對哲學方面有一定的瞭解和熟悉。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藝術狂人2


有人說冷軍只會死扣細節,重複描摹,參賽作品被質疑是照片。這種超寫實派的表現手法,一度遭到質疑

這竟然是一幅畫而不是攝影作品

對,這就是冷軍的價值六千萬的油畫!

談起起如何看待那些只埋頭臨摹?卻從不深度思考藝術哲學的畫家,我想應該首先說明臨摹的重要性

一、臨摹能讓畫家直觀的理解繪畫理論

二、臨摹能直接學習優秀作品中的繪畫技 巧和表現技法

三、臨摹可以提高構圖能力和構思意識

通過臨摹掌握了豐富的素材和多樣的表現手法,也就是掌握了創繪畫創作者靈感的源泉和沃土。書法家吳廣水曾言:書法是臨摹的藝術。董其昌也曾說過,他一生都在臨摹古人的書法。感覺繪畫藝術也和書法藝術一樣,臨摹到極致對藝術哲學的深度自然有一個層次的理解。


博愛書屋


那些只埋頭臨摹描繪,卻從不深度思考藝術哲學的畫家,只能配當畫匠,不能成為畫家。因為這些所謂的畫家始終在臨摹別人的繪畫作品,沒有創作出藝術性審美的繪畫作品,沒有自己的個性風格,又從不深度思考藝術哲學。

一、藝術哲學是美學的別稱。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美學是研究美的藝術的科學,即以藝術為主要對象,通過藝術來研究美,故美學應稱為藝術哲學。畫家不但要有嫻熟的繪畫技法,而且創作出繪畫作品又要有藝術形象的美感,才能有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歡和欣賞。

二、油畫藝術美感和風格的傳達是畫家運用構圖、線條、色彩來塑造藝術形象,表現出油畫作品美感的藝術效果。因而畫家在進行藝術傳達時,必須掌握構圖的空間立體的比例和色彩中顏料的性能和規律。對於色彩的運用畫家要遵循顏料的特性功能和規律,才能更好地發揮色彩在油畫藝術中的作用,從而體現出色彩在油畫作品中的美感。

三、現當代畫壇市場上模仿、抄襲已氾濫成災的流行。從事繪畫作品創作者有專業畫家、業餘畫家、民間畫家、畫匠等,活躍了繪畫市場的賺錢效應。遺憾的是經典繪畫作品太少,模仿、抄襲、千篇一律繪畫作品又太多。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在轉變,無論是畫家或畫匠,只要在市場上賣出自己創作的繪畫作品能賺到錢,就是最重要的,是否能成為畫家是無所謂的事。


黃智637


借用一句話,“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謂和同情”。

世上有這樣的準則要求畫家們一定要深度思考藝術哲學嗎?其實是沒有的。每個時代能被歷史銘記的畫家從來就寥寥無幾,而更多的情況是,哪怕做到稍許的商業成功都可以讓還在為生存而發愁的畫家們望塵莫及。

有一則關於德國畫家門採爾的小故事。

有一天,一位青年畫家碰到了門採爾,他當即向門採爾請教說:“尊敬的先生,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你能給我解決的方案嗎?”

門採爾說:“什麼問題?”

青年人說:“我常常能一天畫一幅畫,可賣出它卻總要一年的時間。”

門採爾微微一笑說:“年輕人,你可以換著試一下。你把一天畫出的畫用一年時間去畫,看能不能把一年的賣畫時間縮短為一天。”說完,門採爾就走了。

年輕人回去之後,開始的一段時間,還總是不能把畫畫的速度慢下來。後來,他迫使自己耐心構思、揣摩,而且閒暇之餘苦練基本功,力求每一筆下去都能傳神,如果有一筆是敗筆,就毀掉重畫。

之後,他發現他的畫風和畫技有了明顯提高。他試著把幾年以來畫出的幾幅滿意的作品拿出去賣,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了,人們紛紛稱讚他的畫,並且有人願意花很高的價錢把它買下來。

這之後不久,這個青年人成了當地很有名的畫家。

可是至今我們普羅大眾知道這位青年畫家的姓名嗎?

這又影響了這位青年畫家用畫養活自己及家人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